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鱸魚又叫四鰓鱸魚、花鼓魚、媳婦魚、新娘魚、老虎魚、松江魚、松父魚、船叮魚、伏念魚等,體長5~17厘米。身體為長紡錘形,前方平扁,后部近圓筒形,向后漸細小而尖。頭大,寬而扁平,頭面全蒙皮膚。吻部較鈍,有鈍而尖的鼻棘。眼睛稍小,位于頭的側(cè)上方,中央凹平,兩緣高凸,形成眼上棱,兩眼之間的距離寬于或等于眼睛的直徑。
松江鱸魚的體表沒有鱗,皮膚面上有許多粒狀和細刺狀的皮質(zhì)小突起。側(cè)線完全、平直,前端稍高,呈黏液管狀,約有37個小孔。兩個背鰭略微相連,呈圓形,鰭棘細弱。胸鰭寬大,呈長圓形。腹鰭位于胸鰭前基緣的下方。尾鰭為圓截形,后緣圓凸。體表為黃褐色,體側(cè)具5~6條暗色橫紋。吻側(cè)、眼下、眼間隔和頭側(cè)具暗色條紋。背鰭淡黃色,第一背鰭上有一個大塊的黑斑,其他鰭上有小的黑點。鰓孔大,位于體側(cè),鰓蓋膜互相連接。由于鰓里可以貯水,所以鱸魚離水后也能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它的鰓孔前面,每邊還各生有一個凹陷,與鰓孔形狀相似,稱為“假鰓”。它與真正的鰓孔顏色一樣,都是橙紅色,所以看上去如同每邊各有兩個鰓孔,因此有“四鰓鱸魚”的俗稱。
松江鱸魚在我國的淡水和淺海中分布很廣,渤海、東海、黃海沿岸及通海河川江湖中均有分布,但以長江三角洲為主要分布區(qū),特別以上海松江縣所產(chǎn)的最為有名,所以稱為松江鱸魚。在國外,它還見于朝鮮、日本和菲律賓等國海域。
松江鱸魚具有生殖回游的習(xí)性,每年秋冬季節(jié)懷卵,從11月底開始自淡水水域入海,到翌年2月上旬結(jié)束,歷時2個多月。然后于3月在淺海區(qū)域產(chǎn)卵,卵具黏性,可以成塊附著在蚌類空殼或石礫上。產(chǎn)卵后雌性即離去,由雄性護卵。5~6月幼魚由近海溯河進入淡水水域活動,進行生長、發(fā)育,秋冬時再從淡水河流重新返回大海。它白天大多潛伏在水底休息,夜晚才出來活動、覓食。捕食的時候性情較為兇猛,以小魚、蝦類等為食。
松江鱸魚與黃河鯉魚、松花江鱖魚、興凱湖白魚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名魚,肉質(zhì)細白肥嫩,久煮不老,肉中無刺,味道極其鮮美,自古被譽為魚中的珍品佳肴,受到人們的歡迎。它作為滬杭一帶的名菜,早在魏晉時就很有名,隋朝時,已經(jīng)成為東吳一帶的貢品。在我國的歷史上贊譽松江鱸魚的史籍、詩文和詞賦等甚多,流傳深遠。例如宋朝范仲淹有詩詠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泵穲虺家灿性姼柙佒骸爸表毘么私盍?,飲粳烹鱸加桂姜?!标懹我髟侘|魚的詩句更多:“空悵望,鱸美菰香,秋風又起?!碑斔掠问裰袝r,又寫道:“十年流浪憶南烹,初見鱸魚眼自明?!鼻宄滴?、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松江時吃了鱸魚羹,贊不絕口,將其譽為“江南第一名魚”,令知府年年進貢。從此,松江鱸魚更是名揚中外,每有貴賓,如1972年的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和1986年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訪問上海和江、浙一帶時,都點名提出要品嘗“鱸魚羹”。
近年來,由于水利建設(shè)的發(fā)展,造成江湖隔絕,使松江鱸魚失去了生長、發(fā)育的場所,致使補充群體的幼魚資源不斷減少。而農(nóng)藥、化肥的廣泛使用等原因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的影響,已使松江鱸魚的自然資源出現(xiàn)嚴重的枯竭,因此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進行了人工飼養(yǎng)繁殖松江鱸魚的實驗和研究,已經(jīng)獲得成功,為搶救這一珍貴物種奠定了基礎(chǔ)。
責任編輯 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