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一次教育系統(tǒng)組織的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上,老師們一致認為,當今孩子最大的優(yōu)點是自信心足、接受新鮮事物快、溝通能力強;最大的問題是心浮氣躁、不愿付出努力、盲目地尋求“捷徑”,惰性較大。
孩子們這一連串的毛病,很大程度上與其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有關。比如學生會競選,很多孩子拉票競選時都是一副“公仆”模樣,承諾當選后為同學辦多少實事,而一旦當選,就把這些承諾拋到腦后去了;如果落選了,就會灰心喪氣,連分內的工作也推得一干二凈。又如各種學科競賽,前幾年與中考、高考加分掛鉤時,孩子們都趨之若鶩,80%以上的孩子自薦要加入集訓隊?,F(xiàn)在“優(yōu)惠政策”取消了,學校再出去參加比賽,竟連“種子選手”也選不出。不少有天賦的孩子認為,既然沒有加分,還不如安分地準備中考、高考為上。更有甚者,孩子談及崇拜的偶像時,很少有說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名字的,他們認為“搞發(fā)明多累??!搞基因研究多枯燥!搞生物工程多沒趣!”他們希望的是像“超女”、“快男”一樣,一夜成名,然后35歲就退隱江湖去享受生活。這種浮躁的心態(tài)反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是經不起挫折與磨礪、怕吃苦,卻幻想越過過程,一下子品嘗到香甜的碩果。
那么,孩子和父母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嗎?
一分之差,前程就有天壤之別,誰還敢不猜題、不走點兒捷徑(王東旭,男,14歲)
現(xiàn)在,連6歲的孩子都知道,差1分就要多花幾萬元的贊助費;考進重點中學,就基本上邁進了大學的門檻兒。在這種環(huán)境下,誰敢不功利,不走點兒捷徑?舉個例子,上回某數(shù)學報貼出喜報說,他們的中考模擬試卷押對了好幾道題,還說做了他們的模擬題,中考至少多考15分!結果,我周圍有5位同學都訂了這份報紙。我想來想去,最后也訂了一份。沒辦法,每天要應付9門課程,不投機取巧怎么應付得過來?雖然我成績比他們好,但如果他們因為這份報紙押正了題,考得比我分數(shù)高,我可就虧大了!
給“陪讀”的孩子一條出路吧。能學一門技術,又何必在他不擅長的功課上急功近利呢?(葉曉天,男,16歲)
現(xiàn)在,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后40%基本上是“陪讀”的,高中畢業(yè)就面臨沒學上的命運。既然這樣,家長為什么不盡早把孩子分流出去,學一門謀生的技藝呢?都說我們心態(tài)浮躁,其實這也是父母給逼出來的。我們本來在讀書上的能力比不上別人,卻非讓我們硬學,為父母爭臉面,你說我們不作弊、不猜題,還有什么路可走?
要我看,與其驅趕著天賦各異、特長不同的孩子都去上名牌大學,當公務員、白領,還不如讓學習成績平平的孩子趁早學門謀生的技術?,F(xiàn)在,我在班里的學習成績是中下等,所以我想學點兒技術,可我父母開始時就是不同意,氣得捶胸頓足,好像我沒出息到了極點。不過,前幾天他們終于被我說服了。
交朋友的功利心,我們也是拜父母所教(程井然,男,17歲)
去年,我的中考成績上市重點高中是夠的,但父母還是堅持花3萬元把我弄進了省重點?!澳阈∽硬欢@是在替你做人脈投資呢?!爆F(xiàn)在我就讀的學校的大部分同學的家庭非富即貴,同學之間談論的興趣焦點、未來的志向,與那些希望通過考個好大學謀出路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完全不同。我爸說,就算我進去,沒在學習上有多大的飛躍,認識這些同學就是一大收獲:“你要是認識了銀行家的公子,將來創(chuàng)業(yè)貸款還愁嗎?要是認識留學中介機構董事長的千金,出個國也方便啊……”其實,我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我抱著功利的心態(tài)去結交“有用”的人,也有不少問題:第一,人家未必看得起你;第二,在交往中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悅感。我覺得,這種刻意的“向上交友”,只是一種利益交換,而不是一種情感交流。
