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指的是秦始皇在李斯的進言下,詔令民間禁止收藏諸子書籍,并對是古非今的儒生采取堅決打擊的政策。秦始皇專門頒布了《焚書令》,規(guī)定詔令所到30日內(nèi),民間所藏的《詩》、《書》、《百家語》等書籍盡行焚毀,不得收藏,違者“黥為城旦”,并發(fā)配邊塞去修筑長城。此后,秦始皇為了消弭“禍言”、“僭論”,在咸陽一次就活埋了460余人。這便是日后人們所熟知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由來
在今人看來如此血腥無道的戕殺政策,竟只源于灑宴上的一次爭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盛大的酒會,許多達官顯貴被邀列席。當時有個叫周青臣的官員在宴席上大拍皇帝的馬屁,面諛他是自三皇五帝以來,最有威德的君王。本來君王設(shè)宴,臣下稱頌,相互吹捧,也是情理之事。可是,就有這么個書癡博士叫淳于越,自譽為清流,不諳官場之道,當面斥責周青臣的奴才嘴臉,在皇帝和眾大臣的面前大放厥詞,稱古今天下惟有“師古”才能長久。這時身為丞相的李斯對此大為小滿,為了搏回皇帝的臉面,大加呵斥,認為像淳于越這樣的文臣“不師今而學(xué)古,以非當世”的謬論純粹是蠱惑百姓,危害社稷。李斯轉(zhuǎn)而諫言要始皇對這些人嚴加懲處,并提議把除《秦記》、占卜等以外的書籍全部焚毀:除宮廷所藏圖書外,天下百姓私藏的《詩》、《書》等諸子典籍全部由當?shù)毓賳T負責燒毀,膽敢有談?wù)摗对姟?、《書》者。以妄議古今之罪殺而棄市。至此,一場血雨腥風(fēng)的運動拉開序幕。
也許有人驚嘆,僅因臣下的一番言論,有必要如此大動干戈嗎?這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皇帝顏面這么簡單的事,還有更深層的緣由,其因有三:一則,李斯本崇信法家,對儒家的那套仁政德治并不認同,在意識形態(tài)上加以歧視。二米,李斯高居相位,需要依靠強權(quán)來排除異己,樹立威望。再則,秦始皇剛剛鼎定天下,費了好人的勁才消滅六國,而這些文臣竟又提出“分封天下”的舛論,并對始皇的功績不以為然。這些都促使始皇深感社稷小固,需要來一次思想上的大清洗。故而,在種種因由的交織下,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焚書坑儒”運動。
坑殺的都是儒生嗎?
這場由“古今”之辯而引發(fā)的論戰(zhàn),實質(zhì)上已演繹成了法家與儒家的對弈。那么,是否焚燒的就只是儒家之書?而坑殺的只是儒家之士呢?其實不然。有學(xué)者提出秦始皇焚的只不過是當時的一些無用之書,坑的也并不是儒生,只是一群方術(shù)之士,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江湖騙子。
秦始皇是十分崇信方術(shù)的,他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續(xù)帝業(yè)。民間如今還流傳著徐福爾渡、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故事。據(jù)《史記》所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羨慕傳說中長生不老的“真人”,曾命侯生、產(chǎn)生等方士去求神問藥。這世上本沒有長生不老藥,更無“真人”、“仙人”,方士們自知無法交差,就紛紛出逃,秦始皇聞訊后大怒:“方士本來是求神煉丹的,現(xiàn)今侯生等人逃離宮中卻不稟報。而且徐福等人耗費我巨額財貲,終不見歸。況且盧生等人受我加官進爵,今天也來毀謗我,我以恩德來對待他們,他們卻不回報,”于是下令對所有在咸陽的諸生文生,細加拷問,有妖言惑眾的,以謀亂社稷、蠱惑百姓的罪名進行懲處。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御史開始悉案問諸生。諸生們深感不妙,紛紛避禍。其中有460余人,因被供犯禁而被秦始皇活埋于咸陽。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從《史記》和后世的文獻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令秦始皇憤慨的是侯、產(chǎn)、徐福等煉丹的方士,并非儒生,而且坑埋的人中,并無確切記載都是儒生。何況《史記》記載此事并無“坑儒”一詞,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說:“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shù)士,六藝從此缺焉?!笨梢?,按司馬遷的說法坑的只是術(shù)上,并非儒生。那么是誰提出“坑儒”一說的呢?我們追本溯源,發(fā)現(xiàn)最早見諸筆端將“術(shù)上”改為“儒生”的是《古文尚書》的前序。《古文尚書》早在清代就被學(xué)者定為偽書,乃是后人訛作,故而不足為憑。
