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在現(xiàn)代社會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二十世紀初,身為清朝末代皇妃的文繡向大清遜帝愛新覺羅·溥儀提出離婚并訴諸法律獲得成功,卻是驚世震俗之舉。文繡為何舍棄尊貴的皇妃身份而離婚?離婚后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凄婉哀怨的皇妃生活
文繡,又名蕙心,1909年l2月20日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錫珍府邸,入宮前曾使用漢姓名傅玉芳,是滿族鑲黃旗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8歲時就讀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學,聰穎好學,l3歲就已出落得面色白凈、身材高挑,溫文爾雅、落落大方。1921年春,保留清室帝號的溥儀籌備大婚選妃,時年16歲的溥儀原本選文繡為皇后,但由于端康太妃干預,遂改選婉容為后,文繡為妃。按清宮禮法,妃子要先一日入宮,以便次日“跪迎”皇后。因此,文繡在溥儀大婚前一日,即1922年11月30日入宮,被冊封為“淑妃”。
文繡進宮那年不滿14歲,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這里曾是慈禧太后住的地方,裝飾華麗,陳設精美。文繡初進宮時,溥儀非常關心她,時常與她聊天。因文繡喜歡讀書寫字,溥儀還給她請了專職的漢文和英文教員。但好景不長,由于婉容與文繡爭寵奪愛,溥儀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實際上,溥儀當初關心文繡的學習,并非希望她出人頭地成為學問家,而是要她接受封建禮教,成為惟命是從的御園中的麋鹿,供他閑時消遣。然而,文繡不愿逆來順受,要為自己爭取公平的待遇。當溥儀發(fā)覺文繡許多“逾矩越軌”的想法后,即生反感之心。加之文繡性格倔強,不善言辭,也確實不如婉容美麗,溥儀自然偏袒婉容,而對文繡日漸疏遠。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fā)動北京政變后,清皇室被逼出宮。自1925年起的7年間,溥儀攜婉容和文繡先遷居天津張園,后移居靜園。在紫禁城時,溥儀雖不常出神武門,但出宮時必定把后、妃帶在身邊。到天津后,雖能夠自由出入,但溥儀往往把文繡扔在家里,而只攜著婉容出席交際晚會,逛天津的百貨公司以及游樂場所。文繡深感痛苦,只有顧影自憐。
溥儀外出不帶文繡,在家里也把她置于一旁。文繡猶如被打入冷宮,終日以淚洗面,多次自殺未遂。一次除夕,溥儀與婉容嬉戲,有太監(jiān)奏報淑妃刀刺小腹欲自殺。溥儀生氣地說:“她慣用這伎倆嚇唬人。誰也不要理她!”
文繡后來回憶說:“溥儀和婉容住在二樓,我住在樓下溥儀會客大廳南邊的一間房內。雖然我們住在同一棟樓房里。無事誰也不和誰來往,好像馬路上的陌生人一般。婉容成天擺著皇后的大架子,盛氣凌人。溥儀又特別聽信她的話,我被他們兩人冷眼相待。我和溥儀的感情也一天比一天壞了?!彼炎约罕茸觥氨Q宛轉”、“奄奄待斃”的哀苑鹿,“鹿在苑內,不得其自由,猶獄內之妃,非遇赦不得而出也。”當時的《庸報》披露:“文繡自民國十一年入宮,獨處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閹宦婢仆見其失寵,竟從而虐待。種種苦惱,無術擺脫。”
史無前例的皇妃離婚
就在文繡絕望的時候,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民法》,明確規(guī)定“允許自愿離婚”,為文繡離婚提供了客觀條件。
在妹妹文姍和表親玉芬的勸導下,文繡決心掙脫桎梏,爭取自由與平等的生活,經(jīng)過醞釀,制定了周密的出逃計劃。
1931年8月25日,文姍以文繡日夜哭泣,勸說不靈,陪姐姐出外散心為由請溥儀“恩準”后,帶一名隨身太監(jiān),離開靜園,直奔國民飯店。文繡與聘請的3位律師——張士駿、張紹曾、李洪岳會面,并將律師代表文繡致溥儀的3封信函轉交溥儀。文繡申訴其備受虐待,不堪忍受,且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獨抱,愁淚暗流。要求別居,并要求溥儀于每月中定若干日前往,實行同居。否則惟有相見于法庭云云。
溥儀看完信函大發(fā)雷霆。一個小妃子竟敢如此反抗!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若與一個妃子“對簿公堂”,簡直是奇恥大辱!他立即派人尋找文繡,并召開御前會議,商議對策。但遍覓文繡不得,只好委托律師林廷琛和林棨出面,與文繡律師對話,爭取和解。