怎樣根治“作弊反被羨慕”的頑癥?父母應該先有一種“獎勵誠信而不獎勵分數(shù)”的良好心態(tài)(柳紅宇,男,39歲,公務員)
我有一位社科院的朋友,在一所普通中學做過一次作弊心態(tài)的調查,結果讓許多家長非常震驚:認為“別人作弊我吃虧”的孩子占87.5%,羨慕別人作弊而名次上升的占72%;認為別人作弊我干嘛不作弊的占43.6%;看到別人作弊手段高超而努力去效仿的占37.2%。上高一的侄女對此不以為然:“這個數(shù)據恐怕還是保守的。據我所知,我們學校有的班級問題比這還嚴重。一些同學兩人一桌小考時,能考八九十分,而單人單桌大考時,只能考四五十分。你想作弊的水分有多大!”我問她小考時老師就不嚴管嗎?“架不住作弊的人多勢眾、花樣百出呀。老師要是嚴管了,學生還會理直氣壯地說:‘老師,我們也是為你的教學排名和獎金著想?。 蔽掖鬄楦袊@,又問:“那你作過弊嗎?”侄女說:“人家都作弊,我要是全靠真本事,不是太吃虧了?再說,老師和父母看的都是分數(shù)和名次,他們可不管誰是真誰是假。考好了,就有獎勵;考不好,就得挨批挨板子。你和我父母都說學習能帶來快樂?可我怎么就沒這種感覺呢?”
我聽了幾乎暈倒!要是每個孩子都認為一個好分數(shù)能從父母那里換來應有的獎勵;一個好名次能換來所有愿望的實現(xiàn),肯定會催生孩子急功近利、能騙則騙、不講誠信的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反過來也破壞了深入學習的愉悅感的生成,逐漸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孩子越浮躁,學習越枯燥無趣;而學習越枯燥無趣,人就越想投機取巧、用花招過關??粗@一代孩子認為“學習就是一件苦差事”的漠然的臉,我認為父母應該獎勵的是誠信而不是簡單的分數(shù)。
每個功利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對超級功利的父母(周巍,男,41歲,醫(yī)生)
上次我看到報紙上的報道,省教育廳明確發(fā)文,不準我市的一份雜志舉行數(shù)學學科競賽,作為小學升初中的“選潛規(guī)則”。這樣一來,全省一下子減少了近10萬名數(shù)學愛好者!原來我市光是針對這項競賽的補習機構就有數(shù)十家,現(xiàn)在都門前冷落車馬稀。我兒子的班主任說,實際上,孩子們哪是愛好數(shù)學,大都是為了追求“競賽一等獎”這塊敲門磚!
依我看,現(xiàn)在孩子哪里有速成班就往哪里鉆是父母使然。家長的功利心其實比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有一位大學同學,結婚較早,現(xiàn)在孩子都上高二了,按他的成績考本科院校有點兒懸。當她聽說提前內定的“特長生”,高考能降50分,就立刻挖空心思找門路,讓兒子突擊學習一樣樂器。在得知競爭鋼琴手和小提琴手的孩子“?!绷耍宜蕉纪Ω?,很難脫穎而出后,就讓孩子改學了大提琴。因為教大提琴的老師本地沒有高水平的,他們就每周去北京老師家上課。娘兒倆曉行夜宿,吃了不少苦、花了不少錢,結果連考了3家院校的“特長生”,孩子不是排第三就是第四,而大學校樂隊最多只招兩名大提琴手,只能無功而返。她的孩子受到這一挫折,大半年沒緩過勁兒來,而且再也不碰樂器的邊兒了。
就是因為家長想走捷徑,又沒給孩子打“萬一失利”的預防針,才搞得孩子心理受到重創(chuàng)。所以,我現(xiàn)在經常對女兒說,音樂就是音樂,它不是一個無往不利的“加分器”,如果你不抱著功利的心理學習它,才會享受到真正的樂趣。
沒有積累,就沒有飛躍?,F(xiàn)在還有幾個孩子肯真正沉下心來練一練“童子功”?
