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爭取一個“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國市長的目標之一。
慕尼黑市是德國這方面的先鋒模范。如果問一個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國人是不是德國人,他會回答:“不,我還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國籍。”,但如果問“您是慕尼黑人嗎?”,則多數(shù)外國人會肯定地說“是”。
在這里首先要區(qū)分“國家公民”和“城市公民”的含義。承認自己是一個“國家”的公民說的是“國籍”,而國籍只使人想起條條框框的制度法規(guī)。世界正處在全球一體化中,國家在“地球村”里喪失了它們的地界意義。而“城市公民”的身份認同關(guān)系著城市的發(fā)展。慕尼黑顯然把圣經(jīng)中先知的箴言“請為這城市尋找最好的東西!”用到了今天,變成“做一個城市模范的居民,小心保護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并用它們使這個城市變得更加豐饒,但不是建立一個與之平行對抗的小社會,而是要同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把一個人的身份同他所在的城市聯(lián)系起來,也符合現(xiàn)代精神:我們處在一個移民規(guī)??涨暗臅r代。Mamiel Castell在《信息時代》中指出“人們越來越少地受到政治制度,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當大家面臨著精神,生態(tài)等方面相同的威脅,他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建起一片自己的天空,在那里閃著他們共同的理想的光芒?!?/p>
一個城市要使自己的“城市公民”同時成為“世界公民”,它就應該使外來人群也感覺到有所收獲。如同在宗教問題上,人們就已知道單一地只認同一種教義是不行的。德國城市的解決方案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因此一切行為都以“整體”居民的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它們主要采取兩點措施:1)做所有文化的工作,成果分給所有人;2)建立新的“集體”,在那里各種文化都有一席之地,使每個人在代表自己文化的同時也從其他文化那里有所收獲。這樣把“文化為所有人”(破除對文化“弱勢群體”的偏見)和“所有人的文化”(以文教為綱,鼓勵人們最大限度地參與文化)二者的精神結(jié)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的需求。
一段德國文化政策說得很明確:
“……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城市將鼓勵他們,發(fā)展各自所帶來的文化,并且認識和了解其他居民的文化,用于改變自己的生活。這將是全體‘城市公民’,同時也作為‘世界公民’的身份?!?/p>
這樣的文化政策將會發(fā)揚共同點,使對立的雙方融合,變不同為補充。
“一個城市有的不只是單一的一種身份,它有的是許許多多的身份,這些身份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自各種各樣人們的要求和呼聲?!盬olfgang Welsch教授也力主每個城市都應鼓勵它的居民在城市中展示并傳播自己所帶來的那一份文化,這樣使所有人都能從中學到點什么?!?1世紀的歐洲文化”網(wǎng)頁上的記錄表明,不是別的,正是40年以來這樣的政策與措施造就了今天成熟的歐洲城市(《21世紀大宣言》)。
有著20%外來人口的慕尼黑就是這樣借助豐富多彩的外來文化為它的居民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身份。這個身份被慕尼黑人很驕傲地用這句話表達出來:“慕尼黑不是處在德國南部,而是處在布拉格,維也納,米蘭和威尼斯中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