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植物王國”之稱的云南省,生長著一種大約出現于2億年前的植物——紅豆杉。
紅豆杉,也稱赤柏松、紫杉,系紅豆杉科屬淺根植物,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天然珍稀植物。該屬樹種因其葉形似杉樹,果實圓豆形且假種皮是紅色,宛如南國的“相思豆”,故而得名紅豆杉。
紅豆杉屬植物全世界有11種(變種),分散于北半球各大洲,我國有4種1變種。本屬植物在侏羅紀、白堊紀和早第三紀(距今1.9億~0.65億年)時,曾廣布于歐亞和北美地區(qū),到第四紀冰期時,不同種群收縮至現今的分布區(qū),是起源古老的第三紀孑遺植物,植物界的“活化石”。它在研究物種起源、進化,森林演替,森林地理等方面有重大科研價值。
20世紀70年代,研究者發(fā)現從紅豆杉樹皮、樹葉中所提取的紫杉醇對腫瘤細胞有獨特的抑制功能,能阻止癌細胞的增殖,紫杉醇因此成為新一代抗癌藥物的代表,被譽為“植物黃金”,紅豆杉也變成“轟動世界的藥用植物”,成為當今世界最熱門的藥用植物研究對象之一。
中國的5種紅豆杉都能提取紫杉醇。其中,云南紅豆杉的紫杉醇含量最高,是治癌植物資源中的佼佼者。
云南紅豆杉
云南紅豆杉為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胸徑達2米;樹皮帶狀脫落或龜裂并以鱗狀片脫落;葉質地薄而柔軟,螺旋狀排成兩列,披針狀條形至披針狀線形,常呈彎鐮狀,邊緣向下卷曲或微卷曲,中脈帶與氣孔帶上均密生均勻微小的角質乳頭狀突起點,常與氣孔帶同色。雌雄異株。雄球花淡黃色:種子卵圓形,頂端有小尖頭,種臍橢圓形,生于肉質杯狀的假種皮中,成熟時假種皮紅色或橘黃色,球花3~4月開放,果實翌年8~10月成熟。
云南紅豆杉足以云南和西藏為分布中心的殘遺種,四川也有,主要散生或塊狀生長在云南西部余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650~3300米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的陰坡、半陰坡中,常成為下層喬木。它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嚴格,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較大的局限,陸,云南的天然資源面積約20萬公頃,但蓄積量僅70萬立方米,株數約350萬株,以近熟、成熟和過熟林占優(yōu)勢。
紅豆杉的用途
紅豆杉具有較高的園藝觀賞價值,樹形優(yōu)美,枝葉繁茂,萌發(fā)能力較強,抗病性強,常被培植成傘形、圓形等多種造型,因其生長慢,修剪后可長期保持一定形狀,尤其是在秋冬季節(jié),鮮艷奪目的紅豆與翠綠的枝葉交相輝映更為引人注目。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美國白宮廣場以及英國白金漢宮,紅豆杉均被用作綠籬或景觀配置樹種。
紅豆杉還是珍貴用材,木材紅褐色至紫紅色,有強烈光澤,有香氣,紋理直,結構細致,耐腐性強,干燥快,少翹裂。最適宜制作裝飾、雕刻、美術工藝品等。紅豆杉的種子含油率為29.9%,可煉制潤滑油。
紫杉醇與紅豆杉
紅豆杉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用于驅蟲、消積、利尿、通經、消炎、排毒以及治療多種腸道寄生蟲病。醫(yī)學名著《本草綱目》中最早記載:紅豆杉可以治療霍亂、傷寒、排毒。紅豆杉中含有入量的鞣質,具有抑菌斂毒、消炎排毒作用,不但對上呼吸道炎癥具有治療作用,并且對胃炎、腸炎、口腔潰瘍、糖尿病、淋病、類風濕等都有顯著療效,外用可治療痔瘡、皮炎、腳氣等。
不過,紅豆杉毒性極大,長期大量食用會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導致白細胞下降,嚴重者會發(fā)生心動徐緩、心臟驟停甚至死亡。因此,我國衛(wèi)生部于2006年發(fā)布公告,嚴禁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和經營含紅豆杉的食品,同時,將纖豆杉列入《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
現代紅豆杉屬植物薊用價值的研究與開發(fā)始于1856年,德國科學家從歐洲紅豆杉的葉中提取到了紫杉堿。1958年起,以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為代表的研發(fā)機構,率先開展了從植物中篩選抗癌活性物質的試驗研究工作。作為35000種篩選物之一的太平洋紫杉樹皮也被送到了NCI??茖W家們從太平洋紫杉樹皮的提取物中發(fā)現了紫杉醇,并揭示了紫杉醇獨特的抗癌機理。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于1992年正式批準將紫杉醇制劑“泰素”作為多種惡性腫瘤等的治療藥物在美國上市,由于治愈率很高而引起轟動,是至今唯一能控制癌細胞生長的植物藥。
