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愛情;自由;平等;專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biāo)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7)08(B)—0020—01
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講述的張君瑞與崔鶯鶯這對青年男女相愛的故事在中國各類文學(xué)作品中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民間傳說中的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詩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戲劇《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與柳夢梅;小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與賈寶玉等。這些故事比《西廂記》更多一分驚心動魄,如梁?;?、杜麗娘死而復(fù)生。那么,《西廂記》歷經(jīng)八百年仍為廣大讀者津津樂道,經(jīng)久不衰,成為自元明以來最受群眾歡迎、流傳最廣的劇本,甚至享譽世界,被西方學(xué)者稱之為“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這樣完美的劇本”,就因為它有著可貴的思想之美,它唱出了人們追求美好愛情、呼喚自由、呼喚美好人性的心聲。
一、反對“父母媒妁”包辦,追求愛情婚姻自由
封建禮教自誕生之日起,就嚴(yán)格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威力無窮。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完全聽命于父母。兒女的婚姻要由父母作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自主擇配,就是傷風(fēng)敗俗,大逆不道,必將付出慘重代價。梁山泊與祝英臺相戀,卻不被祝員外允許,只有雙雙為情而死,化為彩蝶,才能相依相伴??椗c牛郎相愛成婚,卻被王母無情拆散,隔河遙望,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會于鵲橋?!都t樓夢》中寶黛相知相愛,卻被生生拆散,一個心碎而死,一個絕望出家。凡此種種,無一例外反映出包辦婚姻對封建社會男女純潔美好愛情的無情摧殘?!段鲙洝愤@部劇作中,崔鶯鶯、張生無視封建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婚姻自由,并最終沖破重重阻力,締結(jié)了美滿姻緣,堪稱一曲對美好自由愛情的熱情頌歌。它表明締結(jié)婚姻的基礎(chǔ)應(yīng)當(dāng)是男女雙方真摯的愛情,而不在于父母長輩的意愿。
二、破除“門當(dāng)戶對”陳規(guī),追求愛情婚姻平等
封建社會里,男女婚姻講究門當(dāng)戶對。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婚姻制度、等級制度,葬送了千千萬萬青年男女的純潔愛情。祝英臺不能嫁給梁山伯,就因為梁山伯是一個窮書生,而祝英臺是一個貴族小姐?!抖攀锱涟賹毾洹分?,杜十娘一片癡心愛李甲,設(shè)計贖身隨李甲回家,甘心做妾,李甲卻以千兩白銀為價將杜十娘轉(zhuǎn)賣給了別人,致使杜十娘憤而投江自盡,就是因為杜十娘是一個妓女,而他是堂堂布政使的貴公子,兩人的身份地位可謂天淵之別?!段鲙洝分械拇搡L鶯,父親生前曾是相國,門第顯赫。張生的父親生前曾做過禮部尚書,但后來他父母雙亡,書劍飄寒,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實際上只是一個無權(quán)無勢的窮書生??少F的是鶯鶯、張生無視不合理的門第觀念、等級觀念,勇敢地追求、捍衛(wèi)了自由的愛情。他們的愛情超越了世俗,跳出了“夫貴妻榮”的傳統(tǒng)婚姻理想,他們追求的婚姻不在于門第的高低,財產(chǎn)的多少,權(quán)勢的大小。在封建社會里所有知識分子的最大理想就是考中狀元,金榜題名,以此博取功名富貴,封妻蔭子、光宗耀祖。而《西廂記》中的鶯鶯、張生追求的卻是“但得一個并頭蓮,強煞如狀元及第”,他們提出的口號“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不是某一歷史時期、某一社會階層的呼聲,而是世世代代普天下人,尤其是備受封建禮教壓制的青年男女的愿望。
三、剔除“男尊女卑”痼疾,追求愛情婚姻專一
封建社會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尋花問柳,喜新厭舊,對愛情婚姻可以毫不負責(zé)。社會對此采取的是包容態(tài)度,不會去懲罰他,頂多只會輕描淡寫罵幾句“負心”、“薄情”而已。《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如果先休了妻子秦香蓮,再娶皇家公主,就無人怪他無情無義,包公自然也不會鍘他。《西廂記》故事最早來源于唐代大詩人元稹的自傳體傳奇小說《鶯鶯傳》。鶯鶯實有其人,小說中的張生實際就是元稹自己,他誘騙了鶯鶯這位才貌雙全的貴族小姐后,“始亂之,終棄之”,進京趕考去了,無情地拋棄了鶯鶯,鶯鶯只好另嫁別人。他對自己的無情、負心,無半點愧悔之心,反而稱鶯鶯為“尤物害人”、“女人禍水”,是“不妖其身,必妖其人”的妖孽。到了王實甫筆下,張生褪盡了性格中放蕩、無情、毫無責(zé)任心的丑惡色彩,對鶯鶯的愛始終專一,執(zhí)著,不離不棄,散發(fā)出人性美的光芒。劇作寫成后,廣泛流傳于民間,深受世代廣大人民喜愛,就是因為在張生這一人物身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人性美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