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氏族在巖石上刻下遒勁的風(fēng)骨。
水的部落用波濤淘洗出壯闊的胸襟。
火的種群把熔巖鑄成熾熱的情懷。
——題記
歷史的河流滾滾向前,一路激蕩,一路浮沉。在滄海桑田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風(fēng)骨氣象應(yīng)運(yùn)而生。中國在浩淼的歷史長河中萃取了風(fēng)與火的熾烈奔放,融合了天與海的博大壯闊,在包容了理性和感性的求索后日漸飽滿。高山賦予它渾厚,流水賦予它精致,帝王將相賦予它大氣和威嚴(yán),文人墨客賦予它文采和韜略。中國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氣象。
龍行天下,四海為傾。
從伏羲氏把龍作為華夏一族的圖騰時起,中國的氣象之根脈就已永久地奠定。鹿角、馬首、蛇身、鷹爪,古老生靈的結(jié)合,彰顯出一種充滿力量的野性之美和創(chuàng)造之美。
中國的氣象是風(fēng)流俊秀的銘文。勞動者汲取了山與水的精華,造就了一言九鼎的風(fēng)范。這是以美為生的金屬,古銅色的顏色象征著大地健康的氣象。悠悠千古,唯創(chuàng)造之美不變,唯勞動之美永存。龍飛鳳舞的青銅銘文,記載著勞動者最純潔樸實的歌,傳承著勞動者最純粹虔誠的信仰。
中國的氣象是奔騰不息的黃河。一聲震天響的怒吼,雄渾的黃河水劈開巴顏喀拉山,一瀉千里,托著一輪永世不落的太陽,載著一彎千載不沉的孤月,浩浩蕩蕩地奔流入海。看那八百里沃野秦川,母親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在厚實的黃土地上孕育了華夏文明。龍的精魂得以傳承千載,生生不息,黃河水激揚(yáng)著中國黃。
中國的氣象是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它們默默地佇立千年,望盡了秦漢國風(fēng),望盡了隋唐煙云。它們守衛(wèi)著的是一種大一統(tǒng)下的大氣與威嚴(yán),即便歲月流逝,歷史被風(fēng)干,這最崇高的追求和堅守也不會改變。這是一種尊嚴(yán),一種氣魄,一種胸襟。閱讀苦難,龍的子孫一如既往地秉承著華夏文明,豪情勃發(fā)而不失凝重。
三山五岳,江河湖海。中國的氣象盡藏于神州大地的每一方土地中。我們是山的氏族,是水的部落,是火的種群。我們用美的火焰打制心靈的金屬,用泥土堆塑民間的福音。
“貧賤不移”乃布衣本色,懷之則坦然?!皩⑾啾緹o屬,男兒當(dāng)自強(qiáng)”乃奮發(fā)之音,擲地有聲。龍的傳人在病痛中打制出了丈量美與勞動價值的標(biāo)尺。
龍行天下,四海為傾。這份豪情與李后主無關(guān),與秦觀、柳永無關(guān),它只與“大江東去浪淘盡”有關(guān)。聽那高亢的秦腔如狼煙般沖天而起,滾滾洪流在撞擊中咆哮,大漢子民的后代仍在,龍的血脈仍在!
我們敬畏過去,我們向往未來。
【作者系河北省樂亭二中學(xué)生】
點(diǎn)評
文章就“中國的氣象”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首先,文章通過題記的形式提煉出了“中國的氣象”的特點(diǎn),然后從“中國的氣象是風(fēng)流俊秀的銘文”“中國的氣象是奔騰不息的黃河”“中國的氣象是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三個方面闡釋其特點(diǎn),最后指出“中國的氣象”應(yīng)“龍行天下,四海為傾”。
作者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積淀。整散結(jié)合的語言,既有整齊美,又有流動美。排比句的運(yùn)用,讀之上口,品之有味。
【指導(dǎo)并置評: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