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體悟
一、概括總結式
前蘇聯教育家尼洛夫·葉希波說過:“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節(jié)課是很有好處的?!敝v授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做一次簡要總結,學生才能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偨Y可以從思想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入手,絕不能只對前面的教學內容作簡單的重復,而要變化角度,增加深度。如教完《孔乙己》《范進中舉》兩篇小說后,我們可將范進與孔乙己作一個比較,找出他們的異同:這兩個“生活”于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同處于窮困潦倒的地位,同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所不同的是:范進終于叩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而孔乙己并未跨入這個大門;孔乙己除了有偷竊、懶惰的惡習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進則顯得猥瑣懦弱而又圓滑世故。這樣收尾可使學生對人物形象形成總體印象,并加深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二、遷移擴展式
學完《羚羊木雕》后,教師可通過提問這樣的問題來結課:“學了《羚羊木雕》,我們對萬芳及其父母的做法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你是怎樣處理的?”這個提問將對課文的學習遷移到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學生聯想與課文內容相似的事。這樣就把語文課學習引申到了廣闊的生活中,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激勵學生把在學習課文中所產生的感悟、聯想傾訴出來,使學生產生新的求知欲。同時,這樣的結課方式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勤于觀察周圍事物,積累生活素材的習慣。
三、巧妙過渡式
教學的連續(xù)性、知識的相關性決定了前一課的“尾”與下一課的“首”緊緊相接,因而好的“結尾”往往能承上啟下。比如《絕唱》結課可以這樣設計:“白妞說書技藝高超,作者為突出這一點,主要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寫法,用聽眾的反應、場面效應等多方面進行烘托。這種方法比直接描述更奏效,更能突出中心,課后同學們不妨讀讀下一單元的《口技》一文,把兩篇課文放在一起來比較,你會有更深的理解?!边@樣結課,不僅同時概括了兩篇課文的突出特點,而且從寫作方法的角度巧妙地由上篇課文過渡到下一篇,達到了誘導學生進行預習的目的。
四、注重“授漁”式
錢夢龍教師在執(zhí)教《故鄉(xiāng)》一課時是這樣結課的:
教師:同學們,現在時間不多了,總的看來,這兩節(jié)課較為成功,最后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現在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新的體會?
學生: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自己動腦筋解決。
……
教師: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自己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種能力培養(yǎng)起來了,那你讀書的本事就大了。
這是著眼于總結閱讀方法的一種結課方式,錢教師作了巧妙的引導,授予學生以“漁”。通過這樣的結課方式,學生必會從中受益,其學習語文的能力也必會得到提高。
五、巧設懸念式
新課結束時,教師可給學生布一點“疑云”,設置一些懸念,引而不發(fā),讓其獨立思考,自己去化疑釋懸。久而久之,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如教學《皇帝的新裝》一文時,結課可這樣設計:“假如皇帝發(fā)現自己上當受騙,他會如何對待這兩個騙子,如何對待說謊話的大臣和說真話的小孩?請同學們課后大膽思考,續(xù)寫一段話?!?/p>
六、標新立異式
一位教師在上完《扁鵲見蔡桓公》一文后,是這樣結課的:“同學們,學完本課后,你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扁鵲和蔡桓公呢?”問題提出后,有眾多學生發(fā)言,于是,這位教師在學生積極的發(fā)言中,結束了此課。這樣的結課方式能鼓勵學生勇敢地反駁、否定前人的結論,提出自己的看法,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從而使學生獨立的個性得到培養(yǎng)。
當然,結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力求做到設計適時、自然、和諧,既給人以完整的感覺,又能使人回味無窮。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