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一段數名學生在上課時侮辱年邁的地理老師的視頻出現在了貓撲等諸多網站上,半天之內,u-UME、YouTUBE等視頻網站均進行了轉載,隨后該“辱師事件”成為各大網站備受關注的話題,眾多網友在震驚之余,紛紛譴責學生的行為。6月29日,虐殺無辜婦女丁某的4名少男少女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宣判,4名少年共獲57年有期徒刑。案發(fā)時,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僅為16歲。很難想象十幾歲的花季少年竟然用棍棒毆打其全身,并用脫光衣服、煙頭燙、火燒頭發(fā)和下體等極其殘忍的方式將丁女士殺害,并搶走其隨身攜帶的112元錢和一部小靈通?,F實生活中青少年的各種攻擊性行為屢見不鮮,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尤其是暴力行為的含義,就能理解孩子壓抑的是什么,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理解暴力的誘惑
暴力是極端的攻擊行為,是破壞性行為。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發(fā)現,人除了性沖動及自衛(wèi)沖動以外,還有暴力破壞的癖性,這也是人類行為中的一個主要動機。弗羅姆對暴力破壞行為的解釋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內在動力、有生長及表現自己的傾向。如果這種傾向受到阻礙,以發(fā)展生命為目的的精力便會走向分解的過程,并且轉變?yōu)橐云茐臑橹鞯木?。換句話說,求生的沖動與破壞的沖動,并不是互相依賴的因素,而是一種相反交替的互相依賴的關系。求生的沖動受阻越大,想要破壞的行動則越強;生命實現的越多,則破壞行為的力量越小。
因此可以說,暴力破壞行為是生命受阻的結果。為了保證生存和生長,暴力有著它不可阻擋的誘惑力。
在中國歷史上,暴力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歷朝歷代,打江山奪皇位,都是靠暴力實現的。在《血酬定律》一書中,一位學者就暴力對中國的發(fā)展及中國人思想的影響談道:“中國人從自己的悠久歷史中發(fā)現了核心秘密,發(fā)現了決定各種規(guī)則的元規(guī)則:暴力強者說了算,或是拳頭硬的說了算?!?/p>
簡單的邏輯可以告訴我們,在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如果在肉體上消滅對手很合算,那么只要拔出刀來,問問對手“想死還是想活”,任何爭執(zhí)都不難解決,任何目的都能很快達到。
這種邏輯所蘊涵的更一般的道理是,在選擇規(guī)則的時候,擁有讓對手得不償失的傷害能力的一方,擁有否決權。死亡是最徹底的損失,所以暴力最強者擁有最高否決權。邏輯和經驗共同告訴我們:暴力是強者的選擇,體現了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對正義,更不是對精神道德的追求。
當今社會中,群體的暴力被控制了,而個人之間的外顯暴力和隱形暴力并沒有減少。在青少年中,攻擊傾向引發(fā)的問題很多,暴力犯罪的也不少。
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心理動因
這里主要指外顯的暴力(青少年所表現的極端暴力,如曾經的馬加爵事件、徐力事件等;所表現的一般暴力,如毆打父母,毆打其他人,虐待動物等)。許多研究認為,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是基于憤怒、敵意、憎恨及不滿意情緒,對他人及其他目標所采取的破壞性行為。
