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來即有“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的說法,并且在評價一個人時也往往把“道德文章”相提并論,認為文章是一個人性格、修養(yǎng)和才情的自然流露,文品文風能夠反映出其性情人品。誠如清代著名詩論家葉燮所言:“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p>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人可信,其文可傳。同樣,一個新聞工作者如果為人作風不踏實、不扎實、不老實,寫出來的報道也就難免不充實、不豐實、不真實!。作風“虛”而作品“假”。姑且分成四種情況看這個問題:
一曰虛浮。當下,不少人指責媒體集體“浮躁”,并非空穴來風?!度嗣袢請蟆非翱偩庉嫛⑶迦A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院長范敬宜日前在一個論壇上指出當代傳媒業(yè)水準滑坡的關(guān)鍵癥結(jié):“因為文化缺失,就只能靠炒、造、搞來‘制作’新聞”?!啊础褪浅醋?,‘造’就是造假,‘搞’就是惡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線,觸及了法律雷區(qū)?!蹦壳懊襟w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搶奪獨家新聞,片面追求報道的時效性,把很多道聽途說、未經(jīng)核實的東西搬上版面,甚至捕風捉影、聽風是雨,不惜一切代價制造轟動效應(yīng)。新聞采訪需要扎扎實實的真功夫,然而一些記者“浮”在上面“沉”不下去,作風漂浮、不嚴肅、不深入、不負責任,采訪浮光掠影,寫稿馬馬虎虎,工作得過且過。忽視自身素質(zhì)提高,不注重學(xué)習,知識面窄,甚至缺乏基本常識,以至于把范長江說成小品演員,把何厚鏵當成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
二曰虛夸。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在報道中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在新聞素材的選取上,越是危言聳聽越好,越是荒誕不經(jīng)越炒,“腥”“星”“性”滿天飛。正如有人評價的那樣,媒體“不再以探求事實真相為職業(yè)追求,而是以報道傳聞、丑聞、緋聞為能事;不再以實事求是為價值底線,而是以嘩眾取寵、吸引‘眼球’為成功目標?!痹凇皧蕵分辽稀钡脑瓌t下,一些媒體的審美導(dǎo)向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由“曝光”變成了“剝光”,由“揭丑”變成了“審丑”。君不見,兇殺、災(zāi)難、淚水、女人生孩子、名人罵街,都可以加工成“娛樂新聞”,芙蓉姐姐、惡搞作者、身體作家,都可以被追捧成“娛樂明星”。在新聞報道的處理上,為了提高“新聞價值”,往往夸大其辭,在事實基礎(chǔ)上合理想象,添枝加葉,歪曲事實?;蛑蛔プ∫粋€熱點或話題,甚至抓住采訪對象的一句話、一個詞,斷章取義,大肆渲染、炒作、批判,全然罔顧事實真相,造成惡劣影響。
三曰虛造。在利益的驅(qū)動下,一些記者明目張膽地搞有償新聞,甚至蓄意、惡意炮制完全虛假的新聞,蒙騙和愚弄受眾?!凹堭W包子”只不過是近年出現(xiàn)的一個極端個例而已。隨著網(wǎng)絡(luò)的普及和數(shù)碼技術(shù)的應(yīng)用,一些“訓(xùn)練有素”的記者更成了新聞造假的高手。瀏覽一下網(wǎng)頁,鼠標輕輕一點,天南海北地“扒”幾篇奇聞軼事,將時間、地點、情節(jié)略做變換嫁接,一篇活色生香的報道就新鮮出爐了,甚至可以把完全子虛烏有、憑空捏造的東西炒成一個重大“話題”。照片也可以隨便擺拍、修改和偽造,并且可以到“華賽”拿大獎。
四曰虛妄。赤裸裸的新聞造假盡管可惡,但跟“公雞下蛋”的新聞比起來就“一點技術(shù)含量都沒有”了。時下,在很多媒體那里,“新聞策劃”已由策劃對新聞的報道,變成了“策劃”新聞本身,把新聞當成了橡皮泥,想捏成啥樣就捏成啥樣。在一些“太有才”記者策劃的新聞里,公雞到底下不下蛋的問題已經(jīng)很無關(guān)緊要了,就連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假也變得無所謂了,“離奇”與“轟動”才是占第一位的東西。以至于隨著“策劃”水平和“炒作”功力的升級,新聞報道的潛規(guī)則似乎也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變?yōu)椤澳鸽u下蛋不叫新聞,公雞下蛋才叫新聞”了。
(作者單位:河北日報報業(yè)集團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