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抱殘守缺還是迎難而上?
《財經》網絡版 2007年8月24日
【背景】美國次級抵押信貸震蕩的波及范圍仍在不斷擴大。中國雖因其嚴格的資本管制及金融市場發(fā)育水平有限,避免了全局性的嚴重損失,但局部損失仍未能幸免。8月23日,工行、中行發(fā)布半年報,前者持有次級信貸相關債券12.29億美元,后者持有該類資產逾90億美元。
瑞士信貸亞太區(qū)首席經濟學家陶冬認為,在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危機中,資本管制這道防火墻又使中國躲過一劫。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資本管制已經使中國逃過一難。那么,中國應不應該金融開放?中國資金應不應該走向世界市場?他的回答是:完全應該。其理由有三:
首先,金融開放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國崛起,國力大幅增強,財富大量積累,企業(yè)需要進行全球戰(zhàn)略布局,大量的中國資本也需要尋求海外投資機會,爭取更好回報,分散投資風險。其次,開放金融也是平衡國際收支的要求。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巨額貿易順差在相當程度上是結構性的,資本項目又是“松入緊出”,國際收支雙順差愈積愈大,為人民幣匯率帶來沉重的升值壓力。第三,金融不開放引發(fā)巨大的泡沫經濟風險。在今天的中國,企業(yè)往往認為資本運作賺錢快過實業(yè),于是,公司間彼此持股,股市、樓市齊升,資金流向蜂擁進入虛擬經濟——日本經濟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癥狀已陸續(xù)出現(xiàn)。即使沒有類似“廣場協(xié)議”后日元急升的匯率變化,中國也完全可能栽在絆倒日本的同一塊石頭上。流動性過剩導致經濟泡沫化,這便是金融不開放可能帶來的結局。
存款利率上升較大劍指“存款搬家”?
《財經》網絡版 2007年8月23日
【背景】中國人民銀行自8月22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央行本年內第四次加息。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7個百分點和0.18個百分點。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認為,解決目前中國的金融問題僅靠加息是不夠的。各類資產之間回報率差異較大,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提高利率和理順其他要素價格同步進行。本次加息主要是通貨膨脹風險加大引起的。雖然加息對由食品價格上漲引發(fā)的通貨膨脹作用有限,但有助于平抑當前存在的通脹預期。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投資成本,從這個層面上看,有利于促進資產價格的合理增長,使資本回報率處于合理水平。
存款利率上調幅度較大,源自“存款搬家”現(xiàn)象,居民戶存款與股市的關聯(lián)度較高。在股指高漲的時刻,通過這種方式,或可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貸款利率上調幅度較小,主要基于前期公布的7月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yè)增加值數(shù)據的走低。另外,即將推出的特別國債對于銀行中長期貸款也有一定替代作用,正因如此,貸款利率提高意愿不如前期強烈。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意見領袖”欄目)
本欄目近期重點提示
黃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經濟法系主任、教授)
串謀漲價,“改正錯誤”就可以了嗎?
顧云昌(中國房地產協(xié)會秘書長)
錢松地緊不改變,房價能降下來嗎?
孫立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貨幣當局如何求解“有效性沖突”?
謝國忠(本刊特約經濟學家)
中國如何應對美國信貸泡沫破滅局面?
周光權(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司法解釋值得迷戀嗎?
常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教授)
《勞動合同法》是用來“應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