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朋自遠方來,住在港島香格里拉,坐纜車上過山頂,坐出租車去過淺水灣,在蘭桂坊品過酒,鏞記吃過飯,陸羽飲過廣東早茶,半島喝過英國下午茶,尖沙咀逛了珠寶店,星光大道觀賞了燦爛的煙花。繁華熱鬧之后,有點膩味了,向我抱怨,香港到處人擠人,聲色犬馬觸目皆是,珠光寶氣甚囂塵上,難道就沒有一片安靜的樂土,讓人可以接近大自然,呼吸點新鮮空氣嗎?我說有啊,香港人喜歡行山的不少,就像有些新派人物說的, “與大自然進行零接觸”, “在綠色植被的氛圍中享受負離子的滲透”。其實,附近的香港公園就可以登山遠足,一覽維多利亞港的景色,同時還有綠蔭掩映的山路可走。
朋友一聽高興了,問山徑崎嶇嗎?答曰,崎嶇說不上,都是鋪了水泥的現(xiàn)代化道路,稍有些上上下下,算是遠足吧。于是約好第二天一早,由香港公園出發(fā)。
次日在香格里拉大堂見到朋友,穿得挺帥氣。藏青色的套頭長袖T裇,胸口閃著一團銀色的花樣,像宇宙大爆炸的剎那,一條黑色緊身牛仔褲,足登一雙小蠻靴。我說,這雙鞋不適合,行山得穿行山鞋,至少也該是遠足鞋,我們又不是去跳舞。朋友說不礙事,她昨天傍晚已經(jīng)在香港公園走過一圈,容易得很,像吃蛋糕一樣輕松。
好嘛,行山像吃蛋糕,那就一路吃吧。沿著香港公園走了一圈,經(jīng)過封閉的鳥園,聽到園內(nèi)鳥聲嘰喳得近乎吵鬧,朋友心情愉快,吹起口哨來。出了公園,穿過馬路,爬上一段階梯,近百米長,朋友的步子明顯慢了下來。爬到盡頭,過馬路,眼前又是一段階梯長坡,也有近百米長,她額上出了汗,滿臉通紅,努力向上。我心想,今天這塊蛋糕挺硬,不太好啃。
走上寶云道,路面平坦,下望港島的摩天高樓參差交錯,在縫罅中露出片斷的維港風光,別有一番趣味。走著走著,朋友又恢復(fù)了信心,一路上說說笑笑。到了灣仔峽道,有一道坡往上,去警察博物館,坡面雖寬,卻十分陡,走了七、八分鐘,朋友就要求小休片刻,好喘喘氣,再繼續(xù)往上。如此休息了兩次,終于到達峽口,南望可以見到香港仔的海面。
從這個峽口,可以沿金夫人馳馬徑下到香港仔水塘,再爬上來,沿灣仔峽道回到港島中心地區(qū)。我問朋友,還繼續(xù)走嗎?她瞪著一雙大眼睛,帶著商量的口氣說, “下次吧?”
二
再次帶朋友行山,從西貢郊野公園的西灣,經(jīng)咸田彎、赤徑,到北潭凹。參加的有七、八位國際作家,聽說要帶他們?nèi)タ聪愀鄣纳胶V畡?,遠離塵囂,親近自然,都雀躍不已。到達西灣村,面前展現(xiàn)一片謐靜的沙灘。金黃色的沙粒在陽光照耀下,變幻著光譜的色彩,映著彎出半環(huán)的山岬以及浪花拍擊的巉巖,形成一幅亮麗得有點詭譎的海景。遠方,隔著層層從淺碧到深藍的海水,屹立著一對蔥綠的小島,默默無語,相看兩不厭。來自巴哈馬群島的瑪麗安,突然張開雙臂,好像擁抱這片大海的遼闊,有如擁抱了幸福,大聲說:“全世界也抵不上這里好!”我不禁心里發(fā)笑,想她是把巴哈馬的海景鄉(xiāng)情全都移置到眼前了。
沿西灣前行,爬上一道山脊,小徑邊滿是灌木叢,偶而也雜生一些山油柑。臺灣來的劉克襄說,這是小山梨,很甜,可以吃的。于是,一些富有“神農(nóng)精神”的朋友,就隨手摘了往嘴里填。的確是有點甜,但也帶有一絲苦澀,介乎黃皮與柑桔之間。心想,這種果實滿山遍野都是,卻少有人摘采,大概是嫌它顆粒太小,只有豌豆大小,既不能充饑,又不能解渴,倒是便宜了鳥雀。小時讀王戎不摘道邊李的故事,在香港山徑上居然也得驗證,因為馬上就有同伴從背囊中取出超市買來的日本水晶梨。相比之下,恐怕要大上百倍還不止。卑微的小山梨,給大家?guī)硪唤z野趣之后,黯然失色了。
過了咸田村,夾路都是灌木叢,長滿了顆粒累累的紫黑色漿果。克襄又停下來,宣布這是可以食用的山稔,帶有甜味的。有兩位好奇的女士摘了幾顆,一剝就染了滿手的紫紅,沒吃就扔了。我也摘了一顆,放在嘴里舔了舔,是有點甜,但更多的是草味,野野的,刺激著不熟稔的味蕾,像是嘗到澳洲某處新產(chǎn)的紅葡萄酒,不知如何品評。
天太熱,走完四小時的山徑之后,稍有虛脫之感??讼鍙暮竺孚s上來,說找到了好東西。他手上拿著一串錐形的小果,暗青色稍帶土褐,果實都似蘸滿了細鹽。“這是鹽膚木,臺灣高山族用來代替鹽巴的,你嘗嘗?!蔽艺械匠龊惯^多,鹽份流失,便摘了一把,放進嘴里咀嚼。果然咸咸的,有點滋味,算是這趟行山所得的新知識,可堪回味。
回家之后,翻了翻資料,發(fā)現(xiàn)這鹽膚木英文名Rexburg Sumac,漆樹科,漆樹屬,雖然可以代替食鹽,但其樹皮與樹葉都有毒性,還是得小心,不要隨便采食。
野趣總有點危險,但能避免危險而得享其趣,其樂何如。
【鄭培凱】現(xiàn)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教授。1980年耶魯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專長明清以來文化意識史及藝術(shù)思維研究。著有《真理愈辯愈昏》、《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湯顯祖與晚明文化》、主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 -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文獻,現(xiàn)狀與討論》、與朱自振合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與李文璽、史景遷合編《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