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的精彩表現(xiàn),42歲的紀連海從一位中學教師一躍成為觀眾和媒體追捧的學術名人。
一、 差點與大學失之交臂
紀連海出生在北京昌平區(qū)的農村,父母沒有什么文化。上中學時,學校終于有了一個圖書館,“我那時候讀了許多小說,其中許多你說了上句,我能給你接出下句來。我的眼睛就是那個時候看小說看壞的。”
那時,紀連海的眼睛已近視到1000度了,高考填報志愿時,他只報考了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由于分數(shù)超過了重點大學的錄取分數(shù)線,他以為被錄取是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了。可他萬沒有想到,因為視力的原因,師范學院沒有錄取他。
萬分沮喪的紀連海只好回到農村的家里干農活。不久,意外地接到了高中年級主任林照泉老師的電話。原來,林老師一直在為這位全公社唯一一個能考上大學而沒有被錄取的孩子奔波。
林老師問他:“你想上學嗎?”紀連海說:“想,做夢都想?!绷掷蠋熅驼f:“那你明天過來一趟吧。”紀連海說:“不,我馬上過去?!?/p>
林老師讓他先寫一個保證書,保證大學四年期間,如果眼睛出了任何問題,均由本人負責,學校概不負責。
在林老師的幫助下,紀連海到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報到了。那時候,大學已經開學了整整7個星期!
上了大學之后,學校每月發(fā)給他33元生活補助,他要把其中的一半用來買書。“我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去圖書館。我讀書能夠做到今天借明天還,不管這本書是300頁還是400頁。沒錢買書但又碰到特別好的書時,我就把書整個抄一遍。我抄過一本書叫《中國殖民史》,那本書200多頁,我壓縮到了80頁的本子上。筆記本的每一行我都抄兩行字,密密麻麻的?!?/p>
4年的大學生活,紀連海讀書無數(shù),他的博學多才和驚人的記憶力給他的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都是學生給“逼”的
1986年紀連海大學畢業(yè)后,來到昌平四中做了歷史老師。昌平四中當時還是一所“薄弱學?!?,而且歷史課在很多人眼里也是“副科”,課堂上,很多學生睡覺。遇到這種狀況,紀連海心里很難受?!拔业恼n怎么就吸引不了他呢?”為了讓自己的課充滿魅力,他買了相聲名家劉寶瑞30集單口相聲《官場斗》回來研究,“所以你們看,我現(xiàn)在講課都有點評書的意思?!奔o連海告訴我,其實在課堂上他的表達方式更為豐富,不僅是相聲或者評書,他會在課堂上用電腦做課件演示,會用當今學生們最時髦的語言講課,課余還會用QQ、MSN和學生、朋友們聊天,為他們答疑。這種變化很快就扭轉了課堂教學的沉悶局面,學生開始喜愛他的歷史課,學習成績也飛速提升。
2000年,紀老師來到北師大二附中之后,開始深深感覺到知識的不夠,因為這里的學生太優(yōu)秀了。一次,班上一個學生寫了一篇論文《論漢代名人之死》,讓紀連海指點一下。這篇文章把紀連海給鎮(zhèn)住了,這個學生是通讀《漢書》之后寫的,更讓他吃驚的是,這個學生還是學理科的!面對這樣的文章,他覺得自己簡直就是無知了。
光靠嘴皮子講課已經不行了,必須在某些方面讓學生追不上。以前,可以給學生的是一滴水、兩滴水、三滴水,但現(xiàn)在必須要給他們一桶水。“高中歷史一共5本教材,書中所有的人物、事件、地點,只要出現(xiàn),我就要求自己全部掌握……”“觀眾在《百家講壇》聽到的很多東西都是那個時候積淀的。”紀連海說,這些“專題”不能算是“研究”,都是學生“逼迫”的結果。
三、 20年來沒耽誤過一節(jié)課
從走上《百家講壇》開始,紀連海就注定將與平靜的生活作別,如今各地講座、電視節(jié)目錄制、寫書等等各類活動已占據(jù)了他生活很大部分的時間。有很多人問過他:這么大名聲了,以后想沒想過不在中學教書了?
紀連海說:“我很清楚,我的陣地就是中學老師的講臺。要我放下我的學生,我做不到。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我還是首選中學歷史教師這個行業(yè)?!?/p>
“教書這么多年來我沒有請過一天假,特別是大家認為我成名以來,我沒有耽誤過一節(jié)課?!?/p>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