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但目的都離不開幾種基本指向,一是強體健身,有益身心健康;二是審美和追逐時尚;三是娛樂和陶冶性情。為了這幾種目標,人們會采用各種手段,其中就有裝飾身體(包括服飾)和對身體的某種塑型。但是,如果方式不當,就可能與止面的目標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
從長頸人談起
由于種種原因,東南亞地區(qū)的緬甸有一些難民逃亡到泰國,泰國政府就在其北部邊境面臨緬甸的小城湄洪順(MaeHongSon)城外的原始叢林里設置了一個難民所,收留緬甸難民。他們被允許長期居住在這里,但永遠都不能離開。而這個難民營卻只有不到兩個足球場大的地盤,自成一個寨子,他們只能在里面生活。
這群特殊的難民叫卡人(Karen),是山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人們也叫他們長頸人。因為這個民族的女孩子一生下來,脖子上就要被套上項圈。隨著年齡的增長,項圈的長度和重量也在增加,她們要把這條最終長達32厘米,重22千克的項圈一直帶進墳墓。當初,卡人這樣裝扮他們的女人,是為了和其他部落的女子相區(qū)別,同時顯示其女人的美麗。
但是,自從他們逃離緬甸在泰國成為難民后,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因為他們沒有田地,沒有技能,也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于是長頸就成為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向游客展示其女人們的長頸,收取門票和賣一些旅游品賺錢度日。游客進入寨子之前,要先買門票。而卡人的女子除了以長頸出眾外,還以善良勤勞著稱。她們在自己的窩棚前擺一個竹架搭的小桌,一邊讓游客觀看自己的長脖子,一邊兜售手織的圍巾和自己制作的小工藝品。
如此看來,長頸人把自己的脖子塑成長脖子的起源呂先是審美,后來生計發(fā)生困難后,才成為生存的工具或技能??ㄈ说呐奈辶鶜q就帶銅項圈,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老死。銅圈帶上后不能取下,不管是吃飯、睡覺還是洗澡、干活。慢慢地,她們的脖子就越長越長,成為畸形,但在該族人的眼中,這反而是一種美。
但是,無論是以審美為目的,還是為生存所迫,這種拉長的脖子由于違背了人的正常的生理和自然功能,便會對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由于脖子畸形,卡人的女性壽命很難超過60歲。長此以往,女人也離不開項圈。到了一定年紀,如果把項圈取上,她們反而活不了。因為脖子拉長后脆弱不堪,全憑項圈支撐,一旦取下,脖子也就會折斷。當然,長期處于項圈的壓擠之下,卡人的女性也會非常不舒服。因為,頸部被擠壓會壓迫兩側的頸總動脈,造成頭部供血不足,所以長頸人總有眩暈感,更由于腦部供血不足而造成智力退化。
如今在卡人的原居住地,政府開始禁止這種對身體的受虐式塑型,戴項圈的族人已不足100人,但是泰國的難民營中,卡人女性的災難可能還難以避免。
文身和塑身求美
與身體塑型相似,文身也是人們從古至今的一種生活方式,主要是為了審美。直到今天,這種裝飾自身的行為并沒有絕跡,而且在全球各地傳承發(fā)展,當然也有的演變?yōu)橐环N藝術方式,即在人體上創(chuàng)作藝術品,如人體繪畫。實際上,今天的一些美容整容就是來源于古代的文身,如隆唇、隆鼻。
文身在現(xiàn)代也是一種表現(xiàn)美和審美的工具,也同樣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今天,男性的健美可以通過顯示其勇敢和威猛來表示,而體現(xiàn)這種勇敢的美就可以用紋身來體現(xiàn)。埃塞俄比亞的成年男子在捕獲兇猛的動物或與敵人作戰(zhàn)中英勇而戰(zhàn)功卓著,就可以在胸前燙出一道道橫紋。方法是先用刀片在胸部刻出血印,再用灰燼抹在傷口上,待傷口結痂后就成為了一道道疤痕。燙紋越多,表明他越勇敢,越有功績,也是一位值得愛戴的美男子,自然能贏得許多姑娘和美女的青睞。
