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洞庭湖區(qū)人與鼠的搏奕以人的勝利暫告一段落,但是,潛在的危機仍然讓人惴惴不安。在數以億計、浩浩蕩蕩的鼠群面前,人們致勝的武器只剩下“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毒藥。據估計,此次洞庭湖區(qū)滅鼠,官方和民間投放的毒劑不下10噸。
其實,這怪不得當地人,在試用了棍棒、漁網、塑料薄膜、陷阱、捕鼠夾、火攻、防鼠墻等種種手段(更不用說貓狗之類了)都敗下陣來后,人們也只能用毒藥了。
毒藥滅鼠后最直接的后果是二次毒殺或后續(xù)毒殺。其他的生物,包括動植物和人類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傷害。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所描寫的災難將會悄悄地重現。上個世紀的上半葉,由于大規(guī)模使用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動植物受到了一次、二次和后續(xù)毒殺,歐美的大地上鳥語花香減少,聽不到燕子的呢喃、麻雀的啁啾,甚至美國國鳥白頭海雕幾乎因殺蟲劑而滅絕。
人鼠大戰(zhàn)后的洞庭湖地區(qū),盡管毒殺老鼠的不是早就被禁用的“毒鼠強”,而是目前被認為最安全的敵鼠鈉鹽粉劑和鼠克星水劑,但其后遺的毒殺效果已經呈現。村民們發(fā)現,家里養(yǎng)的貓和狗因為吃了毒老鼠也同歸于盡。濱湖村村里1000多只貓所剩無幾。毒殺老鼠后,另一個直接遺患是疾病的傳播。毒殺的老鼠若沒有及時地被全部深埋,就會為鼠疫、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等十分兇險的疾病的爆發(fā)和傳播提供了可能。
對付鼠災,用“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毒藥只能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更不是永續(xù)之策。
人與鼠的關系并非是你死我活。老鼠處在進化的頂端,甚至比人還進化得早,靠毒殺這樣的暴力雖然一時有效,但直到今天都沒有起到過一勞永逸的作用。因為,老鼠會產生抗藥性、會產生警戒防范力,并把這種能力遺傳下去。因此早在1995年6月于巴黎召開的第一次國際老鼠會議上,與會代表和專家就獲得了共識。老鼠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要想從地球上徹底消滅它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與它們和平共處,盡量減少它們造成的危害。限制它們的辦法不是毒殺,而是要用生態(tài)平衡中相生相克的方法來制約它們。
貓頭鷹、蛇、貓和黃鼠狼等動物是老鼠的天敵,因此要讓它們獲得廣泛的生存空間。不能人為地危害和殺滅它們,比如不能因滿足口胃之欲而饕餮食用它們,更不能去人為地毒殺這些老鼠的天敵,因為能毒殺老鼠的藥也必然會毒死老鼠的天敵。這次洞庭湖區(qū)農民家中養(yǎng)的貓狗大量死去,就已經是一個警示。
控制鼠害,用生物相生相克的方式,才能達到人類與鼠的共生共存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性循環(huán)。而生物控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耐心,更需要人們有科學的觀念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