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宮頸癌疫苗問世,宣告人類以對抗病毒感染來防止腫瘤發(fā)生的時代來臨??共《?,逐漸登上了抗癌的舞臺,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
那么,哪些腫瘤已經或正在證實和病毒有關?如何打響抗病毒的戰(zhàn)役,防止腫瘤的發(fā)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醫(yī)學病毒學家曾毅教授近日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學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醫(yī)學病毒學家、腫瘤病毒學家和艾滋病毒學家,博士、博士后導師。在鼻咽癌的早期診斷和鼻咽癌病毒病因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曾毅院士是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先驅者。自1978年起一直任世界衛(wèi)生組織腫瘤專家顧問組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被選為俄羅斯醫(y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年當選為法國醫(y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兼任中華預防醫(yī)學會會長,中國預防性病艾滋病基金會會長。2006年榮獲貝利-馬丁獎。
鼻咽癌在東南亞和我國南方的幾個省發(fā)病率很高,廣東、廣西更是本病的高發(fā)區(qū)。發(fā)病者92%為30歲以上的人群。本病與很多癌癥一樣,早期難以發(fā)觀,晚期難以治療,病死率很高。對該病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進行治療,效果很好。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早期患者,對于挽救其生命十分重要。
為此,曾毅教授根據(jù)國外科學家提出的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病毒)與鼻咽癌存在血清學關系,進一步研究和證實了EB病毒是鼻咽癌病因之一。在此基礎上,曾毅教授不僅創(chuàng)建了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即可檢查的簡便、敏感的新方法——“免疫酶法”來診斷鼻咽癌,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并可在5~10年前預測鼻咽癌發(fā)生的可能性。曾毅教授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和衛(wèi)生部級獎勵,并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充分肯定。
對多年前的研究成果,曾毅教授卻不愿多說。他說:“鼻咽癌和EB病毒的關系,以及EB病毒的篩查和治療只是腫瘤病毒中一個很小的一部分,現(xiàn)在有很多腫瘤都被證實與病毒感染有關,應該讓更多的老百姓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早期診斷,以預防和治療腫瘤?!?/p>
多種腫瘤源自病毒感染
引起腫瘤的原因很多,但是在19世紀以前,人們普遍認為腫瘤只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和微生物無關。1956年,曾毅教授進入北京中央衛(wèi)生研究院病毒系,從事病毒研究工作。當時,不少動物的腫瘤被證實跟病毒有關,他就開始思索,人的腫瘤跟病毒有無關系呢?
1960年,曾毅教授開始研究腫瘤病毒(人腺病毒和雞白血病毒等),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證明了EB病毒的血清學診斷能有效地用于鼻咽癌的普查和診斷,還證實了EB病毒能夠誘發(fā)鼻咽癌,是病因。曾毅教授指出:“雖然EB病毒是鼻咽癌的一種病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鼻咽癌的發(fā)生,遺傳因素是基礎,EB病毒起主要作用,環(huán)境中的促癌物、致癌物起協(xié)同作用。環(huán)境中有許多促癌物和致癌物,可能與病毒起相互作用,進一步誘發(fā)癌癥?!?/p>
除了鼻咽癌與EB病毒有關外,已經證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的關系、人乳頭瘤狀病毒與宮頸癌的關系,曾教授及其帶領的實驗室更是對多種腫瘤和病毒(包括HPV與食管癌,HTLV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及HHV8與Kaposi肉瘤)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較好的進展。
曾教授說:“我們建立了人肝細胞癌變的模型,單純感染黃曲霉毒素,只有10%發(fā)生肝癌,但如果同時有乙型病毒感染,則會有20%的人患上肝癌,患病率增加1倍。”人乳頭瘤病毒引起宮頸癌,這已經形成共識。但通過曾教授10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乳頭瘤病毒除了引起宮頸癌,還與食管癌有關。通過將人乳頭瘤病毒的癌基因感染胎兒食管的上皮細胞,發(fā)現(xiàn)上皮細胞永生化和癌變。
曾教授還說,部分胃癌有7%~10%也與EB病毒有關,有20%的賁門癌發(fā)病與人乳頭瘤病毒有關。
篩查病毒,讓腫瘤及早顯形
明白了病毒和腫瘤的關系,那么,是不是可以應用與鼻咽癌發(fā)生有關的病毒標記做癌癥早期診斷呢?答案是肯定的。曾毅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末建立的免疫酶法,就是診斷鼻咽癌的一種方式。如今只需滴兩滴血在紙片上,寄到實驗室就可進行鼻咽癌的診斷。人乳頭瘤病毒可以通過宮頸刮片檢查。應用與腫瘤有關的病毒標記,可以讓腫瘤及早顯形,早期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以鼻咽癌為例,曾毅教授介紹說,血清學普查,可以查出患鼻咽癌的可能性,然后通過臨床檢查,就可以進一步追蹤,追蹤10年,甚至20年。通過追蹤,可以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70%~80%。在沒有普查的時候,來醫(yī)院就診時,70%~80%都是晚期患者。
病毒疫苗,腫瘤防治的福音
篩查出病毒后,并不是只能“眼睜睜看著”,有關對抗病毒的疫苗正在運用于腫瘤的預防和治療當中。乙肝疫苗的普及,將會讓乙肝的感染率得到明顯的控制,最終可以降低肝癌的發(fā)病率。宮頸癌疫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初步試驗證明可以預防HPV的感染和癌癥的發(fā)生。
目前,曾教授已經研制出EB病毒疫苗,這種疫苗能在動物(小鼠和猴)產生很好的特異性細胞免疫,有可能用于預防腫瘤的發(fā)生。
“對于鼻咽癌,局部治療是容易的,但很容易轉移。若晚期有局部復發(fā)和遠處轉移,再想局部治療就很難了,這時疫苗就可以顯示出它的作用?!痹憬淌诮榻B,有一種治療性疫苗,可以在鼻咽癌患者進行普通放射治療后加用,能提高特異性細胞免疫力,可能把殘存的腫瘤細胞消滅掉,有效地預防腫瘤的復發(fā)和遠處轉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了解病毒,不再恐慌
2003年,一場與SARS(非典)病毒的大戰(zhàn),至今想起來,老百姓仍感到心有余悸。如今,又有這么多腫瘤被證實與病毒感染有關,會不會讓人們產生對病毒的恐慌呢?
對此,曾教授認為,“為此而帶來恐慌實屬不必。”首先,雖說病毒是引起腫瘤的一種病因,但并不是說一旦感染病毒就會引起腫瘤。在已知的和病毒有關的腫瘤當中,如果有病毒感染,一般還要有其他因素(如遺傳、致癌物和促癌物),才會患上腫瘤。
曾教授還說,SARS帶來的恐慌,主要基于人們當時對引起SARS的冠狀病毒不了解。今天,宣傳病毒和腫瘤的關系,介紹醫(yī)學研究在病毒和腫瘤方面的進展,就是要讓老百姓了解病毒,了解它的危害,了解它和腫瘤的關系,了解它的篩查方法,以及了解如何對付它們,是讓老百姓遠離恐慌的最好辦法。
編輯/譚翔 tanxiang@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