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的出現(xiàn),使純一色統(tǒng)治的國家話語得到了異力的加盟。比葵花更為妖嬈、黃得猶如金元寶的芒果。產生的聯(lián)想頗有深意。過去,帝王的宮殿和廟宇,大都覆蓋金黃色琉璃瓦?;蕦m內也是金燦燦的一片,因為神秘、嚴厲,讓人頓生敬畏。金黃色是龍袍的顏色,金黃被其他顏色簇擁著,率領著色譜向著它引領的方向漸次層遞。金黃還是火焰的顏色,奔騰而活躍,就像戰(zhàn)旗的旗穗,被風發(fā)射出去,子彈似地一上一下。
翟華在《文革往事考:誰吃了毛主席送的芒果》當中,十分詳盡地分析了芒果大紅大紫的革命歷程,糾正了人們的常識性誤會。即芒果不是來自非洲朋友,而是當時訪問中國并受到毛主席接見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埃爾沙德·侯賽因。翟文指出?!斑@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給中國領導人送芒果。1966年6月,周恩來到巴基斯坦訪問時,巴方領導人給周恩來送了一批芒果,使館把芒果包裝成了三箱?;貒局兄芏鱽淼叫陆暡煳覈鴮椈亍kx開前,細心的周恩來囑咐留下一箱芒果給長年在沙漠工作的同志們品嘗?;氐奖本?,其余的兩箱分別送給了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蔽疫M一步查閱資料后得知,芒果等水果作為國家禮物,在1949年以后的官方記載里不斷釋放出特異的芳香,但兩袖清風的領袖席不暇暖。一般都把東西送人,以展現(xiàn)體恤人民的情操。毛的警衛(wèi)員們就頻頻得到了芒果在內的果品賞賜。有人至今保留著芒果核。作為緬懷的證據。這也讓我聯(lián)想起讀過的一篇文章,出自上海一退休女工,回憶自己“偷”了一個毛吸剩的煙蒂珍藏了幾十年的事跡。
芒果是在什么背景下放之于民的?1968年8月7日的《人民日報》以《巨大的關懷,殷切的期望》為標題,報道了“首都工農兵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熱烈歡呼偉大領袖毛主席贈送珍貴禮物”的情況:“一九六八年八月五日,清華園沸騰了,北京沸騰了!在紀念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發(fā)表兩周年的喜日里。我們的偉大導師、偉大領袖毛主席,向正在清華大學的首都工農兵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贈送了珍貴禮物芒果。”
我們知道。在文革時期,僅有幾種植物獲得了在紙面合法生長的權力一一紅梅、臘梅、青松、翠柏、青紗帳、葵花、喇叭花、草地以及指向不明的野果、草根等等,如果把麥浪、稻菽、江青喜歡的文冠果、甚至將“土豆燒熟了”中的土豆也算上,逶迤而來的革命植物學風景并不能完全遮蔽香花毒草的移情作用。盡管庇護了紅色娘子軍的椰子樹高大而偉岸,但高懸于樹冠深處的果實,對于一心不能二用的革命群眾來說,委實太過陌生了。但更為遙遠的芒果猛然出現(xiàn)在植物學的萬里晴空,不但為革命帶來了簇新的敘事,作為偉力的二傳手,見果如偉人親臨,使得夜晚亮如白晝。而且讓絕大多數國人,知道了遠如禁果一般的芒果。竟然可以超近距離地目睹奇跡。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說過,意象立即在人們心目中召喚出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大凡染有偉人手澤的物件。其屬性必然得到了改變。或金黃或純青的芒果,瞬間屈光,被光芒打開和灌透。成為了太陽的造像,散發(fā)出來的高熱,在傳達偉人意志的時候,也激發(fā)了感受者這一巨大煤層的創(chuàng)造性,一場曠日持久的情感漩渦因芒果的巡視而無際蔓延,產生了巨大的“芒果效應”。
分派芒果的動機很清楚,就是要讓造反派和革命群眾“打成一片”。也許,芒果的肉感與芳香可以成為區(qū)分敵我的試劑。同時進一步可成為團結緊張的粘合劑。這使得工宣隊之外的大量革命者自動靠立在芒果的輻射范圍內,他們“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水果的本質外觀與芳香立即啟動了形而上之悅,意識形態(tài)的巨大幸福感醍醐灌頂,涕泗交流,模糊了人們的視線?!昂芏嗳诉B夜寫信和打電話,把這一特大喜訊傳告給自己的戰(zhàn)友和親人?!?引自《人民日報》1968年8月7日)