埃塞俄比亞的女性也用裝飾來表現(xiàn)自己的美。例如色瑪族的姑娘先用卷起來的樹葉夾子把耳垂拉長,再用泥陶盤子拉耳垂,直到耳垂又大義圓,并以此為美,而且在頭上還用刀片刻下圖紋,以表現(xiàn)自己的美。此外色瑪族的青年男女談戀愛時還要在臉上畫上各種圖案,有些圖案的顏色和造形就來源于動物如虎豹、鳥的羽毛等。
肯尼亞的男子在成年叫母親要在他們的臉上刻上或掛上一種圓形的符號,類似女性的耳環(huán),目的是護身。在美國和歐洲,人們在手、腳和身上紋身,刻上各種圖案因經(jīng)是一種時尚,當然更流行的則是人體繪畫(在裸體模特身上畫各種彩畫)。這說明紋身和范圍更寬廣的人體裝飾藝術、人體美術在今天足人們扮靚扮美的重要手段,與過去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異。
然而,從文身的方法可以看出文身是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并危及健康的。文身大致分兩種,一種是黥刺,另一種是嫠割。黥刺是在臉上或身體其他部位先用針刺上各式紋樣、字符、圖案,再染上不同的顏色,滲透到皮膚甚至皮下,便留下各種設計的符號和圖案,與澆鑄模型原理相似。這種方法適合于皮膚顏色較淺的人種,如白人、黃種人。
而嫠割則是用針或尖刺物刺傷面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然后抹上泥土等物,待傷口愈合后形成凸凹不平的瘢痕。這種方法適宜于膚色較深的人種,如黑人。但實際上,文身主要是利用黥剌的方法。
文身對身體最大的傷害就是結痂和產生疤痕,反而影響身體和面部的美感。另一方面,如果黥刺和嫠割造成感染,也會產生嚴重后果,如傷口化膿、全身感染和敗血癥等。
文身的現(xiàn)代形式
從文化和習俗可以了解到為什么要文身。最早的文身當然是與美的表現(xiàn)利審美分不開的,但也還有多種動機和目的,如宗教活動、成年的禮俗、圖騰崇拜和氏族標記、保護自身(護符避邪)、吸引異性和求美裝飾等。
最早的文身可能著重于面部的文繡,即文面。早在新石器時代,云南元謀盆地就有了紋面的雕刻器。而在甘肅、青海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上,人的面部明顯地刻上了各種花紋和圖案,如類似山貓、老虎、豹子等身上的花紋,人頭彩陶瓶的瓶身上也刻有鳥的圖案。
古籍的記載業(yè)為詳盡。《禮記·王制篇》說,“爾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欠。”《左傳·哀公七年》也說,“太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發(fā)文身,贏以為飾,豈禮也哉,有由然也。”《淮南子·齊俗川》也記載了“越王勾踐,剪發(fā)文身”。
文身的時尚流行到了今天又出現(xiàn)一種文身彩貼,是人體彩繪的一種形式。人體彩繪的顏料比較復雜。文身彩貼的顏料中使用最頻繁的是紅色染料,其中含有朱砂,即汞。黃色顏料則多含銅,黑色顏料中多含碳或氧化鐵。這些物質都可能使皮膚產生過敏反應。反過來說肌膚對剷料都具有某種形式的排斥作用,過敏性皮炎就是這種排斥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其他如發(fā)癢、起泡、發(fā)紅等也都是過敏反應的輕度表現(xiàn)。
另一方面,文身彩貼都在人體的裸露部分,尤其是少男少女大多把文身彩貼貼在前胸、手臂、手腕、肚臍等部位。這可能造成對身體更嚴重的傷害。人體裸露部分在夏日的陽光中本來就容易受到灼傷。而文身彩貼的色彩則是幫助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色彩越鮮艷,越是濃墨重彩,越是容易使局部皮膚吸收過多的紫外線輻射,對皮膚的燒灼更厲害。
在此情況下彩貼部位還會出現(xiàn)紅腫、燒灼感、刺痛,嚴重者會脫皮,搔癢嚴重者還可能因抓撓過度而引發(fā)感染。所以對文身這樣的美容美體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皮膚紅腫較嚴重的,應用六七層厚的紗布浸泡3%的硼酸水濕敷,不入嚴重的也應用爐甘石洗劑外搽。當然如果灼燒更為嚴重,應去醫(yī)院就診。但最根本的辦法是避免在夏日做文身彩貼,或做了文身彩貼要盡量避免曬太陽。
[責任編輯] 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