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標榜“弘揚始祖文化”為宗的河南新鄭“中華第一祖龍”項目鬧劇被叫停。此前,也曾有專家宣稱要放棄中國國家形象的龍標志,依據(jù)于龍乃皇權(quán)與專制之物,并稱國際交往日盛的今天,中國之龍與西語“Dragon”所指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不能對接。一揚一棄,或愛或怨,彰顯出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在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它已經(jīng)深植于這一文化的各個層面,上至帝王,下至布衣,實以影像,虛以信仰,無不鐫刻著龍的痕跡。
龍之初
在龍起源問題上,人們爭論頗多:一說龍是某種生物或幾種生物的組合,如蛇、馬、魚、河馬、蜥蜴、鱷魚、恐龍、松樹等;又說龍是某種自然現(xiàn)象或多種藝術化動物疊加組合而成,如云、虹、閃電、合并了的圖騰、物候代表形象的組合等。如現(xiàn)代詩人、學者聞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書中就曾認為:“龍圖騰,不拘它局部的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tài)卻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nèi)中以蛇圖騰最為強大,眾圖騰的合并與融化,便是這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jié)果?!鄙鲜鲋T種推斷,或基于對龍性的理解,或源于考古佐證,不一而足??陀^地說,龍既然共識為信仰之物,又經(jīng)迭代幻化,今人對龍之源頭的甄別更多只會是滿足龍之傳人的一種追根溯源的求全心理罷了。考古發(fā)現(xiàn),大約至商代,已出現(xiàn)完備意義上的龍形,此時之龍已是長軀、碩口,有角和足,呈飛翔之狀的神性動物。而“龍”字出現(xiàn)的則更早一些: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70余種龍字,這些龍字多是典型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文字,其所“象”之“形”則為長身而曲,巨頭大口,多長有角,或有足或無足,呈現(xiàn)動物形態(tài)。最晚至漢時,龍的基本內(nèi)涵已經(jīng)形成:它是人神相通的助手與坐騎,如詩人屈原在《九歌》中就多有描寫神人乘龍的詩句,“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駕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等;龍又是司掌云雨河澤的神獸,《周易》中有“云從龍,風從虎”之說;在民眾信仰中,龍更是顯示吉祥災變的靈物,《禮記·禮運》中曾有:“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薄痘茨献印酚性疲骸叭f物羽毛鱗介皆祖于龍,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凰。”
龍袍
龍既為神物,古人早就有以龍喻人之說。如孔子就曾稱老子“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乎?”而主動將身世與龍相聯(lián)系的帝王卻是漢高祖劉邦?!妒酚洝じ咦姹炯o》:“其先劉媼(劉邦之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漢代以后,龍開始成為封建帝王的專用標識,龍紋也漸為帝王世家所壟斷,這種壟斷突出體現(xiàn)在龍袍的形制上。
龍袍是皇帝專用之袍,因袍上繡有龍紋而得名。龍袍已非簡單的蔽體御寒之物,更多體現(xiàn)的是“嚴內(nèi)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唐高祖時曾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于是龍袍又別稱“黃袍”。龍袍多呈盤領、右枉、黃色,其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至清時,龍袍形制日臻完善。清時龍袍又稱“吉服”,是皇帝在一般典禮時所穿的服裝。清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等幾大類。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于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要穿行服:雨雪天則穿雨服。由此看來,“龍袍”只是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主要用于重大吉慶節(jié)日以及先農(nóng)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清時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下擺部位,襟里藏一條,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寓意“九五至尊”;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非動。此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繡以五彩云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五彩云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xiàn)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紅色蝙蝠紋即紅蝠也是龍袍必備之紋,取“洪?!敝C音;在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巖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據(jù)稱,清時做成一件龍袍,期間要用繡工近500人,繡金工40余人,畫樣過粉10余人等。
龍王
龍本有司職云雨之能,但龍真正成為“王”應該與佛道二教的傳播、附會有關。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曰:“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釋氏書入,中土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狈鸾讨杏懈魇礁鳂拥凝垼渎殹澳磺诹εd云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道教參照佛教也創(chuàng)造出諸如四海龍王、五方龍王、諸天龍王等,同樣司職行云布雨。如《太上護國祈雨消魔經(jīng)》所言,遇到百姓苦于炎旱之時,天帝就派遣各位大龍王“興動云霧,施繞世間”,讓江河溪澗、上下四疇“皆得滂沛”,草木叢林、花果五谷之類“悉皆生成,枝葉茂盛”。
在佛道二教的傳播過程中,史書中又多有古代帝王祭龍的記述:如《文獻通考》記唐玄宗“詔祠龍池”,大肆祭祀;《宋會要輯稿》載,宋徽宗趙佶將天下的五龍神都詔封以王爵;清代帝王對龍王也頗為重視,僅康熙皇帝就數(shù)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龍?zhí)洱埻鯊R“禱雨”,并撥款“鼎新廟宇,御制碑文以紀之”,乾隆皇帝則加封黑龍?zhí)洱埳駷椤罢鸯`沛澤龍王之神”等。
佛道二教的傳播,加之封建帝王的鼓噪,龍王作為司雨之神進入民眾的信仰序列便是情理中事了。在民眾信仰中,凡是水澤之地,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司職一方水旱豐歉。如遇久旱不雨,地方鄉(xiāng)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祈雨,再則把龍王神像抬出,暴曬于烈日下,直到天降大雨為止。因此,解放前的大江南北,村寨多置龍王廟。
龍舞
龍舞,又稱“舞龍”。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漢時就已經(jīng)存在形式完備的龍舞:龍有五至九條,龍身長達數(shù)丈;春舞青龍,夏舞赤龍、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此時“舞龍”有“祈年”、“求雨”之意,以保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延至后來,龍舞逐漸衍化成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
在兩千年的傳承過程中,中國民間龍舞積累了相當高的扎制技術、表演技巧,表演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如火龍,又稱金龍、龍燈,用竹篾和綢布扎成龍頭、龍身和龍尾,彩繪龍鱗,每節(jié)龍身中都裝有燭燈。起舞時,一人持彩燈(象征寶珠)在前領舞,其他多人持龍頭、龍身和龍尾下的木柄隨舞,表演“二龍戲珠”、“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jié)慶之夜表演,以鑼鼓、嗩吶伴奏,同時施放煙花爆竹,蔚為壯觀。又如草龍,則主要興盛于南方數(shù)省,每至夏歷五六月間,鄉(xiāng)民用柳條、青藤、稻草等扎成龍形,龍身上插滿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間場院舞弄,看起來星火點點、香煙繚繞。舊時多在鬧蟲災或干旱時的祭祀活動中舞弄,有驅(qū)蟲、祈雨之意。
除了上述諸種舞龍之外,尚有人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舞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傳布最廣的民間舞蹈之一。
延至今天,龍袍已成歷史舊跡,龍王也只保留在民間傳說故事中,即便源起于娛神、媚神的龍舞,也只是以一種民俗活動的形式存在了下來。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圖騰的龍,在褪去歷史的虛妄色彩后,更多是以一種文化符號的形式存續(x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里,深植于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中。
責任編輯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