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日戰(zhàn)爭;中國近代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11(A)—0028—01
從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臺灣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日本侵略中國歷時70年之久。在這70年的侵略歷史中,日本單獨或伙同其他列強,總共發(fā)動了四次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1874年的侵臺戰(zhàn)爭;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1900的庚子之役;1931—1945年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從廣義上來說應當是這70年來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戰(zhàn)爭;從狹義上來說應當特指這四次侵略與反侵略的戰(zhàn)爭。從時間、戰(zhàn)爭規(guī)模和歷史影響上來說,這四次侵略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的影響是深刻的。
首先,日本向中國勒索了大量戰(zhàn)爭賠款,使中國失去了發(fā)展近代工業(yè)所需的資本,阻礙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程。
日本向中國勒索的第一筆具有戰(zhàn)爭費用補償性質的賠款是1874年日本就其侵略臺灣和吞并我宗藩屬國琉球而索要的賠款,根據《北京專約》和《會議憑單》,清政府在沒有戰(zhàn)敗的情況下向日本支付撫恤銀等共50萬兩。
1895年甲午戰(zhàn)敗后,根據《馬關條約》規(guī)定,中國支付日本軍費2億兩,后來又加贖遼費3000萬兩,兩項合計為3億5598萬日元,加上利息共為3億6451萬日元,這還不包括威海衛(wèi)駐軍費150萬兩。這些賠款總計相當于清政府年收入的3倍,甲午戰(zhàn)前所借外債總額的5倍多,也相當于清政府此前所付戰(zhàn)爭賠款最高額0.2億兩的12倍!
日本向中國勒索的第三筆戰(zhàn)爭賠款是1900年的庚子賠款。這次賠款距清政府上一次的甲午賠款僅僅6年,在這6年中,清政府年年付本交租尚未還清,可誰知日本又一次打進了中國,中國人民是舊債加新債,雪上加霜。
近代中國對日本的三次大規(guī)模的賠款連本帶息總計折合銀元達7億元,它極大地阻礙了中國與世界同步發(fā)展的進程,使中國徹底喪失了國家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的資本來源。
其次,中日戰(zhàn)爭對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
作為中國近代化起步的洋務運動,其僅限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采用機器工業(yè)生產和革新軍隊武器裝備,對于民主政治制度和近代思想文化則采取拒絕和壓制政策。甲午戰(zhàn)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而清政府的統(tǒng)治也更加腐敗,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維新派拋棄了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明確地提出了以日俄的政治改革模式來改造中國的政治體制,從而在1898年掀起了第一次政治體制改革的浪潮。
如果說甲午戰(zhàn)后嚴復所說的“法終當變,不變于中國,將變于外”代表了一般激進知識分子的思想,那么,1900年日本伙同其他列強發(fā)動的庚子之役,則使朝野上下都認識到了變革的重要性。如以倡導“中體西用”聞名并曾激烈反對戊戌變法的張之洞,在1911年竟然主張實行西方的議會制和官員民選制度,短短幾年,其判若兩人。事實上,1901—1905年清末新政遠比戊戌變法的方案要激進、大膽、全面得多,如此深刻的改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罕見的。而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基本上實現了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盡管國家政權很快被袁世凱所篡奪,但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政治民主化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推進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前進的一個里程碑,它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兩大障礙——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各民主黨派要求政治民主化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這些都對中國最終實現近代化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日本對中國的每一次侵略,都會引起中國人民思想的嬗變。
日本自古代便大量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我國國民則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視為日本的老師,對其發(fā)展變化不屑一顧,仍然視其為“蠻夷之邦”。明治維新后,日本開始全面西化,中國人則諷刺其為“東頭西腳,西腳東頭,不成東西”。對日本的迅速崛起,國人仍未警醒,即使是1874年中國不戰(zhàn)而屈于日本,國人也并沒有絲毫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但是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入國內時,國人嘩然。朝野上下均呼吁向日本學習,此時,強敵變成了榜樣,國內則掀起了一股去日本留學的浪潮。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開始反省與懷疑。梁啟超總結這一反省精神則說道:“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zhàn)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
庚子之役后,中國大批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吳玉章、孫中山等紛紛與封建傳統(tǒng)決裂,資產階級革命派大力宣傳西學,以致“國粹”士子憂慮“國粹”不保。
抗日戰(zhàn)爭促進了中國民眾的政治覺醒,民眾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中國人民進一步思索自己的生存和前途,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廣大民眾以不同的方式積極投身于抗日救國運動之中,中國民眾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從來沒有像抗日戰(zhàn)爭這樣高過。中國民眾的政治覺醒和參與意識的增強與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緊密結合,使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