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軍 國家公務員,業(yè)務時間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曾發(fā)表作品多篇。
想去西藏的人,最初的感覺是神秘;走進西藏的人,途中的感覺是后悔;走出西藏的人,走不出的是永恒圣境的洗禮。
行走在西藏的路上
過去,常聽去過西藏的朋友說,西藏是多么博大遼闊,有多么美麗神秘……這塊曾被封建農(nóng)奴制度桎梏了千百年的土地,這個曾遭受了最深苦難的民族,它擁有喜瑪拉雅山的雪,雅魯藏布江的水,布達拉宮的建筑,文成公主的故事。除此之外,它也屬于永恒不變的信仰,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虔誠,廣袤荒原上翱翔的蒼鷹,空氣稀薄的缺氧氣候,貧窮落后的現(xiàn)實特征。很長時間中,在我的想象中的西藏,它是遙遠而陌生的,它是神秘感中關于神明和敬畏的故土。
今年,一次偶然的出差機會,我去了一趟西藏。當我踏上這塊占有八分之一國土面積的神秘土地,它竟然就像一塊巨大的磁場吸引了我。這里壯麗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民族風情,勾魂攝魄般地震憾著我的心靈。這個被藏民們稱作天國的西藏,貧窮中籠罩著富饒、冷峻中蘊含著溫柔、粗獷中顯露著秀麗、神秘中遮隱著清純,雪域高原的神性令多少人望塵莫及。
從西安出發(fā)的那天,天氣十分悶熱,溫度已達到了35℃。我們都穿得很單,但從書本上知道西藏溫差大,都帶了衣服。隨著飛機的騰空而起,平坦的關中平原瞬間變成了高山峽谷。透過機窗向外張望,隱隱約約可看到呈網(wǎng)狀脈絡的積雪群山,一條白色的飄帶斷斷續(xù)續(xù)地纏繞在山巒之間,同座的一位同志告訴我,這就是川藏公路。為了開辟這條公路,有3000多解放軍官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平均每公里就豎起一座英雄碑。飛機時而穿越云層,時而在棉花似的云團上端飛翔,引得機內的乘客無限遐想。機翼下,一座座冰峰顯露著神秘的表情,星星點點的高山湖泊發(fā)出暗暗幽光,更讓人感到西藏高原的神秘莫測。
經(jīng)過兩小時二十分的飛行,我們已順利抵達西藏的貢嘎機場。走出這個距拉薩80公里的機場,還沒來得及換衣服,已明顯感覺有陣陣涼意襲來。僅僅兩個多小時,我們好像經(jīng)歷了兩個季節(jié)。站在寬闊的機場上,環(huán)顧四野,感覺天空就像掛在眼前的一塊純藍色幕布,藍得沒有一絲云彩,凈得沒有一點雜質。在這個地球最高處,天格外的低,云格外的白,太陽格外的亮,一股清新略帶幾分寒意的微風吹來,我似乎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原來世界屋脊并不遙遠。
六月的西藏高原正是山綠水秀的季節(jié)。坐在接機的小轎車上眺望,連綿的群山在一塵不染的天邊靜靜地躺臥著,它們像一群駐守邊疆的衛(wèi)士;山上,白雪尚未消融,寒風在陽光里徘徊;路邊,那些白色的藏式民房撒落在遼闊的土地上,以最單純的色彩回報著太陽。轉過一個較大的彎道后,一條綺麗的河流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蜿蜒地流淌在阡陌縱橫的河床中,汪在草地上,給這些成片成片鮮嫩小草提供著營養(yǎng)。水把草滋潤得尤綠,草把水襯托得更清。江心中,時常出現(xiàn)幾個大小綠洲,上面棲息著幾只灰色的水鳥。開車的師傅告訴我們,這就是世界最高、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
過了雅魯藏布江大橋不久,汽車就駛進拉薩河谷。川道兩旁的田野上,綠油油的青稞長勢正勁,黃澄澄的油菜花隨風搖曳,莊稼叢中蝶飛蜂舞,鳥鳴蟲叫,身著艷麗服飾的藏族婦女正忙著在田間勞作……同行者個個感嘆,西藏竟然也有這么絕妙的田園風采?溫情的風把陣陣芳香送進車窗,我的五臟六腑都好像被淘洗得干干凈凈。與雅魯藏布江相比,拉薩河的色彩更鮮艷,水質更清澈。河岸上,隔一段距離就停泊著一兩只牛皮筏子。據(jù)介紹,這種筏子主要是用牦牛皮和柳木制成,它是藏族群眾過去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一次可運一噸多東西,而且船身很輕,一個人一只手就可以將空筏提起來輕松地行走。