翟華在同一文章中指出,“當時工宣隊領導就做了兩個決定:第一將鮮芒果打蠟,盡量延長壽命,存放在本單位瞻仰;第二。立刻請北京輕工系統(tǒng)的技術人員按照鮮芒果的大小、外觀、形狀、氣味研制塑料仿真芒果,轉送全國工人階級分享眼福。后來仿真芒果上市,我家也請到了一尊這樣放在玻璃罩內的金黃色芒果?!欠N法國香水一般的氣味至今還記憶猶新?!?/p>
2007年1月,我到位于成都大邑縣安仁鎮(zhèn)的“建川博物館聚落”參觀,見到了這個如今頗為稀罕的標準品。玻璃罩上用扁體紅字印有如下文字:“敬祝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一紀念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向首都工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贈送的珍貴禮物——芒果一九六八年八月五日(復制品)北京冶金機械備件廠革命委員會贈”
回想起來,首次見識芒果時,我只有幾歲。混在洶涌的人群里,在鹽都自貢市一個叫英雄口的地方,母親已經不知道被擠到哪里去了。我除了看見無數大腿、旗桿和膠鞋,別的什么也看不見。幾個小時后,等到快散場了。才看到一輛解放牌車上。有幾個穿藍勞動布工作服的人,大汗淋漓。臉紅如豬肝,中間一人。捧著一個鋪著紅緞子的方形搪瓷盤,姿態(tài)莊重,步伐猶如慢動作,他要下車,立即就有胳膊的森林伸出來,去拉去扶去擁抱。但幾雙權力的大手平息了混亂,這讓他的動作更為小心。站到地面了,被無數羨慕眼光刷亮的托盤者,臉進一步發(fā)紅,雙目紅赤,虎目含淚,領導一般地走。群眾像網一般開始變形,出現(xiàn)了一個鍥形的缺口。芒果像鍥子一般破浪前進。
盤子被高舉起來,兩邊有幾個護衛(wèi),用人墻保護著,他們的雙手一直高舉。在空氣中將人們的注視不斷擾亂。這個猶如董存瑞托舉炸藥包的堅硬動作,我終于看見一砣金黃的東西放在緞子上。然后。他們就乘風而去,迅速又被人頭的浪濤托舉在熱烈的空氣中?;氐郊?,我覺得累了半天。什么也沒有看到,很懊惱。但母親告訴我,單位的禮堂里就有芒果!你可以去看,但不準說話。我急急趕去了,已經是黃昏,禮堂大門上鎖。我翻窗進去,我看到了那個被玻璃匣子罩定的東西。芒果啊,我的陌生不亞于飛機和美國,我在所有能夠看到的紙上,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我終于看到芒果了。我把玻璃罩端開,芒果并不是金黃,而是黃中透紅。尤其是在果子的正中,好像有一輪太陽正在冉冉運行,類似于一個打開的鮮雞蛋?,F(xiàn)在我還依稀覺得。塑料芒果摸起來并不是光滑的。制作時顯然考慮了芒果的某種膩手性。而它散發(fā)出來的強烈香味,我不知道法國香水的氣息。我只知道。芒果的味道很好聞。我們漂亮女老師的身上。就有那股味道。因此,即使是塑料制品,也讓我獲益匪淺。多年以后,當我剝開一只芒果時,覺得它還真不如那只塑料的呢。
芒果時代開始了。全國的大中小學校遵照毛主席“復課鬧革命”的指示,開始復課,我和同學們都立即趕到學校集合,參加集會。我已經有了初次與芒果相遇的經歷,有芒果香味的漂亮老師,臉潤如芒果,帶領大家唱一首據說是她連夜創(chuàng)作的新歌:朵朵葵花向太陽,青松成長靠陽光。顆顆芒果恩情深。偉大領袖暖心房……有意思的是。這個有芒果香味的老師,很快就嫁給了一個苗紅根正的外線電工。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但她至今沒有離婚。如今,她怕是退休了吧。
在這之后,大量塑料芒果開始上市,人們花幾角錢就可以“請”一個回家。我覺得,這是仿真制品在國內貧乏的人民生活中一場高度普及的成功事件,至今沒有得到塑料玩具領域的認真對待。如今,網絡上還在吹噓。什么仿真水果模型是最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視覺展示表現(xiàn)形式。其實它的源頭在芒果時代。無人知道它到底實現(xiàn)了多少經濟價值。塑料芒果成為了很多家庭的座上客,大人們口念語錄舉行精神會餐。娃娃們也明白了,這個像豬腰子的東西,可以散發(fā)神秘的香氣。
