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常見、特別富于詩意的一種傳統(tǒng)建筑。我們在游覽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時,時常與亭不期而遇,在游賞之余,我們還可以走進(jìn)亭中,坐下來切身體味一番亭給我們帶來的古典韻律之美。
且停且行
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種行政建制。秦漢制度規(guī)定,十里一亭,十亭為一鄉(xiāng)。《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說:“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逼渥饔檬枪芾碇伟?、訴訟等事務(wù)。漢高祖劉邦就做過“泗水亭長”。另外,在邊境上,還有一種“亭候”,是負(fù)責(zé)監(jiān)視敵情的。我們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膶V附ㄖ耐ぷ邮呛笃鹬x,比如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但是,亭子專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時,已經(jīng)無法確考。至少在東晉時,已經(jīng)有這樣的亭子出現(xiàn),《世說新語·言語》記載:“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边@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為著名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那篇《蘭亭集序》中提到的“蘭亭”,亦此類也。 《園冶·屋宇》說:“《釋名》云:‘亭者,停也?!酝m涡幸?。”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概括起來大體上有這樣幾種:游賞、休憩、宴集和送行。
先說游賞。無論是園林中的亭,還是建在山間、水上、路邊的亭,地點雖不同,其供人游賞的作用則一。這一點,古人詩文中多有涉及。比如大詩人李白有《游敬亭寄崔侍御》、《游謝氏山亭》等,杜甫有《登牛頭山亭子》等。蘇東坡在他的《放鶴亭記》一文中,對亭的游賞的功能有精彩的描寫:“彭城之山,崗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dāng)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倍靶蓓笔恰巴ぁ钡谋玖x。無論驛路之亭,還是山水勝處之亭、園林之亭,人們在行路、游覽之后需要在其中歇腳以恢復(fù)體力。
中國古代的文人們是喜歡雅集的,即所謂的“文期酒會。”有集會一般就會有酒宴,而在富于詩意的亭中舉行宴集,是特別符合文人雅士們的審美趣味的。李白有《宴陶家亭子》詩,杜甫也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等,從題目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詩人們是在亭中舉行的宴集。這樣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下來,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北京的一些詩人名士,就經(jīng)常在陶然亭雅集,成為一時勝事。在一般人心目中,在亭中送別親戚友朋則更為常見。李白詩《勞勞亭》首句便是:“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崩畎自~《菩薩蠻》有句云:“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焙胍环◣熇钍逋鴮懹幸皇最}為《送別》的歌詞,其第一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币矎?qiáng)調(diào)了亭這個特別的送客的處所。甚至,“長亭”已經(jīng)成了國人心中的一個專門代指送別的符號,可見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此外,亭還可以供人住宿,例如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有詩《宿駱氏亭寄崔雍崔袞》、蘇東坡有詩《遷居臨皋亭》等。明末清初大學(xué)者、大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里就推測,這樣的亭應(yīng)該是有墻的。不過,這樣的亭就不是單純指亭子了。
名事與名人
天下名亭多矣,如北京北海五龍亭、紫禁城井亭,承德避暑山莊的冷香亭、南山積雪亭,濟(jì)南大名湖的歷下亭,蘇州的滄浪亭,浙江紹興的蘭亭、風(fēng)雨亭,成都杜甫草堂的一覽亭,湖南岳麓山的愛晚亭等等。這些名亭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明珠,散落在祖國大地上。
絕大多數(shù)名亭都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這些不同凡響的名字,反過來又為本己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這些名亭的名字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風(fēng)格”。一是對亭周圍景物的高度概括或?qū)憣?。比如蘇州拙政園的四面荷風(fēng)亭、塔影亭,蘇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莊的北枕雙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達(dá)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滄浪亭,取《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愛晚亭,則取自晚唐大詩人杜牧的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西晉祠的不系亭,取《莊子》中“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之意。三是亭名的風(fēng)格是寫意式的,它們用抽象的字眼表現(xiàn)某種意境。比如北京頤和園的知春亭,、山西晉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遠(yuǎn)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隱含著一段歷史掌故。比如,浙江諸暨浦陽江邊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對聯(lián)云:“浣紗存古跡,救國出真人?!币煌羌o(jì)念春秋時越國大美人西施的。
名亭往往與名人聯(lián)系在一起,二者互相輝映、彼此成就,常常亭以人顯,人亦以亭而聲名更遠(yuǎn)。比如虎丘的孫武子亭,就是為了紀(jì)念春秋時著名軍事家孫武而建造的。張愛萍將軍曾為之題詞曰:“孫子兵法,克敵制勝;嬌娘習(xí)武,佳話流傳?!边@個題詞中“嬌娘習(xí)武”一句,指孫武當(dāng)年操練吳王妃嬪的歷史典故。武昌有一個擱筆亭,這個亭與大詩人李白有關(guān)。相傳,崔顥做《黃鶴樓》詩,李白后至,讀了崔作后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乃擱筆而去。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典故。后來清代大戲劇家孔尚任游武昌黃鶴樓,有感于此,就將附近一無名小亭命名為“擱筆亭”,以紀(jì)念這一文壇佳話。至于王羲之與蘭亭的因緣,就更是婦孺皆知的了。
亭與中國人的生活觀念
與其他傳統(tǒng)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虛”。亭不依賴墻,只靠亭柱的支撐(也有少數(shù)依墻而建的半亭),此種自由獨立的審美特點,中空不倚的視覺效果,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了“空”與“無”的作用,與老子“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哲學(xué)追求清靜無為,即要盡量滌除塵世的攪擾煩惱,向大自然無限地貼近,而亭的建造地點和所用材料的隨意靈活、用料簡省、形式多變,同樣體現(xiàn)了道家的精神特質(zhì)。不論是皇家園林中富麗堂皇的亭,還是私家園林中和山間、水上、路邊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風(fēng)格都是簡與虛,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種民間的、率性的、清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外,亭的本義是“?!?,其基本功能是停頓、休息,此外還有游賞與宴集,這些功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慢與閑。北宋詞人晏殊有一首《浣溪沙》詞,中有一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敝袊鴤鹘y(tǒng)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就是如晏殊詞中所寫,悠哉游哉,詩酒唱和,一天當(dāng)一年過。晏殊詞中所出現(xiàn)的亭,很具有象征意味,很好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觀念。他們在亭中停住,可以為了寫一首詩,舉行一場宴會,游賞一段風(fēng)景而流連終日。亭,即停也。時間也在亭中停了下來。因此,可以說亭代表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特殊的時間觀念、生活觀念。
總之,亭是我國一種司空見慣的建筑,它在傳統(tǒng)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即便今天,雖然亭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功用已經(jīng)基本喪失,但它們的美麗身影依然沒有淡出我們的視野,在山水的勝處,在古典園林的深處,靜靜地散發(fā)著獨有的魅力。
責(zé)任編輯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