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評價】
如何看待客的簫聲與蘇軾的情感轉(zhuǎn)變?
《赤壁賦》中作者意欲向政敵暗示自己灑脫的心態(tài),于是特意安排了這一次夜游,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暢游天地宇宙,把讀者帶進頗有幾分迷幻、幾分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朗風清,如登仙境。在這樣的良辰美景之中應(yīng)該高興才是,但是客人的簫聲卻因何而極顯悲涼呢?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客受到了蘇軾情感的感染。蘇軾在歌中所唱“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實際上是在感慨自己報國無門、不被重用,哀怨之情溢于言表。這種情懷當然是凄涼的??鸵刑K子的歌聲而和,所以他的簫聲也必然悲涼。
2.客觸景傷情,感慨人生苦短,借簫聲以抒懷。赤壁自古多英豪,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幾度沉浮,但最后都隨一縷清風而灰飛煙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身處此古戰(zhàn)場,回望歷史,怎不令客倍感“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怎能不“托遺響于悲風”!
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其實正暗合了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蘇軾怎樣才能把這出“辯論賽”繼續(xù)下去呢?蘇軾借此文向政敵作出暗示:我雖然被貶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消沉。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薄笆窃煳镎咧疅o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些充滿智慧的句子體現(xiàn)了蘇軾曠達的胸懷和人生態(tài)度,蓄天地之靈氣、化萬物之精魂,在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諦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高遠的志向。
【課文鏈接】
1.學者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shù)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2.余秋雨對蘇軾的評價: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于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jié)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3.與蘇軾一齊泛舟的“客”究竟是何人?
這里的“客”不是蘇軾杜撰,也不是蘇軾自己,而是確有其人。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shù)行石刻舊曾藏?!瘬?jù)此,‘客’乃指楊世昌。蘇軾《次孔毅父韻》:‘不知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衷疲骸畻钌匝宰R音律,洞簫入手且清哀。’楊世昌善吹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綿竹道人,字子京”。
【課外拓展】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面對宇宙和歷史時都感到人生的短暫與悲哀,與本文“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意味相接近的句子有:
1.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2.陶淵明: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3.陳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王勃: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
5.張英: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