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臺和望遠鏡的功勞
16世紀,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挑戰(zhàn)托勒密的地心說,正當他們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創(chuàng)立一個滿意的星體運行理論,精確掌握星體的運行位置。第谷在哥本哈根海峽的一個荒島上建立了一座完善的天文臺——烏倫堡天文臺,并著手改進了儀器設備。他增大了觀測儀器的尺寸并將其安裝在堅固的基礎(chǔ)上,對儀器進行了精密的刻度,從而提高了儀器的精密度、穩(wěn)定性和長期反復觀測讀數(shù)的可靠性。
德國科學家開普勒仔細整理了第谷留下的觀測資料,并進行了仔細的分析,通過多次的探索計算,歸納出了開普勒三定律,很快得到了天文學家們的公認。而開普勒也得到了“天空的立法者”的光榮稱號。1608年荷蘭的眼鏡匠利佩希在制造眼睛鏡片時,把一塊凸透鏡和凹透鏡合在一起往外看,遠處的物體變近了,他偶然地造出了第一架望遠鏡,它的目鏡為凹透鏡。發(fā)明望遠鏡的消息迅速在歐洲傳開。伽利略在1609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遠鏡。牛頓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于1668年完成了自己的設計,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全長只有15厘米,口徑為2.5厘米,而放大倍數(shù)和當時的2米長的折射望遠鏡相同。1672年,牛頓又制造了第一架更大的反射望遠鏡,全長為1.2米,口徑為2米。
望遠鏡的誕生,標志著現(xiàn)代天文學的誕生。它拓展了人類的視野。
1924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威爾遜天文臺,將一架口徑254厘米的望遠鏡指向仙女座星云。這片云狀物立即在望遠鏡里分解成許多的恒星,使人類認識到,不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銀河系的中心,銀河系是直徑達10萬光年,內(nèi)有1000多億顆恒星的大圓盤,這樣的巨大星系在浩瀚的宇宙中也只是滄海一粟。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越來越低,而人類的視線和理性不斷地突破新的疆域,投向更高更遠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講,望遠鏡的發(fā)展也就是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
近期,我國將建造LAMOST光學望遠鏡,建成后的望遠鏡,兩塊大鏡面的子鏡數(shù)達到24塊和37塊,光纖數(shù)達到4000根,光譜儀數(shù)量達到16臺,它的建成打破了大視場望遠鏡不能兼有大口徑的瓶頸,被國際上譽為“建造地面高效率的大口徑望遠鏡最好的方案”,將使人類觀測天體光譜的數(shù)目提高一個數(shù)量級(至千萬量級)。
太空天文臺
地球被一層大氣包圍著,來自于遙遠星系的光要通過厚厚的大氣層才能到達天文望遠鏡,這就好比潛水員在水下看岸上的物體模糊不清,加之大氣中的煙霧、塵埃以及水蒸氣的波動、地面的振動和超大鏡片受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形變等,對天文觀測都有影響,為了排除以上的干擾,人類試圖將天文臺建在大氣層外的太空中。
1990年4月25日,美國航天飛機將“哈勃”空間望遠鏡送到離地面575千米的環(huán)地軌道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性能卓越的太空天文臺?!肮笨臻g望遠鏡總長12.8米,鏡筒直徑4.27米,主鏡直徑2.4米,全重11.5噸。
“哈勃”空間望遠鏡包括全部自動化儀器設備,所攜帶的最先進設備有6種:
寬視場行星照相機。它靈敏度高,觀測波段極寬,從紫外一直到紅外,不僅可觀測到太陽系行星,還可對銀河系和河外星系進行觀測,且照片清晰度非常高。
暗弱天體照相機。它是兩個既獨立又相似的完整天體和探測系統(tǒng),可探測到很暗的星體。
暗弱天體攝譜儀。可對從紫外到近紅外波段的輻射進行光譜分析,又可測算它們的偏振。
高分辨率攝譜儀,能對紫外波段進行分光觀測,能觀察更暗弱、更遙遠的天體。
高速光度計,可在可見光波段和紫外波段范圍內(nèi)對天體作精確測量,可確定恒星目標的光度標準,又進一步識別過去人們觀測到的天體情況。
