專家點評: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蓀,號愚齋。1870年(清同治九年)入李鴻章幕。曾督辦輪船招商局、總辦中國電報局、督辦華盛紡織總廠,又任山東登萊兵備道兼東海關監(jiān)督、天津海關道兼津海關監(jiān)督。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起,相繼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兼辦萍鄉(xiāng)煤礦,經(jīng)辦蘆漢鐵路,督辦中國鐵路總公司,創(chuàng)辦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參與東南互保運動。次年升任會辦商約大臣,向列強出賣鐵路和礦山權利。后創(chuàng)辦天津中西學堂和上海南洋公學。1908年任郵傳部右侍郎,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1911年初(宣統(tǒng)二年底)在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任內,與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激起鐵路風潮。武昌起義爆發(fā),被革職。
盛氏一生留存檔案及身后的檔案編纂成果頗多,著名的有《愚齋存稿》、《盛宣懷未刊信稿》等。
管理界有句名言,即所謂細節(jié)是魔鬼,細節(jié)決定成敗。豈止管理需要細節(jié),歷史記載、檔案工作同樣需要細節(jié)。下文不僅可以使我們窺知盛氏漫漫人生中的一鱗半爪,而且也能從中猜磨“盛檔”收藏中的“細節(jié)”。這無論對于存檔者還是閱檔者,都是有所啟發(fā)的。
媒體故事:
盛宣懷謝世,不足百年。
當年如有“中國富豪榜”,盛宣懷必在前排。此人一番作為,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牽絲攀藤”,根本無從切割,向度頗為豐富,趣味絕非小眾。終其一生,盛氏十分注重文檔留存,各種文稿、信札、賬冊甚至宴客菜單,吉光片羽,無不悉心收藏。盛宣懷在世共26106天,目前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盛檔”就有一億余字,178633件,籠統(tǒng)一算,每天保存6.8件檔案。如果加上目前流散在海外的“盛檔“,數(shù)字就更為驚人了。在那個風云詭譎的年代,盛宣懷要用這些字紙把自己的一生”做實“。
盛宣懷研究很不充分
盛宣懷是晚清民初的重要人物,對其研究一直不充分。1949年以后到改革開放之前,長期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歷史上的人物評價限于固定的模式當中。以當時的眼光看來,盛宣懷身上所謂的負面符號較多。第一個,他維護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辛亥革命和他有重要的關系,他是革命的對象;第二,他是搞洋務運動的,對洋務運動的評價那時候就有分歧,說是維護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對抗人民革命。第三,他做的很多事和外國人有關系。從反帝反封建、反對?;室幌盗薪嵌葋碚f,盛宣懷都是負面的符號。
改革開放打破了史學研究的格局,全國空前地整理和挖掘史料。從北京到上海,都在呼吁把“盛檔”整理出來。這是時代的需要,是學術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歷史學進步的需要。
“盛檔”的整理引起重視,和這批材料的價值有關:量大、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從中國落后挨打到慢慢進行自強新政也即洋務運動,這個過程中盛宣懷辦了那么多企業(yè),跟那么多人有交往,保留那么多檔案,找不出第二個人來。近代史上名人很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都很重要,但保留的檔案不像“盛檔”那么豐富。盛宣懷交往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包含了很多歷史的細節(jié)材料。
我們的歷史常??瓷先ジ砂桶偷?,缺少細節(jié),“盛檔”里很多細節(jié)都保留著。學者王韜是一個風流文人,比較窮,有錢到手就花掉了。他寫信給盛宣懷說,我要刻書,可是沒有錢,盛宣懷和他算大同鄉(xiāng),就把他安排在洋務企業(yè)里,掛個名,領一份干薪。現(xiàn)在就可以看出,官僚掌控的洋務企業(yè),為什么辦不好,這個成本核算就是不對的嘛。王韜的信件我看過,盛宣懷給他500兩銀子,讓他去刻書,沒幾個月,王韜又來信了,說這個銀子,不好意思,被人家騙走了。被誰騙走了呢?一個跟王韜要好的妓女。所以他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再跟盛宣懷要。王韜和盛宣懷套近乎,幫他的忙,幫他物色一個女的作小妾,說這個人怎么樣,照片怎么樣,給盛宣懷看。成不成是一回事,王韜的意思是說,我不是白拿你的錢,我也是幫你的忙的。
看了這些材料,就知道文人與官場的生態(tài)。這些細節(jié)沒有,就沒有有個性的東西,歷史就不生動?!笆n”里有大量這樣的東西。常有什么人寫信來,請他安排什么人,盛宣懷有的安排得了,有的安排不了,都有書信來往。這些人和盛宣懷本人是沒有什么關系的,安排是為了營建一個關系網(wǎng)——和現(xiàn)在的社會對照看,真是越看越像。這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歷史的了解。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后人評過去的事情,說說容易,但把自己設想成當時的人,就會覺得很不容易。現(xiàn)在有人說李鴻章,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怎么那么笨,可是設想自己處在那個位置上,把前因后果都考慮進去,就會知道,他不是笨。只說結果,不說過程,難免偏頗。看盛宣懷檔案,看到一個洋務企業(yè)怎么一點點辦起來,真不容易,真難?,F(xiàn)在辦企業(yè),有過去的經(jīng)驗,有國外的經(jīng)驗,那時候什么經(jīng)驗都沒有,真是難。
1893年,上海機器織布局一把火燒掉了,讓盛宣懷來從原址上重建。之所以燒掉是因為管理問題。這個企業(yè)屬于官督商辦,總辦、幫辦、會辦都是政府指定的,政府在里面有股份。指定的人是很能干的,但是不擅管理企業(yè)??棽紡S最重要的是防火,機器織布局的房頂上蓋的是油毛氈,容易點燃,這是大忌;廠里是有救火設備的,也靠黃浦江,有水,但是救火設備沒有人會用,只好看著大火燒。
這個廠辦了很多年,也賺了錢,也添了設備,但這些插曲證明,設備現(xiàn)代化不難,但是人的現(xiàn)代化卻很難。這個廠多年買了保險,到失火之前一年還買了,偏偏失火那一年覺得一年幾萬塊的保險是白花的,沒有買,結果就燒掉了,損失慘重。
我們常常批評洋務運動搞得不好,但是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不到歷史里面去,不能理解和深化歷史的認識。光有科技、機器是不行的,洋務運動選人也不是亂選的,選出來的人大多很精明能干,要有這樣的例子才能知道,人的現(xiàn)代化是多么困難。
媒體文章來源:
熊月之、陸幸生:“盛檔”的歷史細節(jié),《新民周刊》200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