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婚”閃亮登場
時下,與“閃客”、“閃存”等話語一樣,“閃婚”成為部分都市年輕人追捧的一種時尚?!伴W婚”,意思是閃電般地相識,閃電般地戀愛,閃電般地結婚。閃婚的關鍵在于“閃”字,即很快、快到一霎間。正如一些網民所形容的,“閃婚”之快,快到“閃婚”者3秒鐘可以愛上一個人,5分鐘可以談一場戀愛,一個禮拜便能雙雙踏上“紅地毯”。
可以說,在這個快餐愛情的時代,“閃電結婚”是繼“愛情速配”后又一種形式的情感快餐。值得注意的是,“閃婚”是一種實質性的婚姻模式,兩人是正式地、合法地結為夫婦,在這一點上它是有別于、并且在道德上高于同居、“一夜情”等兩性關系模式的。但是,“閃婚”也表明,在部分人那里,兩性關系模式已經從行為關系模式背離傳統(tǒng),已經開始走向連結婚、離婚的程式都背離傳統(tǒng)了。
在中國社會中,閃婚是新近出現的社會現象。一般而言,從年齡結構上看,“閃婚”者都比較年輕,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他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中國社會走向開放、自由和追求個性發(fā)展的過程;從身份構成上看,“閃婚”者主要是大都市青年市民,他們思想前衛(wèi)、衣食無憂,已經開始從追求飽暖走向追求精神享樂;從個性角度來看,除部分帶有功利性目標的人外,“閃婚”者一般都帶有開放的、激情的和追求人性自由傾向的理想主義色彩,在思維方式上都有感性化、不愿深究自身行為的社會意義和影響的取向。
各種類型的“閃婚”
“閃婚”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其社會原因是很復雜的。從總體看,當代社會快速轉型是最根本的緣由。當代中國社會正由封閉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開放的工業(yè)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必然會帶來文化結構的轉型,從而也就帶來人們的婚姻觀與婚戀行為的變化,帶來婚姻選擇方面的價值評判標準的多元化。這樣,早戀、離婚、婚外戀、未婚同居及“一夜情”等,都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支持者,而“閃婚”只是這種快速轉型背景下新生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已。
大都市為“閃婚”現象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沃思所說的,大都市中,人口密度大、異質性強,人際關系的包容性與冷漠性也就相應地提高,這樣就使得城市居民思想觀念開放、生活方式更加前衛(wèi),從而造就了一個包容性的工作環(huán)境與生活環(huán)境,這種社會環(huán)境,有利于新生事物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也有利于新生事物找到支持主體。這樣,“閃婚”行為便可能得到一部分人的理解和認可,各種類型的“閃婚”行為爭相呈現在人們眼前。
速戰(zhàn)速決型“閃婚”
現代都市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無力支付巨大的愛情成本的人們開始求助于“閃婚”。傳統(tǒng)的婚戀模式,需要大量的時間付出和精力付出,而且從收益角度來講,還可能會出現付出巨大而血本無歸的局面。于是,在生活工作節(jié)奏不斷加快、閑暇時間不斷縮水的情況下,眾多思想較為開放的現代青年就可能會抱著“先結婚后戀愛”的心態(tài)來對待情感,對感情的投入也開始變得講求效率,吃“情感快餐”。
浪漫主義型“閃婚”
很多“閃婚”的人是空想式的浪漫主義者,他們或者由于年紀太輕,社會閱歷不夠,對婚姻和愛情的理解很片面,認為感覺對了,就該走到一起;或者是雖然成年了,但由于個人的人格傾向于浪漫型,相信“百年才能修得同船渡”這類說法,兩人一見鐘情了,那更是前世千年修來的緣分,應該用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東西來規(guī)范兩人的關系,紀念兩人的緣分,表白兩人的激情;在激情沖動的激勵下,“閃婚”就成為他們必然的選擇。
生理與心理需要型“閃婚”
在現代大都市中,存在許多大齡青年,他們或者由于自身條件過高,或者對伴侶的要求過高,或者由于種種外部原因沒能與自己鐘愛的人走到一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承受的來自家庭和周圍的人的結婚壓力也越來越大,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安慰的需要也隨之增長。為了緩解這種矛盾,在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悲壯感覺的支配下,或者在趕快結婚免得麻煩的思想支配下,他們一旦遇到一個感覺較為合適的對象,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對方走進婚姻的殿堂。
