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永遠都是易感的,有時卻無法直接袒露,只有托物言志。在尋常的松、梅、竹、蘭、菊之中,沉淀了積極向上的中國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和高雅脫俗的審美情趣,詠誦中豪情壯志借物而出、襟抱感懷寄寓良深。還有一物,似乎更是托物而言情的最愛,那就是桃花了。我國的文人墨客有把花卉入詩的習(xí)慣,這在唐詩中尤其顯得普遍。歷代不少的詩人都寫過桃花詩,詩人的情感通過桃花得以盡情地宣泄。我以桃花寫我心的句子俯拾皆是,即使今天讀來,盡管已是過了千年也毫不淡漠。
一、桃花寄情
桃花的花朵不大,其淡淡的粉桃紅色,總是給人一種清新亮麗的感覺。自古以來,桃花便象征著春媚、情愛與姻緣。桃花盛開于初春之時,而這時又總是宦游的仕子告別京都遠行赴任的日子,就免不了因此而生一些報國或失落的情懷,也借景而發(fā)。所以,再沒有哪一種花卉能有如此之多的感情牽絆了。
清代徐蘭在《出居庸關(guān)》中寫到的就是一腔的抱負:“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guān)爭得不回頭”。而張敬忠在他的《邊詞》中卻是滿懷的失落:“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與錢起的“數(shù)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一樣,都讓人徒生出那種“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的哀嘆。而“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芯寒香冷蝶難來。他年若我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則反映出了少年黃巢的梟雄之心?!榜R后桃花馬前雪,出關(guān)爭得不回頭”更有一種“風(fēng)瀟瀟兮,易水寒。壯志一去兮,不復(fù)還”的壯美與決心。
踏春時節(jié)若能得到帝王的召幸,伴駕賞紅,又是一種驚喜與得以寵幸的感恩之情。如“禁苑春光麗,花溪幾樹裝”的明媚之色,真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欣喜。武媚娘就寫過從駕遇幸的句子:“陪鑾游禁苑,侍賞出蘭闈”。身處深宮的麗人也會被這尋常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就有了“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艷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邊嫩柳學(xué)身輕。”的感懷詩句。
桃花之所以能受到如此的青睞,也是與儒家學(xué)說所崇尚的修為一致。她美而不張、麗而不艷。桃紅更是一種內(nèi)斂之彩,有著含羞之情,如早春的青嫩和晨露的沁潤與初陽的和暖。這是中原主流文化美學(xué)觀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雖然及至唐代,由于李氏家族的鮮卑血統(tǒng)在審美中又浸染了張揚、華麗與顯富的牡丹之色,并被一代女皇引領(lǐng)著開遍了長安城,玄宗時又更是極盡其艷,成為絕色佳人楊玉環(huán)的化身,并借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綻放于興慶湖畔的沉香亭前,但由于始終不能與這里厚重的文化相交融,隨著玉殞香消而曇花一現(xiàn),最終也只落得在東都洛陽委身的結(jié)局。而桃花卻因有著“不是梨花雪飄樹,望中清絕更無倫”的清高絕俗,長久以來始終倍受著文人們的推崇,所以花朝節(jié)里賞桃紅自古就成為了一種時尚。
二、桃花喻春
春游古已有之,只是稱做踏青。每逢上巳節(jié)時都是“游子尋春半出城”的盛景。在“花涇二月桃花發(fā),霞照波心錦裹山”之時,從喧囂中走來,沒有了城中的嘈雜與喧鬧,鄉(xiāng)間一片綠意盎然,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的酣暢。
此時,賞花的人在春暖的日子便紛紛涌向田間地頭、河岸堤旁,于是就有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景觀?!皩さ锰以春帽芮?,桃紅又見一年春”的桃花顯然已經(jīng)被認(rèn)為是春天的象征。在那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如今的市民也一樣的因花起舞,或扶老攜幼,或呼朋引伴,紛紛走向鄉(xiāng)間的桃園踏青賞花,郊游遣懷。一時間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fēng)”。
春日里滿處的紅情綠意,給人以紅絲待選的沖動。在這“二月桃花天,飛紅逐落煙”的日子,只愿盡在其間恒舞酣歌做個滿城桃李的春官,真是“人歸云暮處,欲向何家眠”而樂不思蜀了。王維的《田園樂》中那種“桃紅復(fù)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又更是一派“燕子風(fēng)高,小桃枝上花無數(shù)”、“亂溪深處,滿地飛紅雨”以及“柳沾雨色媚,花惹蝶姿妍。燕卷江逢去,鶯沖山氣還”的景色。