那么,為什么《尚書》要作“偽證”,嫁禍“始皇”呢?其實,這與《尚書》本身的周遭有關(guān)。當時,秦始阜確有“焚書令”,時任博士官的伏生,懼怕典籍遭焚,攜簡冊隱遁,藏十自家壁中以避禍。漢代以降,皆儒學(xué)當?shù)?,不免有人深感切齒之痛,遂生誣蔑之辭也就不足為奇。
那么,秦始皇為什么要坑術(shù)士呢?其原因有二;一因那些方士沒能按照秦始皇的意愿,尋找到“長生不老”藥;二則在于那些方士妄議朝政、造謠滋事,所以秦始皇得以除之。由此看來,“坑儒”并非始皇本意,即便坑埋中雜有儒生,也可能是因亂席卷的。因此,“坑儒”一說是站不住腳的。
“焚書”后果真書文絕跡?
“焚書”的政策的確對中國先秦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致命的打擊,以至于司馬遷也感嘆“六藝從此缺焉”。那么,秦代果真“書文絕跡”?
其實不然。單單從李斯的《焚書議》中,我們就可以窺見一斑。第一,焚毀的書只是涌蓋了儒家在內(nèi)的諸子苫述,《秦記》等史書尚存。第二,只焚民間所藏圖書,而國家所藏圖書尚存。第三,并非意指今后就不讀節(jié),而是要百姓以吏為師,勤學(xué)法令。第四,特別注明醫(yī)藥、占卜、農(nóng)藝等書籍不在焚毀之列??梢姡胺贂敝荚谙舴鞘苛魉枷?,或者說是非法家的思想,并非是棄書不習(xí),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何況,只允許宮廷貴族藏有圖書,而不許百姓私藏,這分明是一種愚民的政策。相比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董卓“焚書”、明朝的“八股文”、清代的“文寧獄”都有異曲同工之效,只不過是愚弄百姓,穩(wěn)固根基,樹立統(tǒng)治階級的奴化思想而已。故而,“焚書”不會招致書文絕跡。而后世文人愈加誣辭,白般貶低,出只不過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進行辯駁而已,與李斯的借刀殺人無異。
姑且,我們承隊“焚書”遺禍甚遠,那么在當時產(chǎn)生的影響如何?是不是秦朝上下都認真執(zhí)行了呢?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這一觀點還是值得商榷的。如湖北秦墓中出土的簡帛,涉及天象、式法之類的方術(shù)書特別多,故此坑術(shù)士和焚書的政策對楚地影響不大。而且簡帛中殘存了戰(zhàn)國時的楚字,可見秦滅六國并沒有完全消弭本地文化,僅憑一場“焚書”運動就使書文絕跡,不免笑談,
秦始皇的愚民政策,非但沒能使秦朝千秋萬代,反而國家迅速滅亡。掀開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陳勝、吳廣都只是些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起兵于江東的項羽、劉邦也都只不過是寡民小吏,亦絕非鴻儒文士??梢?,秦始皇將矛頭直指儒生不免冤枉。項羽得勝咸陽后,開始火燒阿房宮,宮廷內(nèi)所藏圖書都被付之一炬。反倒是民間藏書,在漢代后人暈涌現(xiàn),如魯工毀孔于宅所得孔壁書,河間獻王廣羅天下的古書等等。正是這些民間藏書的幸運保存,使得漢以后的《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愈加流傳。
而當初秦朝特準保護的醫(yī)藥、卜筮、農(nóng)藝等書籍卻在戰(zhàn)亂之中遭致隕滅的境地。要不是得益于后世考古工作者的挖掘,不少星象、占卜、養(yǎng)生、病方、脈經(jīng)等書籍可能就此埋沒。如果沒有后世考古上作者的挖掘,今天我們對先秦的科技著作的認識和了解也就只能永遠停留在《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那張書單上了。
[責任編輯] 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