接下來,有關芒果的像章、雕刻、歌曲、詩歌、舞蹈開始魚貫涌現(xiàn),迅速改變了葵花獨立難撐的局面,并以橙黃如金的果實,使植物長期以來的裝飾、花邊地位,提高到了眩目的中心。它提前宣布了革命的勝利。1976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過根據《序曲》中的谷雨短篇小說《第一課》改編的彩色故事片《芒果之歌》(導演常彥、張普人,編劇鄭莖執(zhí)筆,主演俞平、任頤、劉文治、梅元奇等),河南新鄭卷煙廠的芒果牌香煙乘勢出世,我記得好像賣2角8分一包,成為了兒童賭博游戲里的新品種。
芒果的試金石作用,在很多場合得到了驗證。有兩個青年,因為對芒果的理解產生分歧,互抓反革命。王友琴在《牙醫(yī)韓光第之死》中,報道了因為一個比喻,而招致死刑的特殊案例。私人牙醫(yī)韓光第,家住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鎮(zhèn)第二居民段。在1968年夏天因說毛澤東送給“首都工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芒果“像一條紅苕沒什么看頭”而被逮捕。長期關押之后,在1969年或者1970年被以“現(xiàn)行反革命”罪判處死刑。他在富林鎮(zhèn)郊被槍殺。行刑前在全鎮(zhèn)被“游街示眾”。在我看來,芒果與紅苕,在外觀上的近似性所產生的比附。卻使形而上的圣物墮落至形而下的劣質食物,這個事件,固然體現(xiàn)了政治的殘酷,但也為人們明示了一個道理:修辭從來就是一條歷險之路,甚至是不歸之路。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不是說了么:“比喻是危險的,比喻可不能拿來鬧著玩。一個比喻就能播下愛的種子?!笨上?,比喻已經如潑出去的水,喻像兇猛地卷地而起。對播種人實施反攻倒算,詞鋒的刃口距離咽喉已薄如布告。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蘋果攜帶強烈的荷爾蒙氣息。象征人類的原罪。外形飽滿渾圓的蘋果可以象征女性乳房、臀部,是一種在某種氣氛下能喚起強烈性意識的水果。但芒果沒有如此簡單,它古怪的紅苕外觀與強烈的氣息。讓人聯(lián)想起它的古代另一美麗的名字——天桃。個中的玄機,人們無法拒絕芒果的誘惑。就像人們無法拒絕芒果把生活撕開的那個紡錘形的缺口。
翟華在文章里分析說:“那么那些留在北京工廠的鮮芒果后來的命運怎樣了呢?我們只有一個不大可靠的旁證。李xx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汪東興把芒果分給北京各廠的工人代表,其中也包括北京針織總廠。工廠的工人們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歡迎芒果儀式,然后把芒果用蠟封起來保存。以便傳給后世子孫。芒果被供奉在大廳的一個壇上,工人們排隊一一前往鞠躬致敬。可惜工人階級的知識有限,沒有人知道該在蠟封前將芒果消毒,所以沒幾天后芒果就開始腐爛。革委會將蠟弄掉,剝皮,然后用一大鍋水煮芒果肉,再舉行一個儀式。工人們排成一隊,每人都喝了一口芒果煮過的水?!?/p>
芒果的結局是悄無聲息的,緩慢如水果的干枯、發(fā)癟。直至腐爛。那些塑料芒果在享受體制與民間的供奉,盡管仍然保持著恒久的鮮亮,香水的氣味卻已若有若無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時不時在垃圾堆里能夠看到那些破爛的塑料制品,里面空空如也,它張著大口,渴望咀嚼……
今天,我仔細打量果盤里的尤物,宛如死火重溫。我發(fā)現(xiàn)在橙黃的表面,深度成熟的赤紅在大面積漫漶,類似老人斑的黑斑在赤紅的皮膚邊緣沉吟、巡視,繼而振臂揮手,躍上了芒果的頂巔。一個勝過紅苕的比喻就出現(xiàn)了:幸福就像芒果。
芒果是瑤池蟠桃的現(xiàn)代轉喻。那三千年一熟,或六千年一熟,或九千年一熟的仙境至寶,俗人不但不可能觸及,有幸目睹也是前世修來的榮耀。芒果禮賢下士,在與人們的親密接觸中,喻示了“人間天堂”并不遙遠。于是,“南山坡上放聲唱,唱得幸福落滿坡”的盛世就在身邊!