“皇妃革命”的消息傳出,輿論大嘩,京津兩地報紙,紛紛登載。當時的《國強報》載:“溥儀的妃子因為不堪帝后虐待,太監(jiān)威逼,自殺未遂,設計逃出,聘請律師要求離婚。這真是數(shù)千年來皇帝老爺公館破題第一遭的妃子起革命?!敝С治睦C、呼喚人權的聲音和來自包括文繡族兄在內的斥責聲,此起彼伏。
溥儀極端尷尬。為挽回局面,他同意文繡“別居”,但提出他代覓居所,遭到婉容的強烈反對。婉容以尊重人道為辭,要求溥儀和文繡“徹底離異”,予文繡以“自由”。
最后雙方律師交涉“私了”。經(jīng)過近兩個月的磋商、調解,最終達成院外協(xié)議離婚。并于1931年10月22日,在林廷琛和林棨的天津律師事務所簽訂了離婚協(xié)議,內容如下:
一、文繡自立此約之日起,即與清皇室主人脫離關系;
二、清皇室主人于本件簽字之日,給文繡一次終身生活費五萬五千元(付款另有收據(jù));
三、文繡于本件簽字之日即將所有隨身常用物件(另有清單)全部帶走(付物時另有收據(jù));
四、履行二、三兩條件之后,文繡即歸北平大翔風胡同母家獨身念書安度,絕不再向清皇室主人有任何要求;
五、脫離之后文繡不得有損害名譽之事,雙方亦不得有互相損害名譽之事;
六、文繡將天津地方法院調解處之聲請撤回,此后雙方均不得發(fā)生任何訴訟;
七、本件自簽字之日生效,共繕四份,雙方律師各執(zhí)一份。
協(xié)議后面有三方的簽字畫押:首位為“清皇室主人代表、管理駐津辦事處事宜”胡嗣瑗;次為“立約人”文繡;再為“公證人”林棨、林廷琛、李洪岳、張紹曾、張士駿五位律師。至此,這場史無前例的離婚案宣告終結。
溥儀被迫答應離婚后,為挽回體面,還于離婚協(xié)議簽訂的次日,在京、津、滬報紙上發(fā)布廣告刊登“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
清貧自由的平民生活
文繡離婚后重返北平,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她對外開始使用入宮前的名字傅玉芳。1932年,文繡來到位于中南海東側的“北平市私立四存中小學”當國語教員。有獵奇者得知后四處宣揚,招致記者們紛紛前來采訪,許多人圍堵在學校門口。文繡不堪其擾,一年后辭職。
不久,文繡在德勝門內劉海胡同買了一座9間房子的小四合院,雇了4名傭人,靠積蓄過著隱居的貴婦生活?!捌咂呤伦儭焙笕湛芮终急逼剑蚱屏似淦届o的生活。有為財色求婚的、有借錢的,當?shù)氐木旌蛡伪iL也乘機敲詐勒索,加之原來在皇家生活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沒幾年積蓄所剩無幾。她陸續(xù)辭退傭人,賣掉住房,做起了挑花活兒。后更致投奔母親蔣氏曾接濟的一個窮親戚家中借住。為了生計,文繡糊過紙盒,擺過煙攤,甚至當過擔泥運磚的小工。后來,在親戚的推薦下,憑著自己的文學功底,到華北日報社當了校對員。在生活的磨難與歷練中,文繡成了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婦女。這時候有些好心人看到文繡的生活狀況,勸她再嫁。鑒于宮妃生活的教訓,文繡極其慎重,希望再婚后能夠獲得真愛,倘不能如愿,寧可獨身。華北日報社社長張明煒同情文繡,也很欣賞其才學,因此把她介紹給自己的姑表弟劉振東。
1947年夏天,在經(jīng)過了五個多月的相互了解后,38歲的文繡與時任中南海國民黨北平行營長官李宗仁部下少校軍需官、40多歲尚未結婚的河南人劉振東結婚。他們在東華門“東興樓”包了十桌宴席,舉行了婚禮。婚后,在北平西城地安門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間房屋。文繡有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渡過了一段寧靜美好的時光。次年,劉振東退伍從商,用積蓄買下8輛平板車,開了個貨運車行,靠租車吃息謀生。
北平解放后,劉振東被政府管制,在文繡的勸說下坦白交待并有立功表現(xiàn),不久被解除管制,分配到西城區(qū)清潔隊當清潔工人。為了上班路近,劉振東攜文繡搬到西城區(qū)辟才胡同西口居住。這期間,他們的生活較為清貧。1953年9月,文繡病逝,年僅四十四歲,未有子女。
文繡死后六年,溥儀獲特赦并于1959年12月9日回到北京。他后來回憶起文繡時感慨地說:“現(xiàn)在想起來,幸虧她早日和我離了婚,到后來才沒有成為婉容第二。我認為這不但是她的一個勝利,也是她平生幸福的起點。”
文繡身為皇妃,敢于提出離婚,脫離皇家樊籠,是需要很大勇氣的,也是那個時代中國女性掙脫封建“皇權”與“夫權”思想束縛、追求婚姻自由的反映。雖然她離婚后為生計歷盡艱辛,但精神獲得了解放,行動獲得了自由。這種追求自由幸福的精神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作者單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