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為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決策。如何抓住機遇,讓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發(fā)展軌道上,真正發(fā)揮德育養(yǎng)德的育人功效呢?
一、 回歸生活,貼近實際
道德始終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之中,沒有脫離生活的德育。因此,學校德育必須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反思生活。所以,教師不能只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于課堂,認為只有課堂教學才是正規(guī)教育, 剝奪了許多學生可以親身感悟與實際體驗的機會,導致學生很難有震撼心靈和刻骨銘心的東西,使原本實踐性很強的德育成了簡單的概念灌輸和純粹的道德說服。為了真正發(fā)揮德育養(yǎng)德的育人功效,我們必須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中走出來,回歸生活,了解學生成長歷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生活與品德發(fā)展的問題,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礎上生成、設定德育主題,讓學生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理解、體驗、踐行所要求的價值和美德。
二、 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道德教育是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協同活動的過程,實踐體驗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因為個體道德生長只有內部活力被啟動,不斷將社會要求、標準、理想轉化為個人的需要、準則、信念并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質才能真正提高。在德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校內開展“告別不良習慣”“我愛我的班級”等活動;到社區(qū)開展“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了解和諧的鄰里關系是怎樣形成的”等活動;在家庭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父母過生日”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面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需求、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到持之以恒,使德育真正成為學生發(fā)現自我,認識社會,探索人生真諦的育人工程。
三、 巧抓機遇,不失時機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因此,讓德育從他律走向自律,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得逐漸復雜起來。因此我們從學生的道德現狀出發(fā),巧抓機遇,精心組織系列活動。如三月為“學雷鋒”月,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加公益活動;四月為“常規(guī)訓練”月,開展“小干部輪流制和校園崗位體驗制”讓學生參與學校、班級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強化中內化品德規(guī)范;五月為“學習勞?!痹?,組織學生到校外清掃街道、擦廣告牌等;“母親節(jié)”到了,在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為父母制作一張賀卡或洗一件衣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使學生真正體驗一種親情的責任。以參加公益活動為契機,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出社會、走進大自然,學會調查和了解社會,關心社會公益事業(yè),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的疾苦,從而體驗和生成一種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感。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fā)揮德育養(yǎng)德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