自此,紫杉醇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全球紫杉醇銷售量每年均以20%~30%的速率增長,治療癌癥病人每年大約需消耗紫杉醇1500~2500千克,而目前的產量僅為500~700千克,供需差距不斷增大,紫杉醇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國際上1克紫杉醇售價高達5000美元,比黃金還貴數百倍。
有用無罪
紅豆杉屬植物生長緩慢,目前銷售的紫杉醇主要還是從天然的紅且杉枝、葉、樹皮、樹根中直接提取。而紫杉醇在紅豆杉屈植物中含量非常低,每提取1千克紫杉醇就要砍伐1000~3000棵樹。若只依靠天然資源來獲取原料,即使是將全部天然資源采伐殆盡,也只能滿足短期需要。
加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對紅豆杉植物實施立法保護,紫杉醇的藥源地轉向了中國等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受經濟利益的驅使,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外的許多商家爭相到云南等地開發(fā)和收購紅豆杉,紅豆杉資源在局部地區(qū)遭受了嚴重破壞。由于纖豆杉的樹皮中紫杉醇含量最高,不少紅豆杉慘被剝皮,而樹皮被剝掉的紅豆杉最后的結局就是死亡。這使得自身受遺傳基因影響(雌雄異株,結實少),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嚴格等造成的天然更新普遍很差的資源更加稀少,物種的保存受到了極大威脅。
為改變這一現狀,自1992年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將紅豆杉資源產地劃為自然保護區(qū)或天然林保護工程,嚴禁砍伐。同時進行規(guī)?;⒓s化造林工程??蒲腥藛T還重點圍繞紅豆杉屬植物生態(tài)學、生物學特性、紫杉醇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不同部位提取技術等開展了試驗研究,嘗試將該屬植物中含的紫杉醇類似物經過某些化學反應轉化成紫杉醇。
其實,早在1984年,紅豆杉屬的一些種就在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珍稀瀕危植物。1996年,該屬5種紅豆杉均被國務院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并且由聯合國提議,包括我國在內的152個主權國家共同簽署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公約附錄中列舉的全球禁止商業(yè)貿易的保護植物中就包括紅豆杉。
[責任編輯] 趙 菲
相關鏈接
云南紅豆杉的中國近親
南方紅豆杉:葉較寬長,披針狀條形,常呈鐮刀狀,長2~45厘米,寬3~5毫米,質厚,下面中脈帶與氣孔帶不同色,無角質乳突,或在氣孔帶附近有一至幾行角質乳突,邊緣外卷。種子微扁,呈倒卵圓形。
南方紅豆杉是紅豆杉屬植物在中國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河南、陜西、甘肅、山西以南的十幾個省區(qū)均有分布,星散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其中許多南方紅豆杉古樹仍枝葉繁茂,有的(雌株)結實累累。浙江省松陽縣玉巖鎮(zhèn)的一株南方紅豆杉,樹高30米,胸徑278厘米,樹干基部空洞直徑2米有余,能放八仙桌一張,供8人圍坐娛樂,樹齡千年以上,是我國紅豆杉屬植物中最大的一株。
中國紅豆杉:葉質地稍厚,邊緣不卷曲或微卷曲,葉較短,條形,微呈鐮狀或較直,通常長1.5~2.2厘米,寬2~3毫米,下面中脈帶上密生均勻而微小圓形角質孔頭狀突起點,其色澤常與氣孔帶相同,種子多呈卵圓形或倒卵圓形。產于甘肅、陜西、四川、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安徽等省(區(qū)),海拔1000~1200米的山上。
東北紅豆杉:葉排成不規(guī)則兩列,較密,常呈“V”形開展,條形,下面中脈帶上無角質的乳頭狀突起點,種子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通常上部具3~4條鈍脊,種臍三角狀或四方形。產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南老爺嶺、張廣才嶺及長白山區(qū)海拔500~1000米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