而俗話說:“杏花宜在山塢賞,桃花應(yīng)在水邊看”。水塘邊盈盈碧水映花容,嬌艷欲滴?!皧A岸桃花蘸水開”,就如臨水梳妝的美人,楚楚動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和白居易的“一要紅桃椏拂池,竹遮松蔭晚開時”等等都是水邊賞桃的美景。好似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到的“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無不都是令人陶醉的人間仙境。
“人間四月芳霏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即使是翠紅的季節(jié),也有紅衰綠減之時?!敖衲昊漕伾模髂昊ㄩ_復(fù)誰在”、“恰似春風(fēng)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亂溪深處,滿地飛紅雨”。這些句子都讓人不禁感慨回黃轉(zhuǎn)綠的季節(jié)變換,扼腕嘆息卻也是回天乏術(shù),誰又能有回天之力來回天挽日呢?如同“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fēng)”中后主的感嘆,讓人有如畫脂鏤冰的惋惜。而雨中的桃花又給人一種冷暖中的啟示,在“惻惻輕寒剪剪風(fēng),杏花飄雪小桃紅”中,讓人在細雨里放飛著思緒,在紅塵中尋找到了一個靈魂暫棲的心靈歸宿,獲得那種感知的純美境界。
三、桃花比人
西周的豐鎬京城便已開始廣種碧桃,春秋時已遍布阿城(今三橋附近)周圍,詩經(jīng)便最早記錄了桃花的美艷?!疤抑藏?,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就出自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周南·桃夭》之中。詩中既以紅艷的桃花來渲染姑娘出嫁時的光彩與喜慶,又以鮮美的桃花來比喻靚麗的新娘,可謂兩相得宜。完全是從艷羨禁苑中后妃的美色,而對自己何時能懷擁如此嬌妻歸去的一種渴盼。自此,桃花便成了歌頌紅粉佳麗的最好介質(zhì),而以桃花來比喻美人的詩作亦開始顯現(xiàn)于筆端。
賈至在《贈薛瑤英》一詩中,就有“舞怯銖衣重,笑疑桃臉開”的句子。唐寅也吟出過:“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而最為有名的可能要數(shù)崔護《題都城南莊》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了?!叭嗣妗?、“桃花”交相輝映,真是花萼相輝,絕襯出意中人的姣美。可以想見出是怎樣的一個如仙女子,在庭院中繡帶飄飄、蓮步輕移,于花枝招展間,被花團錦簇出花容月貌般的愛憐,活脫脫一幅“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fēng)”的媚態(tài)。
對于面若桃花的美貌,更是借美女王昭君賦予了一個神奇的傳說:香溪河口在每年桃花盛開時,水中的桃花魚也相應(yīng)而生,桃花凋零時又隨之消失。鄉(xiāng)間便傳說是昭君離家時,因與家鄉(xiāng)親人難舍難分,淚水從粉面桃腮上滴落,灑入河中變成了桃花魚,桃花魚也就因季節(jié)而往返。林鳴鶯就有詩云:“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ㄏ虏遏~人,莫作桃花看”的句子。
如此之多對于麗人的描寫,于是就有了閉月羞花的粉面“桃腮”、可人甜美的“桃唇”做美貌的比喻。情竇初開也謂之“桃情”乍現(xiàn),良宵美夢叫做“桃夢”一簾,而時轉(zhuǎn)緣生便是交了“桃花”好運。桃紅就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顏色,成為嬌艷與美麗的別稱,這又轉(zhuǎn)而引起了古人對于紅色的青睞。所以有了“萬紫千紅總是春”以及“春剪新紅綴舊枝”等等的描述。就是身居至尊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寫過“初鶯一一鳴紅樹,歸雁雙雙去綠洲”??梢钥闯觥疤抑藏玻谱破淙A”的桃花,紅的是何其美艷,“人面桃花相映紅”又是紅的何其的嬌媚!“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都反映出一種對紅色的偏好?!凹t”便因其嬌艷,成為了女子的代名詞,而以其柔媚,俘獲了男子的最愛。所以古時的女子也叫“紅袖”、“紅粉”,閨樓曰“紅樓”,妝顏稱“紅妝”,男子的知己是“紅顏”。這種春光之色演繹了千百年多少的愛恨與情愁!其中僅一雙“紅酥手”,就斟滿了陸游和唐婉一生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在那“淚痕紅浥鮫綃透”中,分明涌動的是浸滿了心血的淚痕,滾落時劃破了一個輕裹素紗的纖弱女子那輕施粉黛的嬌容,留下了無比傷憐的印記。怎一個肝腸寸斷?讓人不由得扼腕動容。
四、桃花多命運
桃花以其艷麗而招人喜愛,可是在有些詩人眼中,又因其生在妖冶狐媚的季節(jié),且是春光一線,而認(rèn)為憑添著幾分輕佻浮艷之態(tài)和薄命之感,對它的評價也就不甚理想?;虬阉醋髅墒芷哿璧谋∶t顏,或把它喻為隨波逐流的輕浮女子。