附著在芒果身上的元素如此曖昧,為何還能獲得巨大的“幸福指數”?這就猶如《紅燈記》當中的悖論:作為革命傳家寶的紅燈,作為黑暗中引領方向的指南,自然是戲劇的主旨。但紅燈的“阻止~禁止”功能就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紅燈在阻止誰的列車?所以,當工宣隊隊員們如李玉和高舉紅燈托起芒果進入學校、機關時。必須注意的是:芒果既不能讓人們產生覬覦之念,更不能有抗拒芒果氣息排闥而入的二心,觀眾只能敬而不犯,甚至可能激發(fā)一種“女性被愛著”的群體心理。只有使光明延續(xù)不斷,產生高潮堅挺的后果,才能在人們臉上豐收意識形態(tài)的幸福。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莫理斯·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可用以重建關于過去的意象,在每一個時代,這些意象都是與社會的主導思想相一致的。芒果時代作為中國歷史中一個特殊的階段。是它毫無保留地成為了國家神話的產物??ㄎ鳡栐谧詈笠徊繉W術著作《國家的神話》里指出,在過去的30年即兩次世界大戰(zhàn)間的這段時間里……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最為驚人的特點,是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神話思想的力量。在我們現(xiàn)代某些政治制度中,神話思想明顯地占了理性思想的上風。神話思想在一番短促激烈斗爭后似乎已經明顯無疑地取得了勝利。所以,小小的芒果。就如同上世紀七十年代更小的乒乓球、羽毛球一樣,堪當大任,成為了國家神話的碩果。
十八世紀的佛學家、歷史學家貢唐丹畢卓美曾說過:“人得到人身沒有去修法與畜生無有差別。就像芒果若不食用,與巴豆又有何區(qū)分?”(引自《智海浪花——125位知識分子的學佛歷程》,索達吉堪布著)看看,又是比喻!但芒果真不是拿來吃的,芒果即蟠桃。芒果即禁果。芒果必須阻止人們攫取的非分之想。必須把思想統(tǒng)一到奉獻上來。一看即菩提,一聞即覺悟。
看看《晏子春秋·雜下之十》怎么說的:“嬰聞之:橘生準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變成苦澀的枳。所以,當芒果自恬靜的天竺漫游到紅油漆一般的語境里撐起了旗幟的大氅,佛祖的金黃之果。業(yè)已被顆顆紅心所置換。以至在如今,每當我看見果盤里的芒果,第一反應就是塑料,是蠟,接著就想起了紅苕,想起了肉鋪里的豬腰子……
購書與閱讀之自由
館務中購書之自由與閱讀之自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前者涉及圖書館館務之不受政治之干涉,后者涉及到讀者借書與閱讀權利的保障。沒有購書之自由,讀者的選擇就受到限制,便沒有真正的閱讀自由。當然,這不是說購書之自由不受一般之約束,而是說不受意識形態(tài)之鉗制。民國圖書館經費使用的規(guī)劃,使得書籍采購很難像今日一般作為吃回扣之工具,因為有許多過硬之規(guī)章制約,人們比較難鉆空子。
郭錫龍主編的《圖書館暨有關書刊管理法規(guī)匯覽》(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版)是目前國內與圖書館有關的法規(guī)資料大全,遍覽民國時期的圖書館法規(guī),沒有在國民黨領導下,學習三民主義以助圖書館管理之說。各種圖書館的管理章程可謂大同小異,但在館長任命、館員招聘、圖書采購方面都有相當之自由,均由圖書館委員會或者董事會決定。此處單說圖籍之采購,由于四川省內圖書館的圖籍采購,其采用之章程與北京的圖書館并無不同,因此用北京圖書館的圖書采購審查作為觀察四川省內圖書館采購之方法。