在交通條件迅猛發(fā)展的今天,這種牛皮筏子雖然已被汽車等先進的交通工具取而代之,但在農(nóng)村沒有橋的地方,它仍然是藏民們通往彼岸勞動和走親訪友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轎車在路上不停地馳騁,我的目光不停地向路邊張望。突然,我被藏民住房外一排排似磚又像礦石壘成的黑色圍墻吸引了視線。我問開車的師傅,藏民為什么用這種黑色的磚或者是礦石砌圍墻?他笑著說,這不是磚,也不是礦石,這是曬干的牦牛糞壘起來的。西藏有“四大怪”:“牛糞墻上曬,廁所隨身帶,烙餅像鍋蓋,背上娃娃談戀愛”。藏民們?yōu)槭裁匆雅<S曬在墻上?為什么要把曬干的牛糞壘成墻?主要就是由于這里過去交通不便,人們燒不上煤,砍柴也不好找,牛糞就成了他們做飯取暖的主要燃料。至今,盡管西藏也有了煤炭,但藏民多數(shù)還是沿襲著燒牛糞的習慣。接著開車的師傅又給我們講起了西藏的“三大寶”等特產(chǎn)和一些民俗,我認真地聽著,詳細地記著,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到了拉薩市。
住進西藏賓館的當天晚上,同行者都嚷叫著有高原反應,我也明顯感覺頭痛、胸悶、氣短,只有四層高的樓層,我要歇幾次才能上去。但不管怎么說,我還是很高興自己終于來到了西藏。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人的幸福與成功,一半在于經(jīng)受過磨難”。我則認為,一個人在謀劃自己的人生坐標時,磨煉無疑是最好的助推器。
拜謁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藏族建筑藝術與文化繁榮的象征。
到西藏的第二天,我們便帶著朝圣般的虔誠,參觀了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宮殿。
站在拉薩廣場仰望,這座被稱為西藏藝術的博物館,它隨形就勢建在拉薩的紅山上,紅白相間的建筑,燦燦發(fā)光的金頂,巍峨雄偉,讓人頓生敬畏之情。我們三步一喘息,五步一停歇地走上山頂,心臟激烈地跳動,頭疼得簡直要爆炸。歇了一會兒,翻閱了布達拉宮簡介,才知道它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有13層,距地面高119米,宮庭主體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70米,建筑面積為13萬平方米,占地41公頃,建筑、雕塑、鑄造、繪畫、手工藝品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座建筑在世界屋脊上,集殿堂、廟宇、城堡和靈塔為一宮的神殿,是西藏現(xiàn)有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也是西藏財富最為集中的地方。
這個與其它寺廟無什么兩樣的建筑布局,為什么不稱“寺”而稱“宮”呢?我問導游雍小姐,她告訴我,布達拉宮建造于吐蕃時期,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招聘了3000多漢族工匠修筑宮室,修成了900間宮殿,稱之為紅宮。后來歷經(jīng)九世藏王、十位達賴的擴修重建,修成高9層、有990間的行宮。當時的西藏,還不是政教合一的社會,所以這里只是以王者的宮殿而存在,并無香火。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掌權后,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冊封,并專門從內地選派了數(shù)百名能工巧匠參與因戰(zhàn)亂失火燒毀的布達拉宮重建工程。從此,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筑再次屹立于紅山之巔,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
進了布達拉宮山門,是一條窄長而幽暗的廊道,這里沒有窗戶,只有幾個深邃的墻洞。走出幽暗的廊道,便是一個很大的露天四合院落。這個鋪著灰磚的院子約1500多平方米,據(jù)說是藏歷年舉行盛大法事和歌舞活動的廣場。每年藏歷12月29日,這里人山人海,氣氛十分熱烈?;罘鹪跇巧细╊珡V場,觀看活動儀式。
