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非先后就讀于北京航空學院#65380;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英美文學學士#65380;美國當代文學碩士,后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65377;一九八七年留學美國,就讀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史密斯女子學院,獲美國教育學碩士學位#65377;自一九九一年起,在馬薩諸塞州定居,邊教書邊寫作,有短篇小說#65380;各類文章及譯著在大陸及臺灣發(fā)表#65380;出版,現(xiàn)在新浪開有博客,并為美東中文報紙撰寫專欄文章#65377;
暑假快結(jié)束了#65377;孩子們又長了一歲,又升了一個年級,又要上學了#65377;在美國,這就意味著中國家庭的孩子要離開自己所熟悉和習慣的家庭環(huán)境,和美國同學#65380;朋友和老師度過每天的大部分時間了#65377;僑居在美國的中國人在美國畢竟屬少數(shù)民族團體,所以任何時候都有一個融入主流文化的問題#65377;主流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有一個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實際上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待人接物的禮貌問題#65377;這個問題對孩子比對成人更有急迫性#65377;為什么?因為成人具有足夠的觀察能力和敏感性,只要一個人不是有意抵觸主流文化,他就可以在跟主流人群的接觸中學習和效法那些他認為自己需要學習和效法的東西#65377;而孩子就不同了#65377;孩子做一切事都是自然的,都是靠把學來的東西變成第二天性,然后才能自覺地去做的#65377;
我為什么要在即將開學之際談到這個禮貌問題?因為據(jù)我的觀察,有一些中國家庭的孩子在美國學校不大能夠跟同學打成一片,原因之一是他們的行為舉止有些“異樣”#65377;“異樣”在哪里?就在這待人接物的禮貌方面#65377;比如,我們的孩子不會把“Yes,please”#65380;“No,thank you”掛在嘴邊;我們的孩子要插話的時候想不起來說“Excuse me,may I…”;我們的孩子在跟同學的父母打招呼時也不習慣用“Mr.”或者“Mrs.”#65377;不會#65380;想不起來或者不習慣的結(jié)果不是什么都不說,就是用某些肢體語言去暗示#65377;在該說這些的場合什么都不說或者用肢體語言去暗示,其結(jié)果就是顯得“異樣”,或者說“怪怪的”#65377;這個“異樣”或者“怪怪的”往好里說是拘謹#65380;害羞,往壞里說就是不懂禮貌#65380;沒有規(guī)矩#65377;怎么說都不是對我們的孩子行為特征的準確描述,怎么說都是我們的孩子吃虧#65377;所以,要開學了,孩子們又要到主流環(huán)境中去了,家長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學習這些在主流人群中通行和被公認為合適的行為規(guī)矩和方式#65377;
那么,是不是說臨開學了,家長對孩子們叮嚀囑咐一番就可以了呢?要是那樣能解決問題就好了,我就沒什么可說的了#65377;這個看上去小而又小#65380;微乎其微的問題,其實是頗為棘手#65380;很難解決的問題#65377;它難在孩子們的行為規(guī)矩和方式不是靠聽家長的囑咐學會的,而是靠看家長的行為學會的#65377;美國的孩子在家里就是那樣做的,他們晨起后相互說“Good morning”,臨睡前相互說“Good night”;他們在接受幫助時說“Yes,please”#65380;在謝絕幫助時說“No,thank you”;他們在飯前說“May I start please?”#65380;在飯后說“May I be excused?”他們對父母#65380;對兄弟姐妹#65380;對朋友都是這樣說#65380;這樣做的#65377;可以說,他們是訓練有素#65377;我們的孩子就不同了#65377;我們多數(shù)家庭是無意地忽視這些,因為我們素來沒有這些習慣#65377;有的家庭則是有意地忽視這些#65377;我就聽到過一個做父親的說過這樣的話:那些禮貌用語是對外人的,在家里就不必了#65377;都是家里人,那么客氣做什么?這話乍聽上去挺有道理的,可仔細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它很荒唐#65377;家里人為什么就不必了?家人之間是奉獻最多的,家人的辛苦和努力是最值得其他家人的尊重和感激的#65377;如果我們心里存有這種尊重和感激,我們就應(yīng)該把它說出來,讓其他家人感受到我們的尊重和感激#65377;可惜,我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這種語言,卻沒有創(chuàng)造這種習慣#65377;我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尊重和感激的話語,卻只把它用在外人身上,不把它用在家人身上#65377;我們的文化對外人很慈悲#65380;寬容,它教我們隨時認可和感激外人的努力#65377;我們的文化對家人卻很苛刻#65380;吝嗇,它教我們要求家里人無聲地勞作#65380;默默地奉獻#65380;從不被認可#65380;從不被感激#65377;
如果是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中,我們都會是正常的#65380;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大家都如此,都互相認同,沒有人會顯得“異樣”#65380;“怪怪的”#65377;但事實是,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異國文化環(huán)境中#65377;這個環(huán)境中只有我們?nèi)绱?,我們的孩子在家里學的是我們的文化教給他們的行為規(guī)矩和方式,這種行為規(guī)矩和方式已經(jīng)變成了他們的第二天性#65377;我們難道能期待一兩句叮嚀和囑咐,就能改變他們的行為嗎?
如果家長們要想自己的孩子不顯得“異樣”,要讓他們成為主流人群中大方#65380;得體的一員,就請從這些微不足道的話語開始吧,就請和孩子們一起說“Yes,please”#65380;“No,thank you”吧,就請和孩子們一起在晨起后說“Good morning”,在臨睡前說“Good night”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5377;久而久之,定見成效#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