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小說與現(xiàn)代的并不一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異聞、瑣語、雜事為主的文言小說,另一種是演述史事以及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故事的白話小說。文言小說出現(xiàn)較早,亦稱子部小說,因為它是隨筆札記類的細事瑣語,與經(jīng)世治國的大學問無關(guān),便稱作小說。文言小說起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標志著文言小說的成熟,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發(fā)展到唐傳奇,達到了一個高峰,代表作有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和李朝威的《柳毅傳》等;直到清代,文言小說達到了一個繁盛時期,其中頗有影響的代表作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
閱讀文言小說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讀懂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
閱讀欣賞文言小說也要遵循文學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披文入情,沿波討源,要在弄懂語言文字的基礎(chǔ)上,理清小說的思路,讀懂曲折的情節(jié)。當然這需要同學們有扎實的文言功底,需要同學們平時積累和掌握大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需要同學們掌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現(xiàn)象和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在讀懂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同學們還要初步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如《搜神記》中的《李寄》一篇就寫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女英雄李寄,面對一群愚蠢怯懦的官吏年年用女孩子去喂蛇的罪惡行徑,決心為民除害,終于把巨蛇殺死,表現(xiàn)了她的勇敢機智。
二、讀懂思想內(nèi)容
文言小說雖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但往往都能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作者往往以寫史的眼光和筆法來搜奇志異,并且以“不乖于風教”為宗旨,不惜大發(fā)議論,以補形象之不足。文言小說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包括這樣一些方面:鞭撻統(tǒng)治階級的兇殘,反映人民的愿望和疾苦;表現(xiàn)人民的反抗精神,贊美勞動人民勤勞、善良、聰明等優(yōu)秀品質(zhì);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描寫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表現(xiàn)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揭露和抨擊封建科舉制度的各種弊端。如《三王墓》反映了人民對殘暴統(tǒng)治者的刻骨仇恨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三、讀懂藝術(shù)手法
文言小說從萌芽到成熟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藝術(shù)手法也由稚嫩走向成熟。早期的文言小說記事簡樸,文筆簡約,多數(shù)只是作者對所見所聞的隨手輯錄,而并未有意識地把它作為一種小說藝術(shù)來創(chuàng)作。漸漸地,文言小說變得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擅長細節(jié)描寫,重視文采修辭,及至后來形成了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文言小說往往表現(xiàn)出在荒誕之中又顯示出平常和真實的特點,也就是“誕而合情”。
閱讀訓練一
韓憑夫婦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u>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倍矶鴳{乃自殺。
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合葬?!?/u>
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彼尬糁g,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探究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黑體字詞的意義或用法。
妻密遺憑書,繆其辭()
俄而憑乃自殺()
其妻乃陰腐其衣()
旬日而大盈抱()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
②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合葬。
3.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這篇文言小說的主旨。
4.小說的結(jié)尾為什么寫大梓木“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和韓憑夫婦精魂化為鴛鴦?
閱讀訓練二
陳元方
陳元方①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②,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潁川太守髡陳仲弓③。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薄白阆录揖绾??”曰:“忠臣孝子也?!笨驮唬骸啊兑住贩Q‘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斡懈呙髦讨页夹⒆诱吆??”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笨驮唬?u>“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u>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④。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笨蛻M而退。
【注釋】
①陳元方:陳紀,字元方,陳寔子。
②周旋:交往。動靜:行動舉止。
③陳仲弓:陳寔,字仲弓。
④孝己:殷代高宗武丁的兒子,高宗受后妻讒言的迷惑,將孝己放逐而死。伯奇:周時大臣尹吉甫的兒子,被后母誣陷,遭父親放逐。董仲舒放逐兒子符起一事不詳。
【探究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黑體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客慚而退。()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②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
3.陳元方是用什么方法來反駁袁公和客人的刁難的?
4.試比較陳元方面對袁公和客人的刁難態(tài)度有何不同?