攀上陡峭的木梯,我們進入了白宮。白宮是布達拉宮整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達賴喇嘛處理事務的場所,因為宮外用白色涂料粉刷,故稱之為“白宮”。白宮內有歷代達賴的寢室、噶夏政府的辦公用房、集會大殿等,最大的殿堂是東大殿,叫“措欽廈”,是達賴和噶夏政府的政治活動中心。殿堂正中上方高懸乾隆御筆“涌蓮初地”,四壁繪滿壁畫。在這些壁畫中,兩幅最引人注目。一幅是“猴子變人”,講的是猴子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人是猴子的后代的故事。一幅是“照鏡子”,講的是金城公主入藏婚嫁、增進漢藏友好的故事。登上白宮頂層,走進歷代達賴喇嘛的寢宮日光殿,里面有經(jīng)堂、客廳、習經(jīng)室、臥室,殿內陳設豪華,金銀器皿不計其數(shù),珠玉珍玩應有盡有。因此,我對藏語中稱布達拉宮為“贊木林耶夏”(意為財富可抵半個世界)深信不疑。達賴喇嘛的寶座就設在經(jīng)堂北面,用人皮蒙的手鼓和人頭骨做的酒器等法器擺在旁邊,使人誠惶誠恐。
走出白宮,我們來到了紅宮。紅宮的主體建筑是五世、七世至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八座靈塔殿和各類佛堂。各靈塔的形狀類似,但規(guī)模卻不同,其中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最大,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靈塔高達14.85米,是紅宮的最大建筑。整個靈塔耗費黃金11.9萬兩,上面鑲滿了寶石、瑪瑙等,看上去色彩繽紛,分外耀眼。靈塔的東側是集會大殿,面積約680多平方米,是五世達賴喇嘛的享堂,大殿的壁畫上有順治皇帝對五世達賴喇嘛冊封的詳細記載。紅宮的二樓是畫廊,有各種繪畫作品六七百幅。這些壁畫有佛祖肖像、佛教故事,也有地貌風物、文化生活等場景。這些用西藏彩色礦石和黃金磨成粉繪制的作品,雖然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然光彩奪目,工藝絕妙。紅宮的三樓是布達拉宮的最早建筑,據(jù)說是為紀念松贊干布而修建的,相傳這里還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結婚的洞房,里面有他們的塑像和用過的鍋灶。藏族群眾來這里朝拜,總要把手伸進鍋內摸一摸。他們說摸過文成公主用過的東西,就會變得心靈手巧。
看完了法王洞,我們又參觀了超凡佛殿、殊勝三地殿、薩松朗杰殿、堆廊拉康殿,整整一上午,我們像走迷宮一樣這個殿堂進,那個殿堂出,那栩栩如生的神像、金碧輝煌的靈塔、泛黃的經(jīng)書和精湛的唐卡畫,無不讓人感到古老的西藏文化底蘊的深厚。我到過許多寺院廟宇,雖然也都是香火裊裊,木魚聲聲,但在清靜的同時總還感到些許塵世的喧囂。特別是一些賣香紙和算命先生的坑蒙欺騙,更讓人對這些地方少了一份敬仰。而布達拉宮卻沒有這種浮躁,它天界般的冷峻深邃,那濃厚的宗教氛圍不由得讓人肅穆。
走出色彩斑斕的宮殿,我已被錯綜復雜的建筑格局和香火夾雜著酥油味的熏嗆弄得頭昏腦脹。看著這個見證漢藏文化技術交流、凝結藏漢人民智慧的建筑,看著這座中華民族團結協(xié)作的里程碑,我不禁想,布達拉宮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奇珍異寶,濃郁的宗教氛圍,對我一個初次造訪者,只能說是窺其一斑。
站在布達拉宮的山巔,極目遠眺,只見白云翻滾,群山起伏,拉薩城金光四射,清澈的拉薩河靜靜地流向遠方……
漫步拉薩街頭
拉薩是一座美麗而又神秘的城市。
這個八瓣蓮花簇擁的圣城,興建于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據(jù)西藏史書記載,拉薩城原名為“吉雪臥塘”,是一大片沼澤地,松贊干布完成統(tǒng)一吐蕃的宏圖大業(yè)后,看中了這里易守難攻的地理優(yōu)勢,將統(tǒng)治中心由雅礱河谷遷往拉薩。
拉薩市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沒有陰影的城市。下午三點多,我們徜徉在拉薩街上,萬道金光從西方射向拉薩城,整個城市一片燦爛,連同寺院的金頂都被燃燒成耀眼的金黃。這里的太陽富有詩意和人性,它已經(jīng)超脫了自然的意義,讓人感覺到:走進拉薩的陽光,好比走進了童年夏日小溪邊滾燙的澇池之中。它不僅給你提供溫暖,還能給你提供洗滌靈魂污垢的圣水。在這個陽光普照的“日光城”內,在這個沒有陰影的美麗家園,人們似乎以為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天堂,所有的虔誠仿佛都有回報。面對這塊精神世界的凈土,我在喧囂世界中的那種浮躁情緒平靜了下來,多少煩惱的雜事早已拋在了九霄云外,我的靈魂也好像虔誠了許多。
