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1928年生,江蘇如東縣人,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省級中醫(yī)內(nèi)科急難癥重點學科帶頭人,曾任南京中醫(yī)學院院長。
動脈粥樣硬化(AS)表現(xiàn)為血管壁增厚、管腔變狹窄、內(nèi)壁糜粥樣變,會出現(xiàn)血管破裂、出血、壞死、血栓附壁,甚至管腔完全阻塞等情況。
周老認為,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肝腎虧虛,從而出現(xiàn)肝腎功能失調(diào),代謝障礙,痰淤內(nèi)生,阻礙血液流動。所以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應該以滋腎養(yǎng)肝為主,同時化痰消淤、調(diào)和氣血。
治標治本,對癥選藥
肝腎虧虛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為肝腎虧虛,因此,治本應該首先注重滋腎養(yǎng)肝。
周老常將何首烏與黃精合用,平補肝腎,調(diào)節(jié)陰陽平衡,從而延緩衰老。
痰淤膠結(jié)痰淤為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病理產(chǎn)物,表現(xiàn)為痰淤梗阻,先痰后淤、痰淤膠結(jié),導致血管被堵塞,從而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治標應該以化痰消淤為主。
基礎(chǔ)方藥:海藻10克(軟堅化痰)、僵蠶10克(祛風散結(jié))、炙水蛭4克(祛淤血、軟化血管)、鬼箭羽或姜黃10克(消散)。
辨證論治,加減有方
痰的性質(zhì)有所不同,如風痰、濕痰、熱痰等。在治療方面,周老常在前述基本方藥上加減。
風痰 風痰上擾,清陽失展,則頭目昏眩,如坐舟車,腦響耳鳴;風痰入絡(luò),手足僵硬,拘攣弛緩,麻木不仁,感覺異樣,口眼歪斜。
加天麻、白蒺藜、制天南星等。
痰火 痰火擾心,心神不寧,則心煩躁擾,夜不能寐,寐則多夢;痰火上炎,則面目紅赤,口苦口干,煩躁易怒。
加黃連、黃芩、梔子等。
痰濕 痰濕上蒙,清竅不利,則頭重嗜睡,善忘不記,性情古怪,口多痰涎;痰濕痹阻,胸陽失曠,則胸悶如窒,胸痛徹背。
加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等。
以上藥物的劑量必須由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而定,不可隨意使用。
(本刊資料庫)
驗方選登
○ 冰牛奶治口腔潰瘍
若患口腔潰瘍,可用棉球蘸冰過的牛奶,覆于潰瘍面,輕壓15分鐘。
(摘自《健康周末》)
點評:牛奶(乳)中的酵素有消炎、消腫功效;冰牛奶因溫度低有助于止痛、止血。外搽冰牛奶對口腔潰瘍引起的紅腫、疼痛可起一定舒緩作用,但并非對人人都有效。
○ 老年浮腫食療方
鯽魚通草湯:鯽魚250克,通草30克,一起煮湯食用,可治老年浮腫。
(摘自《健康財富》)
點評:鯽魚味甘,性溫,有利水消腫,益氣健脾功效;通草性微寒,甘淡,能清熱利尿,通氣下乳。二味合用,既能顧護正氣,又可增強利水消腫功效。此方對老年人因心臟病、腎病等引起的水腫有輔助治療作用。
注:通草鯽魚湯也是“產(chǎn)后通乳”之常用效方。
○ 治中風后遺癥方
黃芪30克,當歸、赤芍、桃仁各10克,川芎、紅花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服。連服15~20天為1療程,如顯效,可停1~2天再繼續(xù)服第二個療程。
(摘自《現(xiàn)代保健報》)
點評:上方乃清代名醫(yī)王清任創(chuàng)制的益氣活血名方——補陽還五湯(原方去“地龍”),也是中醫(yī)“益氣活血”之代表方。補陽還五湯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溶解血栓等功效。此方堪稱是防治中風、中風后遺癥的良方,臨床隨證加減使用,效果會更佳。
(點評專家:成都中醫(yī)院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
編輯/于嘉男 yujianan@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