5.簡要概括陳元方的性格特點。
閱讀訓練三
鄧攸傳
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人也。攸七歲喪父,尋喪母及祖母,居喪九年,以孝致稱。
永嘉末,沒于石勒。石勒過泗水,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yīng)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后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樹而去。
攸與刁協(xié)、周顗素厚,遂至江東。元帝以攸為太子中庶子。時吳郡闕①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時郡中大饑,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臺遣散騎常侍桓彝慰勞饑人,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詔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后稱疾去職??こS兴陀X數(shù)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shù)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fā)去。吳人歌之曰:“紞②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誰令推不去。”
(節(jié)選自《晉書·良吏傳》)
【注釋】
①闕:通“缺”。②紞(dān):擊鼓聲。
【探究練習】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尋喪母及祖母 尋:不久
B.攸與刁協(xié)、周顗素厚 素:質(zhì)樸,樸素
C.攸表振貸,未報 報:向上報告
D.俄而有詔原之 原:追究
2.文中出現(xiàn)的8個“之”字,按其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妻泣而從之 ②乃棄之 ③攸系之于樹而去 ④人多欲之 ⑤攸載米之郡 ⑥乃輒開倉救之 ⑦俄而有詔原之 ⑧吳人歌之曰
A.①②③/④⑥⑦⑧/⑤
B.①⑦⑧/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⑥⑧/⑤
D.①⑦⑧/②③④⑥/⑤
3.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鄧攸品格高尚和為官清廉的一項是()
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
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
步步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
妻泣而從之,乃棄之
攸乃小停,夜中發(fā)去
明日,攸系之于樹而去
攸去郡,不受一錢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鄧攸為人高風亮節(jié)。永嘉末年,鄧攸被石勒俘虜,后來在逃難途中,由于考慮到無法保全兩個孩子,便舍棄自己的兒子,而帶著弟子綏逃生。他認為,只要躲過這場災(zāi)難,自己以后會有兒子的。
B.鄧攸到吳郡去做太守時,廉潔奉公,為百姓著想,把自己運載的米和自己的俸祿都散發(fā)給了貧苦百姓。
C.鄧攸為官清正,體恤百姓。吳郡鬧饑荒,鄧攸來不及等候朝廷的批復,打開官倉發(fā)糧給饑民,結(jié)果受到視察大員散騎常侍桓彝的彈劾。
D.鄧攸政治清廉,法紀嚴明,深受百姓的愛戴。吳郡本來有迎送官員的錢幾百萬,但鄧攸到吳郡去做太守時卻分文不??;在他離職時,百姓扣留了他的船,不讓他離任,還用歌謠來表達他們的心意。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yīng)棄我兒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月馥/設(shè)題】
本期參考答案
《韓憑夫婦》
1.繆:使……曲折隱晦乃:于是,就陰:暗中而:連詞,表修飾
2.①不久宋康王得到這封信,把信給親信臣子看,親信臣子中沒有人能解釋信的意思。
②王以我生為好,我以死去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賜給韓憑,讓我們兩人合葬。
3.小說揭露了宋康王的荒淫和殘暴,贊揚了韓憑夫婦真摯的愛情,歌頌了何氏不慕富貴、不畏強暴的崇高品質(zhì)與機智勇敢、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
4.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寄托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體現(xiàn)了文言小說“誕而合情”的藝術(shù)特點。
《陳元方》
1.法:名詞意動,以……為法,效法
遠近: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近的人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連詞,表修飾
2.①強者以德來安撫,弱者以仁來體恤,讓他們安居樂業(yè),時間長了,他們就越發(fā)尊敬他了。
②您這不過是借駝背裝謙恭,說明您不能回答。
3.用舉例類比的方法,援引古人事例,使反駁有說服力。
4.在回答袁公的刁難時不卑不亢,用孔子與周公來類比,既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又顧及了袁公的面子;在回答客人的刁難時,先是報以蔑視不屑作答,然后嚴辭以答,使客“慚而退”。
5.聰明機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jié)。
《鄧攸傳》
1.A(B素:既有“質(zhì)樸,樸素”義,又有“一向,平素”義。根據(jù)語境,這里應(yīng)釋為后者。C報:既有“報告,告知”義,又有“答復,給回信”義。聯(lián)系前文“攸表振貸”,可知已經(jīng)上表請示了,只是還沒有得到批復,所以這里應(yīng)釋為后者。D原:既可理解為“原諒,寬恕”,也可理解為“追究”。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看出這里應(yīng)釋為前者。
2.B(8個“之”字的意義和用法依次是:①⑦⑧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代鄧攸;②③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代鄧攸之子;④第三人稱代詞,代吳郡太守之職;⑤動詞,往,到;⑥第三人稱代詞,代吳郡饑民。)
3.D(A組前句為逃跑方式;后句符合題干要求。B組前句,逃難中照顧子、侄,屬人之常情,與“品格高尚”尚有一定距離;后句表明鄧攸體恤百姓,為官清正,符合題干要求。C組前句的陳述對象是鄧妻,表明鄧妻的品格;后句,百姓挽留鄧攸,鄧攸又不得不奉命離去,不屬“為官清廉”之類。D組前句,面臨重大抉擇,表現(xiàn)出舍己為人的精神,可謂“品格高尚”;后句表明“為官清廉”。)
4.C(A項有兩點不妥:一是未將“弟子綏”譯出;二是“只要度過這場災(zāi)難,自己以后會有兒子的”,是鄧攸勸說妻子的話,不能解釋為他的認定。B項中運米是鄧攸為了不取俸祿,以此作為口糧,而把米和俸祿“都散發(fā)給貧苦百姓”,文中無此說法。D項中把“去郡”理解為“到吳郡去”,混淆了“去”的古今詞義,應(yīng)是“離開吳郡”;“留牽攸船”是攔住鄧攸所乘之船進行挽留,將“留牽”譯為“扣留”,曲解了詞義。C項中“攸表振貸,未報”,是鄧攸上奏表請求賑濟饑民,而朝廷的批示還未到達,解釋為“來不及等候朝廷的批復”是恰當?shù)?;桓彝的職責是“觀聽善不”,他是視察大員,彈劾鄧攸“擅出谷”是他的職責所在,并不表明他的態(tài)度、立場。所以以上陳述都是客觀的。)
5.①又遇上強盜,搶走他的牛、馬,他只好徒步擔著他的兒子和他的侄子鄧綏逃跑。
②我弟弟早已去世,只有這么一個兒子,按理不能使他斷絕后代,只能舍棄咱們自己的兒子啦。
③察看地方官政績的好與否,于是他就彈劾鄧攸擅自開倉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