在拉薩街頭,見到最多的就是頂禮膜拜的信徒們。大昭寺前、拉薩廣場、布達拉宮腳下,手轉經(jīng)筒虔誠膜拜的人們,有的點燃著散發(fā)清香的松枝,在淡淡的煙霧中寄托著美好的心愿;有的在循規(guī)蹈矩的步履中磕著長頭,口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誦著“唵嘛呢叭咪哞”的梵語。我想,這種虔誠而神秘的氣氛,已在拉薩城延續(xù)了1000多年,還不知要傳承到什么時候。此時,導游指著遠處一個濃煙升起的地方說,那是天葬臺,講起了天葬的習俗。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xiàn)出一個畫面,神態(tài)冷漠的天葬師手操解尸刀走上法臺,點燃了松香,香爐里冒著淡淡的清煙,漸漸變成濃煙,鷹鷲好像收到信號一樣,紛紛從天俯沖而下……
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大同小異,我們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了一下,知道它大約建成于約公元644年至647年,沒有過多地去考究它,就來到了八角街。八角街圍繞在大昭寺周圍,是一條舊式的、有著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環(huán)形街道。在這個長1公里左右,寬10來米的街區(qū)中,僻巷幽幽,曲徑自通,宮廈連著石屋,小樓伴著古寺。八角街人流如織,街道兩旁的店鋪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地方特產(chǎn)和工藝品,抄著不同口音的小商小販叫賣聲不斷,那些穿著各色藏袍的轉經(jīng)者和身著各種服飾的游客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八角街的一個轉角處,導游指著一個造型別致的小酒店給我們介紹,這個酒店叫“瑪吉阿米”,傳說這個房子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史加措與情人幽會的地方。六世達賴喇嘛才智過人,是著名的學者和詩人,曾寫下許多謳歌愛情的情歌和詩篇,有的至今仍在西藏民間廣為流傳。但他不守清規(guī),白天以密法佛徒的身份出現(xiàn),夜間則微服私出布達拉宮,與他心愛的情人幽會。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和西藏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域,這位敢于向傳統(tǒng)宗教思想挑戰(zhàn)、才華橫溢的六世達賴喇嘛,最終成為西藏上層統(tǒng)治者之間爭權奪利的犧牲品,圓寂時只有24歲。
漫步拉薩街頭,你會明顯地感覺到這個座落在海拔3700多米高的雪域古城正在發(fā)生著變化,它在古老中蘊含著現(xiàn)代,在封閉中走向開放,在徐緩的腳步中萌發(fā)著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夜幕下的拉薩市,那星星點點的街燈,穿梭不停的車流,以及那清新空氣中飄來的歌聲、樂聲和喇嘛念經(jīng)聲,更加為這個神秘的城市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東邊,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從松樹梢上升了起來。
如詩如畫納木錯
在晨曦熹微的時候,我們從拉薩出發(fā)參觀納木錯湖。
納木錯,藏語意為天湖,蒙語則稱之為騰格里湖,也是天湖之意。它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麓,湖面海拔4718米,面積達1940平方公里,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我國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
