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肝病特區(qū)”提到,某些中草藥可能有傷肝的作用,是導致肝病復發(fā)、加重的元兇之一。那么,究竟哪些中藥可能有肝毒性呢?
中草藥是“天然藥物,沒有毒性”,這是長久以來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老百姓總感覺中草藥安全可靠,使用起來無所顧忌。實際上歷代本草、醫(yī)書對于中草藥的毒副反應均有明確的論述,現(xiàn)代研究更是對一些中草藥的不良反應(包括對肝臟的毒性)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傷肝中草藥“黑名單”
臨床上常見可引起藥物性肝病的中藥種類有:①致一般性肝損害,如長期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黃、桑寄生、山慈菇等可出現(xiàn)肝區(qū)不適、疼痛、肝功能異常。②致中毒性肝損害,如超量服用川楝子、黃藥子、蓖麻子、雷公藤煎劑,可致中毒性肝炎。③致肝病性黃疸,如長期服用大黃或靜脈滴注四季青注射液,會干擾膽紅素代謝途徑,導致黃疸。④誘發(fā)肝臟腫瘤,如土荊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頭茶、千里光等中草藥里含黃樟醚;青木香、木通、硝石、朱砂等含有硝基化合物,均可誘發(fā)產(chǎn)生肝癌。
可引起肝損害的中草藥
單味中藥 艾葉、白果、白屈菜、斑蝥、薄荷油、蓖麻子、蒼耳子、常山、臭草、川楝子、穿山甲、大白頂草、大風子、地榆、丁香、番瀉葉、鉤吻、貫眾、海龜、海藻、旱地石蠶、何首烏、黃藥子、金不換、苦楝子、老虎節(jié)(外用)、雷公藤、馬桑葉、貓尾草、千里光、輕粉、蛇莓、生棉子油、石蒜、四季青、藤黃、天花粉、桐子及桐油、土荊芥、土三七、望江南(子)、喜樹、相思子、雄黃、羊角菜子、野百合、一葉秋堿、魚膽、魚藤、豬膽、芫花、萱草根、潼蒺藜、蜈蚣粉、雄黃、朱砂。
中成藥 壯骨關(guān)節(jié)丸、疳積散、復方青黛丸(膠囊)、克銀丸、消銀片(丸)、增生平、潤膚丸、昆明山海棠、銀屑散、六神丸、疏風定痛丸、痹沖劑、濕毒清、消癬寧、防風通圣丸、血毒丸、除濕丸、龍蛇追風膠囊、壯骨伸筋膠囊、養(yǎng)血伸筋膠囊、地奧心血康(含薯蕷皂甙)、九分散、追風透骨丸、骨仙片、甲亢寧膠囊、婦康片、婦復春、痛經(jīng)內(nèi)異消(化瘤丸)、化淤丸、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首烏片、雙黃連口服液、銀翹片、活力更口服液、穿琥寧注射液、人參白術(shù)丸、復方甘露飲、寧紅減肥茶、牛黃解毒片。
其他中藥 小柴胡湯、葛根湯、麻杏石甘湯。
除名單上所列的藥物以外,對一些治療皮膚病的中藥湯劑,治療骨關(guān)節(jié)病的藥酒要特別注意,其中常含有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成分。
中草藥傷肝,如何避免
上述藥物很多都屬于生活中的常用藥,普通人由于肝功能正常,對它們還有一定承受力,常規(guī)劑量下可以正常使用。但如果您是肝病患者,就再也經(jīng)受不起這些藥物對肝臟的打擊了。對它們,您可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達到治療目的后,應及時停藥。
如果在服用了上述藥物幾天或一周后出現(xiàn)乏力、惡心、食欲不振、尿黃、眼黃等異常表現(xiàn),應該懷疑是否是藥物性肝損害所致,此時應該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化驗檢查肝功。一旦確診為藥物性肝損害,應該補充足夠的熱量、水分和維生素,或酌情應用甘草酸制劑、還原性谷胱甘肽、水飛薊素等保肝藥物。
編輯/張宇 zhangyu@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