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話題作文;立意;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09(A)—0029—01
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我在長期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課堂討論不僅要在討論前做到問題設計新穎、討論主題明確,討論后做到匯總小結及時、討論結果清楚,而且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要做到巡視點撥及時、啟發(fā)引導得法,尤其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討論習慣。
一、善于表達的習慣老師出示討論問題后,要先給學生留一點考慮問題的時間,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觀點,梳理自己的語言,然后宣布討論開始。學生在討論發(fā)言時,要做到音量適中(同組同學聽清即可)、語速適中、口齒清楚、發(fā)音標準,既不能七嘴八舌、高聲嚷嚷,也不能保持緘默、袖手旁觀。另外還應要求學生盡量做到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明自己的看法,節(jié)省討論時間。
二、細心聆聽的習慣課堂討論的目的當然是要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我認為讓學生聽取別人的觀點也十分重要。所以,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時要經(jīng)常提醒他們細心聆聽別人的發(fā)言,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眼睛看,仔細觀察發(fā)言同學的眼神和手勢,同時還要在聆聽別人發(fā)言時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不光能接受到有聲語言傳遞的信息,而且還接受到了無聲語言傳遞的信息,產(chǎn)生新的感悟和認識。養(yǎng)成這種習慣后,學生在討論中既獲得了知識、訓練了思維能力,又養(yǎng)成了尊重別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
三、勇于創(chuàng)新的習慣創(chuàng)新意識是一種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創(chuàng)新的心理基礎。創(chuàng)新更有賴于發(fā)散性思維,也就是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向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盡可能多地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理念,養(yǎng)成針對一個問題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思考的習慣,從而開拓思路、開闊眼界、突破定勢,提高創(chuàng)新的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求同,更主要的是為了求異,讓每個學生在討論中了解別人的觀點,學習別人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樂于合作的習慣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變師生單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形式。其最大的優(yōu)點是通過營造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fā)揮,個性得到張揚。課堂討論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幾位同學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發(fā)表各自的見解或看法,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進發(fā),這就必定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協(xié)作。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要注意協(xié)調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教育尖子學生不要恃才傲物、自以為是,鼓勵后進生不要自慚形穢、畏首畏尾,提醒他們要在尊重學習伙伴的前提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五、勤于記錄的習慣在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醒學生不僅要善于傾聽,還要勤于記錄,要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別人獨到的觀點和精彩的語句。這樣,學生在討論結束后才會真正有所收獲,使討論不至于變成走過場、搞形式,而是讓它真正成為一種快捷高效的學習方式。
總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好的習慣勝過一位好的老師,只要我們一開始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討論習慣,待習慣成了自然,討論的效果就會明顯增強。學生會學得輕松愉快,教師也會教得得心應手。那時,課堂討論就會成為一種既受學生歡迎,又卓有成效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改一個熠熠生輝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