車子沿著念青唐古拉山山麓一直向山谷深處緩緩地行駛,一條小溪伴著我們一路前行。一路上,導游介紹著西藏的風土人情,車內播放著悠揚動聽的西藏民歌,大約兩小時左右,我們已到了當雄縣境內。這里完全是一派草原景象,波浪般起伏的延綿山脈在草原的遠處豎起了一道優(yōu)美的屏障,環(huán)繞期間的廣闊草原寧靜而安祥,放眼望去,念青唐古拉山脈的雄姿躍入眼簾,朵朵白云與遠近的雪峰交相輝映,路邊的河灘和草坡上,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綿羊如黑白棋子撒落在綠色地毯上,越發(fā)顯得大自然的空闊遼遠。
車子登上海拔5180米的那根拉山口,山口有一大堆信徒們留下的瑪呢石和被晝夜不停的寒風吹得只剩下一縷縷絲筋的風馬旗。走出車外,一股夾著雪花的旋風迎面刮來,似乎要把人推向山根底。站在山頂口往回看,一層又一層的山巒聳立在山口的后面,山上堆著厚厚的積雪,在太陽的照射下放出萬道光芒。往前看,遠處一灣藍汪汪的湖水像一塊藍寶石鑲嵌在高原上,它像一座巨大的藍色廣場,靜靜地躺在雪峰的懷抱之中。湖的上空,一朵朵白云悠閑地游蕩,愈發(fā)顯得這里曠達而靜謐。導游告訴我,這就是天湖納木錯。
隨著車子的行進,那藍色的湖泊越來越大,越來越寬闊。車子駛進一個鵝卵石灘,據(jù)說是很早以前的納木錯湖岸。湖岸上,已有明顯的湖岸線,一層一層的,高出湖面約80多米。可見,由于干燥的氣候,一萬年來,納木錯的水位確實降低了很多。
納木錯湖有三個島,東南面的半島扎西多。島上的地形地貌生得十分神奇,石柱、石橋、溶洞千姿百態(tài),山峰上部有殘余的峰林和穿洞。扎西多半島三面環(huán)水,中間平坦,高出湖面一二百米,兩端聳起,只有一條路通向湖岸。扎西多半島上有一個扎西寺,這里終年香火不斷,山上的石頭刻著數(shù)不清的經(jīng)文。走上扎西多半島,首先看到的是兩塊被藏民稱之為合掌石的巨石。這雙象征納木錯的巨手在金色的彩霞中高高舉起,好像為湖邊的眾生平安而祈禱,也好像歡迎我們的到來。
登上扎西多半島,站在湖邊望著煙波浩渺的納木錯,只見湖面由近而遠,分別呈淺綠、深綠、墨綠的色彩,而遠處的湖水已虛幻飄渺地與藍天連在了一起,一陣風兒吹過,湖面上掀起白色的浪花,這時的納木錯,倒是有點海的味道了。湖岸上五光十色的各種鵝卵石,煞是好看,在陽光的映射下,把湖面耀得色彩斑瀾。
據(jù)介紹,納木錯湖內有很多冷水魚,肉質很好,還有幾百公斤重的湖牛,專門吃岸邊的魚和前來飲水的羚羊等,只要湖邊巨浪卷起,牧民一般都不敢到湖邊,怕被它卷走。納木錯還有許多神奇現(xiàn)象:當湖面冰封時,牧民到湖中心經(jīng)過,手表的指針就停止不動,湖內究竟有什么磁鐵之類的礦物,人們不得而知。
關于納木錯,當?shù)赜泻芏嗝利惖膫髡f。有人說很久以前,這里還是一片大戈壁,善良的菩薩從此經(jīng)過,看到這里的老百姓太苦了,不禁流下了眼淚,就匯成了一片大湖。在湖水的滋潤下,戈壁長出了綠草,荒地變成了草原。有人說,它是波莫湖的女兒,嫁給了念青唐古拉山,就在這里安了家。實際上,納木錯形成于一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屬于構造湖。
看著如詩如畫的納木錯,我們同行幾人都心潮澎湃,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了一首順口溜式的小詩:
美麗的納木錯
你是人間的仙境
你是西藏的心靈
你是雪域的魂魄
你是高原的眼睛
人間有你變得美麗
西藏有你有了驕傲
雪域有你富有風情
高原有你顯得靈性
我們不遠萬里而來
就是為了一睹你的芳容
來到你的身旁
我看到了什么叫博大與純靜
撫摸你的玉體
再冷酷的心靈也會變得溫柔
幸福的納木錯
雪山是你的伴侶
草原是你的知己
風兒是你的伙伴
云兒是你的朋友
雪山暖暖地摟住你的身體
草原緊緊地握住你的雙手
云兒甜甜地吻著你的額頭
風兒輕輕地撫摸著你的發(fā)際
站在你的身旁
不會作詩的人變成了詩人
拜謁過你的人
不會為喧囂的人間世俗所困
離開你的人
不會因時間的推移把你忘掉
西斜的太陽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我一步一回頭地告別了如詩如畫的納木錯,天湖在我的視線中漸漸成為一塊隱隱約約的藍。瞬間,我感悟到了藏語和蒙語中的“天湖”的真正含義。
雪域高原上的江南
聽西藏人介紹,林芝地區(qū)是西藏高原上的江南,這里不僅氣候濕潤,而且風光極美。為了真正了解它,我們決定用兩天時間一睹她的芳容。