精密制導遙感器,共有3臺,分別用于望遠鏡定向系統(tǒng)和天體位置精密測量定位。
“哈勃”空間望遠鏡是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天文望遠鏡,它上面的廣角行星相機可拍攝幾十到上百個恒星照片,其清晰度是地面上天文望遠鏡的10倍以上,其觀測能力等于從華盛頓看到1.6×107m外悉尼的一只螢火蟲?!肮笨臻g望遠鏡所收集的圖像和信息,經(jīng)人造衛(wèi)星和地面數(shù)據(jù)傳輸網(wǎng)絡,最后到達美國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中心,這些極其珍貴的太空圖像和宇宙資料,展露了宇宙中許多不為人知的物體與事件,使天文學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證實了一些理論,也推翻了另一些理論,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人們對之毫無準備卻需要創(chuàng)立新的物理理論來解釋的現(xiàn)象。
“哈勃”空間望遠鏡預計 2010年“退休”,21世紀的太空望遠鏡研制計劃正緊鑼密鼓地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展開,21世紀初葉,將有數(shù)臺大型天文觀測設備被送入外層空間,它將是繼“哈勃”空間望遠鏡取得的輝煌成就之后,人類探測太空的又一次大手筆。
美國正在積極籌劃研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預計在2013年升空,旨在接替目前在空間運行的“哈勃”望遠鏡。
“韋伯”空間望遠鏡六邊形主鏡直徑達6.5米,它的視力為“哈勃”的6倍,清晰度卻不亞于“哈勃”。
“韋伯”望遠鏡將被發(fā)射到地球公轉(zhuǎn)軌道的外側(cè)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太空中繞太陽轉(zhuǎn)動,它將背對地球,同時還保持與地球相同的角速度,永遠藏在地球的背面,成為與地球同步繞太陽運行的一顆人造小行星。這就能躲避太空中其他星體的碰撞。
“韋伯”空間望遠鏡進入預期軌道后將打開它那網(wǎng)球場般大小的“眼罩”,這樣可以保證自己不被太陽光灼傷,同時將折疊的巨大鏡片逐漸展開。
“韋伯”望遠鏡帶有高精密紅外探測裝置,專門用來觀測那些宇宙深處冰冷黯淡的行星,它肩負著地球人的使命,去探尋“大爆炸”后宇宙誕生早期的第一批星系,去努力尋找宇宙深處的文明。
地下,海底天文臺
地下、海底天文臺是人類觀測宇宙的另一個窗口。
地下天文臺沒有光學望遠鏡,也不用射電望遠鏡,它探測的是一種宇宙中不帶電的基本粒子——中微子。中微子質(zhì)量小,速度快,一般不會和電子及原子核發(fā)生相互作用,所以它貫穿能力特別強,幾乎能毫無阻礙地穿越宇宙中的任何天體和星際物質(zhì),而到達地球;科學家們把天文臺搬到地下,目的是利用地表巖石或海水來阻斷來自宇宙深處的其他粒子,專門捕獲中微子,進行更深層次的天體觀察。
地下天文臺的主體是一個巨型水糟。中微子穿過水槽時,與水中帶電的氫、氧原子碰撞的可能性很小,但如果它與某帶電粒子發(fā)生了碰撞,帶電粒子會從中微子那里得到能量,加快運動速度,并向外輻射被稱作杰連科夫光的藍綠光。當超高靈敏度的光檢測儀捕捉到這種極微弱的光后,就能根據(jù)其強度、飛行距離,換算出中微子能量的大小,再根據(jù)運動方向判斷出中微子的來源方向,推斷出天體的位置。
由加拿大、美國和英國聯(lián)合投資建造的位于地下2000米的加拿大薩特伯里中微子觀測中心,其中央是一個球形水槽,能裝1000噸重水。重水具有捕捉中微子的最理想的特性。這個球體四周有1萬部光探測儀,用來記錄中微子與重水碰撞時釋放的微光。這個地下天文臺將于2007年正式運行,有望揭開太陽內(nèi)部和超新星爆炸等宇宙之謎。
目前全世界已建成或正在建造的地下、海底天文臺還有日本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它建在岐阜縣神風礦山離地面約1000米的地下;美國“阿瑪姆達”天文臺建在南極冰層下2000米深處;美國的“特瑪姆特”天文臺建在夏威夷海面下4800米深處。它們接受天體信息的本領(lǐng),是地面天文臺所望塵莫及的,將為人類探測宇宙打開新的眼界。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類的視野會不斷向宇宙深處拓展、延伸。
責任編輯 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