《紅樓》中桃花詩里的情懷,與劉希夷的“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fù)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都是把花與人聯(lián)系了起來。而“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葬花吟,更是把落紅的飄零跟薄命的紅顏牽在了一起。李白卻借桃花來諷刺那些華而不實,只會逢迎拍馬,以求一時顯赫的達官貴人。在《桃花開東園》中寫道:“桃花開東園,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風(fēng)榮,生此艷陽質(zhì)。豈無佳人色,但恐花不實。宛轉(zhuǎn)龍火飛,零落早相失,詎知南山松,獨立自蕭瑟”。在李白的眼中,那些達官貴人就像曇花一現(xiàn)的桃花一樣,轉(zhuǎn)瞬之間就會凋零得無蹤無影。還有象“桃花帶雨千般艷,柳絮隨風(fēng)幾度經(jīng)”等的一些描述,又是直接指出了它的水性楊花之性?!敖先思姨覙渲?,春寒細雨入疏籬。影遭碧水潛勾引,風(fēng)妒紅花卻倒吹”又是一種無奈的表達。杜甫還寫到“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是家。恰似春風(fēng)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作出了“顛狂柳絮隨風(fēng)去,輕薄桃花逐水流”的評價。表面看是直接給桃花冠以了“輕薄”的惡名,其實細細品來卻都是借以表達了一種對意志不堅的輕蔑。
也有人因為桃花而獲罪的。唐順宗時,劉禹錫曾經(jīng)被貶,十年后才返回長安。一年春天,他去長安城中的玄都觀賞桃花,寫了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平日里嫉妒他的人便將此詩抄給當(dāng)朝宰相,并添油加醋地說盡壞話。不久,劉禹錫就又被貶到更遠更苦的播州,多年以后,才得以重回長安。當(dāng)他再次來到玄都觀時,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桃樹蕩然無存,只見雜草叢生,飄搖于習(xí)習(xí)亂風(fēng)之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又寫下了一首一語雙關(guān)的桃花詩《再游玄都觀絕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痹娭械闹S諭之意一目了然。
五、桃花多情緣
圍繞著桃花發(fā)生過很多的千秋佳話。據(jù)說,涇縣汪倫以一封“十里桃花,萬家酒莊”邀請李白。席間二人談詩論道,痛暢其懷,酒酣耳熱,詩情、友情在桃花潭的酒香中愈飲愈濃。酣暢中李白問汪倫:十里桃花、萬家酒莊在哪里?汪倫笑答:“十里桃花,是說十里外有桃花渡口。萬家酒莊,是指這兒有一姓萬的開了家酒莊”。李白聽后大笑不已,并深深體會到了汪倫的一番苦心。臨行登船時,汪倫端過一碗酒,李白一飲而盡。聞訊趕來的村民,這時唱起了送行的歌謠,滿目的依依不舍。面對汪倫的真摯、村民的淳樸和這里的清山秀水,感動中揮淚吟出了那首千古絕唱《贈汪倫》。桃花景引來了大詩人的桃花情,產(chǎn)生了兩人相見恨晚的桃花結(jié),成為傳送了千年的桃花緣的佳話?,F(xiàn)在桃花潭還因此馳名于世。當(dāng)游人們站在桃花潭邊,沉醉于一片青山綠水之中,似乎還能看見當(dāng)年的李白與汪倫對酒當(dāng)歌,談笑風(fēng)生,意氣風(fēng)發(fā)的神采,身旁似乎還飄散著桃花潭酒的馨香,繚繞著隱隱的吟唱:“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圍繞著桃花還演繹出過一些動人的愛情故事。唐德宗初年,崔護入長安考進士未取。清明節(jié)這天,他獨自一人來到城南游玩,邂逅一年輕女子,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清明,還是桃紅柳綠之時,崔護睹花思人,于是再來到城南尋那女子,結(jié)果卻是大門緊閉。崔護不覺惆悵不已,就在那門上寫下了《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過了一段時間,崔護又經(jīng)過城南,尋到那所小院,卻聽到里面有哭聲,敲門詢問才知,是那女子見其寫在門上的詩文之后便春情萌動,卻因不得相見而久思成疾,不治而終了。崔護大驚,懇求見其一面。當(dāng)時那女子躺在床上,雙眼緊閉,已經(jīng)沒有了氣息。崔護不由得扶床而慟。沒想到那女子居然睜開了眼睛,不久竟痊愈了,終于嫁與了崔護,而崔護后來也考中了進士。這桃花竟成就了一對才子佳人的姻緣,給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話。至此以后,誰人得到了紅粉的青睞,便被稱為交了桃花好運,成為了“桃花運”的因由。
千百年來對于桃花的情愫總是褒貶不一,而桃花盡管有著這諸多舛馳的命運,卻仍然在短短的經(jīng)歷中都極盡了燦爛。雖是桃花美景年年有,而賞桃之人也歲歲增。桃花始終不改其艷麗之姿,任人評說。每到春來,依舊爛漫開放,妝點著滿懷希望的季節(jié)。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桃花是人間的至美,桃花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靈深處都留下甜美的記憶。
責(zé)任編輯 常智奇
王瀟然 曾發(fā)表散文、隨筆多篇?,F(xiàn)供職于西安市未央?yún)^(qū)機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