利益交換型“閃婚”
在追求利益和享受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以追求自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為生活目標,但通過自身的短期努力是無法快速實現這些目標的,于是在短平快思想的指引下,他們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如美貌、才情等捷徑直接獲得自身的目標。通過“閃婚”的形式,與對方結婚,立即就可以獲取錢財、“綠卡”、“房子”、“前途”等資源,所以說,對于以結婚為手段的一部分人而言,“閃婚”也不失為一種可資利用的工具。
對“閃婚”的思考
在新生事物紛呈并出的現代社會中,“閃婚”僅僅是其中的一顆小小的浪花,作為追求個性生活的一部分,對此現象我們應當給予寬容和理解。但“閃婚”這種新生社會現象所帶來的一些不良社會后果還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閃婚族“閃”出了社會的浮躁,而且這種浮躁行為對他人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一些公眾人物的“閃婚”對傳統(tǒng)婚姻觀的沖擊是巨大的,譬如,某主持人發(fā)表“閃婚宣言”,與富商相識1個月即閃電般結婚,一段時間后又離婚;某明星與對方相識28天即結婚成家,等等。一般人目瞪口呆之后,或者搖頭嘆息,或者暗中羨慕,而對于追星的青少年來說,明星們的這種行為選擇卻是具有絕對的合理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模仿性。
“閃婚”直接沖擊了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千百年來,中外傳統(tǒng)的愛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久經考驗”基礎上的,在傳統(tǒng)社會,考驗的是聯姻家族;在現代社會,考驗的是戀愛和結婚的雙方。如今,“閃婚”現象的出現對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徹底的顛覆和摧毀,但是它本身所提供的愛情婚姻模式又不太穩(wěn)定,無法完全替代傳統(tǒng)愛情婚姻模式。
與“閃婚”相對的是“匆離”。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有磨合期,也有疲勞期,美滿的婚姻需要有寬容心、責任心,這是婚姻天平上最重的砝碼,人們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就是這個意思,但“閃婚”缺少的正是相互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對方、理解對方?!伴W婚”的“閃”字本身就會給人一種快來快去的不祥之兆,大多數“閃婚”者婚后面臨的就是“匆離”?,F有的社會調查數據表明,“一見鐘情”式的婚姻成功率只有10%。一旦離婚,給雙方情感方面會留下不小的傷害,而給雙方親友子女所造成的傷害甚至還要大過對離婚雙方的傷害。
有鑒于此,面對“閃婚”,“閃婚”者和社會都需要有一顆平靜的心。一方面,社會需要對“閃婚”者持一種開放態(tài)度?!伴W婚族”是現代社會中敢于觸碰婚姻的“吃螃蟹”者,不管初衷如何、結局怎樣,與一些“一夜情”等兩性關系混亂的人相比,“閃婚”者愿意以婚姻來約束自身行為的勇氣,是值得贊揚的。另一方面,“閃婚”需要社會的積極正面引導。個性自由并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對于那種以“閃婚”為手段換取利益的人,社會應當利用大眾傳媒、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等形式,堅決予以譴責,形成一種良好的兩性交往氛圍。對于其他的“閃婚”者,應當提供指導和幫助,使之更趨于人性化,相應地從外部增加一些“閃婚”者行為的理性化色彩。此外,“閃婚”者也應該進行自身的調整?!伴W婚”者在閃電般結婚前給自己留下一點時間,認清愛情和婚姻的本質,認清兩者的聯系和區(qū)別,一定要明白婚姻是要終身共同面對真實生活。經過相對理性的思考后,相信“閃婚”者婚后生活的幸福程度肯定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責任編輯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