出拉薩市區(qū)不久到松贊干布出生的地方墨竹工卡縣后,路面開始坎坷不平,而且彎道較大,小車在崎嶇的山路上大約行至140公里后,便是上山路,車子緩緩地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司機停車讓我們在這里觀光。打開車門,感到陣陣刺骨的寒意,高原反應再次強烈地向我襲來。這個在西藏高原千山萬峰中只不過是一座小小的山體,卻構成了一條南北走向的分水嶺,橫亙于東西方向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之中,成為雅江谷地東西兩側地貌、植被和氣候的重要界山。僅僅是一山之隔,同樣是連綿不斷的山巒,但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卻是兩重天地。山之西為干燥寒冷氣候,山之東為溫暖潮濕氣候。順著一直向下延伸的山路,映入眼簾的卻不再是青草稀疏的窮山,而是滿目蔥籠的翠綠,山間多有湍急的小河,山上漸漸由灌木變成了林木。公路在林間蜿蜒,枝繁葉茂的樹枝在公路上空搖擺,尼洋河清澈的河水在路旁的河灣歡快地流淌著,涼爽的山風從林子間穿透過來,給人以神清氣暢的感覺。行走在公路上,我真正感覺了一回什么叫人在林中走,車在綠中行。越往東走,樹木越是粗壯高大,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谷間松風樹聲,山腳下綠蔭叢中,不時有牛羊出現(xiàn),給寂寥的山谷平添了幾分生機,引得同行者贊嘆不絕。
車子駛出一條深谷后,川道突然寬敞了一些。在一個兩水交匯處的溝岔間,司機再次停下車,讓我們參觀太昭古城。這個茶馬古道的古城堡,就是當年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我向對面山上望去,尼洋河畔的山坡上果然有一座幾乎接近廢墟的城堡,山上掛滿了五彩繽紛的經(jīng)幡。導游說,當年文成公主16歲,從長安出發(fā),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才進入西藏。我心里開始了震憾,在當時道路不通的年代,這個出身于皇室宮庭的千金小姐,一年的長途跋涉,該要經(jīng)受多少磨難。這個昭君出塞式的女人,為了民族的團結,做出了多么偉大的貢獻。我的高原反應好像在瞬間消失了。
在去林芝的路上,我們還沿途參觀了神奇的高原九寨溝、阿沛阿旺晉美故鄉(xiāng)、卡定溝天山瀑布和柏樹王園林公園等景點。這里山有山的特征,林有林的風韻,水有水的靈性,使我們徹底領略了一番從冰川、草甸、森林到瀑布所有寒帶與亞熱帶的自然景觀。“一山有四季,一日不同天”的贊美詩句,在這里并不顯得夸張。在一路觀光、一路贊嘆中,我們來到了八一鎮(zhèn)。這個地方聽名字像個鎮(zhèn)子,實則是林芝地區(qū)的建制城市,從城市建設、居民住宅和市民的穿著打扮看,明顯好于拉薩。漫步八一鎮(zhèn)街頭,壯觀的廈門廣場、寬敞潔凈的福建路、廣東路、珠海路,別致的民居,無處不散發(fā)著現(xiàn)代的都市氣息。在我們即將離開八一鎮(zhèn)回拉薩的上午,一曲蒼勁粗獷的陜北民歌傳入我們的耳中。順著歌聲尋去,我們看到了一家秦川面館,見到了開飯館的陜西老鄉(xiāng)。他鄉(xiāng)遇知己,使我們非常高興。吃飯期間,這位40來歲的老鄉(xiāng)告訴我們:上世紀50年代,八一鎮(zhèn)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河灘地,解放軍十八軍進藏后,在這里開荒種地,攏聚藏民群眾,形成了這個鎮(zhèn)子,后來升格為地區(qū)建制城市。特別是福建省和廣東省援建以來,這里的變化更大。在這里做生意的人,多數(shù)是外地人,其中四川人最多。如今,八一鎮(zhèn)的新含義就是“八個外地人和一個本地人”。我突然想,林芝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這么快,城市這么靚,群眾生活這么殷實,大概也有這些外地人影響的緣故吧。
站在世界屋脊上,面對透明的陽光,仰望著與海洋一樣的天空,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真正美麗,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偉大剛強。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所記錄和描述的一切,是多么的蒼白和膚淺,對于這塊神秘莫測的廣袤胴體,我只是輕輕地觸摸了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