(陳娟,女,42歲,大學教師)
現(xiàn)在的孩子肯學理工科的人越來越少了,圖文科輕松、想學文科的卻越來越多了,而一部分功課差強人意的則改學了藝術。我在藝術院校教書,收的很多學生對藝術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就更談不上下苦功了。當年我們學美術時,畫素描10個小時一動不動,畫水彩一天都顧不上吃飯,還曾經鬧過拿饅頭蘸顏料吃的笑話?,F(xiàn)在很少見這樣癡迷藝術的孩子啦。我們學校的學生很多立志要當“動漫宗師”,而當動漫大家是少不了扎實的素描功底的。你看看他們的得意之作——“大眼美女”,五官不成比例,兩眼無神,不會畫手竟然把它們藏在袖子里。這樣的人將來能有什么大的作為?就拿日本的動漫大師來說,很多是醫(yī)生出身,仔細研究過解剖學,因而所畫的動漫人物才經得起推敲。
每年暑假,學校都會開出必讀書目給孩子們,要求中小學生讀名著,很多孩子投機取巧,讀縮寫本而不是讀原著。孩子們早總結出來了:名著的“最大效益速讀法”——只要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和主要人物就行了,考試只考這些。我女兒按此“速成法”,兩天看了10部名著,還寫出了讀書筆記。她說原著一點兒也不好玩,人物的心理活動像論文一樣繁瑣,對話也慢吞吞地暗藏機鋒,景物描寫冗長得讓人直瞌睡,“還不如《武林外傳》好玩呢”。我問女兒不讀書怎么寫作文,女兒得意地說:“背十幾篇哲理小品文呀。很多文摘類的雜志上都有例子,像超人里夫如何重返人生舞臺呀、奧斯威辛集中營里的感人故事呀、比爾·蓋茨的成長經歷等,都是寫作文的材料。只要根據主題,從中選取所需的材料就行了?!蔽衣牭媚康煽诖?,終于明白孩子們的作文為什么寫得像孿生兄弟了!原來,他們不愿沉下心來練閱讀、體會和積累的“笨功夫”,做的都是剪刀加漿糊的原始工作!這不能不說是當代孩子的悲哀。記得當年,我大段地背《史記》;為了不損傷了英文著作的原汁原味,竟然抱著厚厚的字典邊查邊看……現(xiàn)在,恐怕只有“傻子”才肯這么做了??扇绻幌染毢谩巴庸Α保⒆訉砟膩淼暮髣艃汉穹e薄發(fā)呢?
本刊觀點:根治功利心態(tài)的“三個一工程”
據了解,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對孩子的健康也有不容忽視的負面作用?!案≡甓膰乐氐暮⒆油ǔF饧痹?,待人接物沒有耐心,血壓比同齡人高得多,這也預示著他們成年后,比同齡伙伴更容易罹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p>
怎樣從青少年獨有的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幫助他們克服不利于成才和發(fā)展的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態(tài)呢?青少年心理專家冉紅認為可以從3方面進行:一是培養(yǎng)孩子積年累月堅持的一個好習慣;二是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個與學業(yè)及謀生沒有必然關聯(lián)的志趣;三是讓孩子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一個親友圈之外的人。冉紅將這一克服功利心的計劃稱作“三個一工程”,要讓孩子非常低調地去做,但要堅持。比如一個好習慣,一年365天替全家取牛奶,替行動不方便的爺爺打洗臉水、泡茶……如果孩子堅持下來,父母就要不斷地勉勵他,贊賞他的毅力及恒心。
也許有孩子會有質疑:“我養(yǎng)成了這一習慣,培養(yǎng)了這一志趣,幫助了一個局外人,我有什么好處呢?”問得好!這就是問到了功利者的癥結之所在:其實,不只是孩子,許多父母也不明白,人生在世,有些事是不能以功利心去度量的,它雖無“好處”,帶給我們的卻是一種重要的身心平衡的力量:你養(yǎng)成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改的志趣,你幫助了弱者,后者以真誠的微笑回饋于你,讓你體驗到內心深處真正的愉悅,這難道不是收獲嗎?而孩子一旦主動地去做非功利的事,這些事情本身會給其以另外的思考方向:如果我遇事不那么浮躁,懂得扎扎實實下功夫,是不是今天將會是另一個局面呢?能這樣思考,孩子就有了心靈成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