同樣有許多研究認為,青少年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因素有:(1)社會方面。青少年因對現實的不滿而蔑視規(guī)范;傳播媒介(如網絡、電影)對暴力的大肆宣傳,使不少孩子仿效其中的情節(jié);過分激烈的學業(yè)和就業(yè)競爭,使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減少,并有對失敗的沮喪和被淘汰的恐慌。(2)家庭方面。父母存在性格弱點;父母與子女缺乏深刻的情感聯系,使子女陷入慢性挫折狀態(tài)之中:父母錯位的教養(yǎng)方式,如過度保護、溺愛,或過于嚴格、懲罰,或過分期待、干涉等,導致孩子的是非觀曖昧、克制力差,過分依賴,甚至敵意、猜疑、嫉恨與殘忍。(3)個體方面,存在性格問題。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其典型的個性特征是:多疑和固執(zhí);感知整合水平較低,難于準確理解事物的真正內涵和他人言行的意圖;缺乏目的性思維,缺乏主見和預見性,在面臨選擇時,與理智的思考比,他們更多地服從自己的直覺和情緒。
從最近網上公布的某高校學生侮辱、毆打教師事件,以及有些孩子在家經常毆打母親事件來看,青少年的暴力傾向,都是跟他們的沖動性、反社會性等人格特征有關。這些人格的形成,又跟他們早期所受到的有缺陷的親子教育有關,最主要的是,與童年時的關愛缺失、情感發(fā)展抑制、攻擊性壓抑有關。
別誤解為父母對孩子沒情感。如今的父母很愛孩子,只是不太懂怎么愛孩子。生活中給了孩子太多物質上的東西,但是唯一沒有也不可能讓孩子學到的是承受和處理風險與挫折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在應付沖突事件時,要么顯得退縮。要么就是拳頭說話。
我們常見的人與人之間的廝殺或毆斗,其暴力的動因往往是極度缺乏安全的恐懼。比如家庭暴力,其暴力者就是因為嚴重缺乏自信、缺乏情感歸宿的安全感,當然更是暴力者存在人格缺陷、缺乏內心安全所致。青少年的暴力背后,說明他欲消除外界的威脅,來顯示自己的威信和增強自己的力量,這透視了青少年內心的脆弱和他們渴望自己強大的深層動因。我們可以激發(fā)孩子好的動機,讓他們知道,必須運用好的和有效的辦法,才能增強心理能力,從而積極、健康地成長。
解讀冷暴力
冷暴力,也可以說是隱匿性暴力,或是軟暴力。
青少年的冷暴力表現為拖沓、逆反、緘默、回避、自閉、離家出走等等。比較外暴力,冷暴力的傷害有過之而無不及。冷暴力的殺傷性在哪里呢?這不由讓人想到“放冷箭”“暗里藏刀”等成語,冷暴力的厲害之處在于,痛不能讓你痛得痛快!
青少年的冷暴力,其暴力對象主要是重要關系人物或自己。從他們常見的拖沓、逆反、離家出走來分析:首先,這些行為是一種被動攻擊行為。青少年處于自我認知和個性不成熟的階段,在情緒挫敗時,沒有足夠力量與強大的客體對抗。當偶爾的外向攻擊失敗,孩子自然會轉變攻擊形式。凡為弱勢者,一般選擇被動攻擊(冷暴力)比外向攻擊(暴力)要安全得多。
拖沓與任性的內在動因是渴望接納。拖沓與任性是孩子抗衡父母的一種“姊妹”手段。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是以拖沓反攻擊父母的逼迫。絕大多數孩子的拖沓習慣,是關系人物用成人的時間效率觀念給命令和訓練出來的。任性是脾氣執(zhí)拗的硬性拖沓;拖沓是軟折磨似的任性。拖沓與任性,都說明孩子內心有對大人態(tài)度的不滿,有孩子渴望自由支配時間、被尊重、被承認和被肯定的嚴重失落。用心理動力學理解,孩子的拖沓與任性,是他們用來抵抗因關系人不接納自己的分離焦慮,是他們能感覺自己存在的無意識手段,是他們想引起別人關注、使自己顯得重要的一種心理補償。
青少年的逆反、離家出建,更是孩子抗衡父母的回避性攻擊行為,其行為背后的動因仍是渴望接納。因為這樣的行為本身就說明了他們沒有被接納,至少在他們看來沒有被真正地接納,同時這些行為反映了親子關系的病理性:依戀缺失、愛的剝離。
所以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在孩子攻擊行為的背后,真正受傷害和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幫助孩子,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和解決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遷就或譴責孩子。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