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1)。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2);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3),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钡檬湃耍酂o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4),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逼皆唬骸跋壬巹僦T下幾年于此矣(5)?”毛遂曰:“三年于此矣?!逼皆唬骸胺蛸t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6)。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zhí)幠抑卸J顾煸榈锰幠抑?sup>(7),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8)?!逼皆?sup>(9)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fā)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議論,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10),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nèi),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11),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jù)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12),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dāng)。白起(13),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14)。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15)。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jǐn)奉社稷而以從(16)?!泵煸唬骸皬亩ê??”楚王曰:“定矣?!泵熘^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17)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dāng)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18)定從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錄錄(19),所謂因人成事者也?!?/p>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復(fù)相士(20)。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21)。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fù)相士?!彼煲詾樯峡?。
(1)到楚國訂立殽山以東六國抗秦的盟約。
(2)假使通過和平手段成事就好。文,名詞作狀語。
(3)歃(shà)血,在議事廳取牲血而飲,訂妥盟約。
(4)上前,名詞作動詞。
(5)平原君姓趙名勝。
(6)見,通“現(xiàn)”。
(7)蚤,通“早”。
(8)像穗芒那樣,整個錐鋒在布袋底挺露,不只尖頭罷了。
(9)終于。
(10)而,你。
(11)王(wàng),稱王;臣,使……稱臣。
(12)方,縱橫。
(13)秦將。
(14)攻下鄢(y?。睿┷ǎ睿纾瑹舫韧醯哪沟?。
(15)惡(wù),羞恥。
(16)謹(jǐn)以國家的名義來聽從。
(17)奉,通“捧”。
(18)終于。下文仍有作此解者。
(19)通“碌碌”。
(20)辯識人才。
(21)九鼎,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大呂,周廟中大鐘。均貴重的國寶。
[張大文評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