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喜歡進行體育活動或者觀看各種運動比賽,但在進行運動時是否想過體育運動與物理學(xué)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呢?當我們觀看亞洲飛人劉翔令人激動不已的比賽時,許多人都陶醉在領(lǐng)略運動之美中,其實,在奔跑中也蘊含著物理的力學(xué)知識。
跑是不斷重復(fù)的周期性運動。波動的速率與頻率及波長的關(guān)系如下式:
速率=頻率×波長
同理,跑的速率與步頻(每秒鐘所跑的步數(shù))和步長(每跑一步的距離)的關(guān)系如下式:
速率=步頻×步長
要增大跑的速率,就要設(shè)法增大步頻和步長。例如一短跑者平均步頻為每秒4.6步,平均步長為1.8米,則其平均速率為8.28米/秒。如果以此速率跑100米,就要12.0秒。
設(shè)有體力相同的A、B兩人,分別采用圖(a)和(b)兩種跑步方式:(a)的起步角較(b)為大,則(a)每跑一步由于把身體升得較高,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著地跑完一步。這樣,步幅自然較小。另一方面,由于(a)的起步角較大,升高身體的分速度較大而水平向前的分速度較小,故前進速度較小。故(a)跑得比(b)為慢。
每跑一步的速度,是由前一步保留下的的速度(慣性)以及下一步發(fā)力后所補充的速度的向量和。每跑一步所補充的速度,同由腳向蹬地面而獲得,如圖(c)所示。腳后蹬的力為F,則地面也給人體一個大小等于F的反作用力,人體由于這個力在后蹬時間內(nèi)獲得補充的速度。F與地面的夾角α叫做后蹬角。
F可分解為F1和F2兩分力。F1使人獲得水平前進的加速度,而F2則獲得垂直上升的加速度。后蹬角α決定F1和F2的分配。后蹬角不應(yīng)過大,否則力量F用在升高身體太大而用在前進太小,這就減小了步頻和步長。短跑的后蹬角應(yīng)在52°~60°之間,視體力與技巧而定。
完成后蹬動作之后,人體就向前拋騰一步。接著,另一腿由擺動腿轉(zhuǎn)為支撐腿而著地,如圖(d)所示,這動作叫做前蹬。前蹬地面的力R和地面的夾角β叫做前蹬角。人腳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和R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前蹬時,應(yīng)腳掌著地,以減小作用力R。
由圖可知,R是斜向后的,會減小前進速度。因此,前蹬角β宜大,也就是腳掌不要太早著地,要擺至接近身體下方才著地,這就要以減小R向后的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