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動教學是國家教委重點課題,是通過學生自主開放、創(chuàng)造的實踐性活動,促進學生整體發(fā)展的教學。在日常教學中,筆者嘗試抓住聽、說、讀、寫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活動訓練,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活動;教學改革
一、 問題的提出
“你喜歡語文課嗎?”就這一問題,筆者在商(1)班和商(2)班進行一次問
卷調查,其結果統(tǒng)計如下:
二、 分析原因
在所有學科中,“語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既是基礎課,又是工具課,它除了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具有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操的功能。但“語文”學科在中專教學中的地位為何如此尷尬,筆者認為有其主客觀的原因:
1. 主觀原因
近幾年,隨著高中熱的不斷升溫,中專學校招生日漸困難,為了搶奪生源,學校招生幾乎沒有任何門檻可言,只要拿到初中畢業(yè)證,不用參加中考也可被錄取,導致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具體表現為:(1)基礎差。雖然已是初中畢業(yè)生,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還處于小學階段;(2)習慣差。班上幾乎有1/3的學生上課無心聽講,不肯做筆記,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3)自信差。有的學生渴望取得好成績,卻不愿付出努力,夢想成績來得輕輕松松,最終往往是期望值與實際結果相差太大而引發(fā)自信跌落和自尊滑坡,于是自暴自棄;(4)不重視。不少學生認為中專的特點在于“?!?,只要學好專業(yè)課就能找到好工作。
2. 客觀原因
主要來自傳統(tǒng)教育思想——應試教育,它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成績的考評,忽視實際的應用。為了提高統(tǒng)考通過率,老師的教學永遠圍繞著統(tǒng)考指揮棒走,強調背誦試題、模仿寫作、反復練習,完全忽略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才能的發(fā)展,使學生對語文毫無興趣。
對于這樣的學生群體,在當前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反復探索和研究的問題。筆者嘗試著進行一些教學方法的變革,現將實驗結果和結論寫成文章,以供參考。
三、 研究對象
實驗班:商(2)班,學生51人,使用“活動教學法”。
對照班:商(1)班,學生49人,使用“傳統(tǒng)教學法”。
四、實驗目標
鑒于商英班培養(yǎng)的對象是商務管理人員和辦公室工作人員,需要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在(2)班使用“活動教學法”,把學生的能力分解為“聽、說、讀、寫”四部分進行測試,了解每位學生在這四元素中的優(yōu)劣,然后在活動教學中具體指導他們“發(fā)揮優(yōu)勢”、“揚長避短”,形成各自的語文特色,提高綜合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表達能力培養(yǎng);
(2)認識水平提高;
(3)思維能力發(fā)展;
(4)心理素質訓練;
(5)思想品德教育。
五、 實驗內容
1. 水平測試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筆者就這四元素進行測試評分,并把成績列成《學生語文基礎能力摸查表》,以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
2. 分組學習
——根據《摸查表》所反映的情況,找出每一位學生的相對優(yōu)勢和相對劣勢,并把全班分為“聆聽強化組”、“演說強化組”、“閱讀強化組”、“寫作強化組”,讓學生和老師協(xié)商,安排自己到相關的學習小組。
3. 教學形式
——針對教學內容先后開設“演講”、“辯論”、“課本劇表演”、“閱讀交流”、“影視欣賞”、“手抄報編寫”、“美文共享”等活動,穿插在教學的過程中,使語文課的形式靈活多樣。
六、 研究結果
語文課程學習能力對照表
七、 結果分析
1. 《基礎能力調查表》具有語文“符號性”功能
透過《調查表》,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自主地找到自己“學習能力定位”和“學習方向定位”,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
2. “小組學習法”具有“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功能
根據學生的弱項進行分組,從而找出每一組的訓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如“演說強化組”的學生膽量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演講、辯論、課本劇表演等活動中,讓他們開口講、大膽講。盡管剛開始大家都是扭扭捏捏、吞吞吐吐,但在同學們的鼓勵下,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不斷進步,走上講臺已不再頭腦空白、手腳發(fā)麻。
3. “活動教學法”寓語文學習于活動中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活動”,它打破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模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動手、動腦、動口,讓他們按照自己興趣愛好去構建知識。如講《求職信》寫作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份精美的《求職簡歷》,在制作《簡歷》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展露自己的長處,學生不斷地發(fā)掘自我,也使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
語文活動課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補充,它以學習語言知識和形成語言能力為主要活動內容,這就決定其內容必須姓“語”,是一個獲取語文知識經驗的過程。如將“瑪蒂爾德得知項鏈是假的”這一情節(jié)續(xù)寫;將《鄒忌諷齊王納諫》改編成舞臺劇,并由學生自導自演。
4. “活動教學”要求師生雙邊互動
“傳統(tǒng)教學”采取教師滿堂灌的形式;“活動教學”則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這是衡量語文活動課效果的重要標準。設計教學內容要在學生參與上下工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教學,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大的自主性,讓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創(chuàng)作、自我表現、自我評價,強化自我意識。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把握活動目的、方向,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總結知識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評價;當學生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困難和疑問時,適當地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5. “活動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
“活動教學”的內容、形式是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參與意識,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例如學《風景談》一課時,由于文章較長,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差距較大,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學生一定不愿聽講,我就對課文進行簡單介紹后,讓學生自學課文,然后把六幅圖畫畫出來,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更直觀的理解。
6. “活動教學”豐富學生所學知識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拓展語文知識,而且要傳遞新知識、新信息,拓寬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領域,所以選取材料時,可以涉及歷史、政治、娛樂等方面。如講《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時,我結合文章知識,向學生介紹荔枝的生態(tài)、生長常識,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蘇軾被貶廣東的緣由,并且還進行知識競猜游戲,寓教于樂,避免說明文教學的枯燥無味,同時還豐富學生的知識。
八、 結論
1. “活動教學”是信息時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產物
信息社會的大環(huán)境,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令教科書中的情境可能在課堂里重新構建?;顒咏虒W利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這是信息時代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產物。
2. “活動教學”存在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
由于教學改革尚處初級階段,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對“活動教學”內涵認識不深;(2)隨意性大,缺乏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3)“傳統(tǒng)教學”依然占主導地位,“活動教學”只是輔助手段;(4)我校設施不足,影響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