如《國立北平圖書館委員會組織大綱》中第三條,本委員會之的職權中有“推薦館長及副館長之人選于教育部及董事會”、“審核圖書館之預算決算”、“審查館長推薦之職員”不僅限定館長之聘任,同時制約了館長在財權與人事權上濫用職權之可能。而國立北平圖館委員會下設購書委員會和建筑委員會。購書委員會委員有任叔永、陳援庵、陳寅恪、丁在君、傅孟真、胡步曾、葉企孫七人。這七人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中的杰出人物,由這樣的人對購書提出參考意見并且審查其購書事宜,其質量之保障,當無可質疑。但這些人大多是身具英美背景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對于一般之購書并不會干涉太多,但在保證質量卻有著非同尋常的保險系數,即每一學科的最高最新研究成果,必能在圖書館里得到比較好的反應,避免遺珠之恨。
民國時的館長及購書委員會之成員,不一定都是國民黨黨員,所以他們購書沒有意識形態(tài)之藩籬,更沒有限制反動書籍一說。193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接見周恩派來的人,吸收中共出版書籍,從無什么人干涉(見楊寶華、韓德昌編《中國省市圖書館概況:1919—1949》)。這就說明民國時的圖書館購書自由是得到相當的保障的,這和北大1948年北京大學五十周年慶的時候,還展覽千多冊“赤匪”文獻,以供師生研究,開闊眼界之用,是同一道理。沒有購書之意識形態(tài)限制,便給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選擇,使他們在真正的知識海洋里自我學習、吸收、采擇、批判、接受,而不是由他人代勞,先行騸掉所謂可疑的思想,嚼別人吃過的饃饃,使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預設的所謂正確思想的跑馬場。凡是從民國過來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一是圖書館里可以讀到異端書籍,二是不少書店都在出售與當局主流意見相佐的著作,大家習以為常,不以為怪。以至于1945年9月,抗戰(zhàn)剛勝利,為了抵制國民黨的圖書審查制度,溫和的葉圣陶先生發(fā)起了“永遠不要圖書審查制度”的活動,“九月七日,重慶《東方雜志》、《新中華》、《中學生》等八種雜志抗議國民黨的圖書審查制度,決定不再送稿審查,成都得訊后,各報館、通訊社、雜志社紛紛響應,葉圣陶代表十七個文化團體起草《成都十七個文化團體致重慶雜志界的一封公開信》。九日,葉圣陶為成都言論界起草宣言《我們永遠不要圖書審查制度》?!保ㄉ探鹆帧度~圣陶年譜》)
有了買書之自由,還應有所有讀者平等獲取知識的自由。除了珍本善本有一定的借閱限制外,公共圖書館理應將所有書籍,不分任何條件地公平借閱,讓所有讀者有閱讀這些書籍的權利。即你不能因為他是農民你不借閱給他,同樣的你不能因為他借閱的是與當局相抵牾的書籍而拒絕借予他。沒有圖書館不可能有列寧,列寧一生足跡遍及五十多所國內外圖書館,即便1895年在監(jiān)獄里,也能天天去借閱自己想要的書籍。如果沒有免費的大英博物館,貧窮的馬克思根本就不可能寫出大部頭的《資本論》,孫中山在英國被清廷追查,清廷派密探查他的行止,密探賴特的回答,他每天幾乎都有規(guī)律地到大英博物館呆七八個小時,可見大英博物館對任何人都是免費的。圖書館是一所沒有圍套的社會學校。對馬克思、列寧、孫中山如何評價是另外一個問題,但他們也能獲得不受歧視地尋求人類知識的權利,這才是最重要的。凡是從民國求學過來的人,無不對過去的圖書館抱有好感。李懷宇《訪問歷史》一書中記載了何兆武、資中筠、陳樂民、何滿子所經歷的中外圖書館,尤其是對民國時期圖書館的借閱經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