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近日向社會通報了蘭州“治庸”計劃實施兩年來,全市黨政機關180多名各類“不干事”和“亂干事”干部被降職或撤職的情況。
何為“庸”?蘭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為民介紹的這些“庸官”的情況也許可以提供警示:工作作風不扎實,觀念陳舊,艱苦奮斗意識不強,紀律觀念淡薄,作風飄??;政令“中梗阻”,執(zhí)行政令時以交情代替政令、以好處支配政令、以喜好改變政令;執(zhí)法行為不規(guī)范,生活作風庸俗,用公款宴請、用公費旅游、公車私用等等。
“庸官”的惡劣影響不言而喻,“庸官”的普遍性也不言而喻。
近幾年,從上到下,嚴查猛治“亂作為”,一批官員受到嚴厲制裁,“亂作為”現(xiàn)象得到初步遏制。然而,對于領導職務行為中的“不作為”即“庸官”卻關注較少,往往被人忽略。
為什么“庸官”能逃過懲罰,甚至在一些地方還如魚得水?因為他們往往更狡猾,更隱蔽。還因為,“庸”是一種“作風病”、“機關病”、“衙門病”,絕不是一兩天所形成的,更不是一兩人所擁有的,在一些地區(qū),“庸”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在“法不責眾”心態(tài)和“和諧”的名義下,“庸官”似乎還頗受“歡迎”。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治“庸”比治腐的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
治“庸”難,還因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規(guī)和政策措施。有的地方雖然定了許多獎罰規(guī)定,若干條考核辦法,但都是“軟功”。而治“庸”必須下“硬功”,徹底鏟除產(chǎn)生庸官的溫床。
如何下“硬功”?不妨先制訂“庸官標準”,后“鐵腕治理”,讓“庸官”能夠有所遵循、有所畏懼;先警告,后處分,讓“庸官”心服口服。特別重要的是,要建立體制,形成機制,讓干部增加“內驅力”。處理了多少人不是治庸的業(yè)績,讓眾多干部成為群眾欽佩和愛戴的榜樣,才是治庸的目標。
讓“不干事”和“亂干事”的干部下崗,意義之一還在于讓那些整日樂于當老好人、“打太極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干部不能再繼續(xù)渾水摸魚。對在其位不用心謀其政和不能謀其政者而言,官位不再是固若金湯。不干事和干不了事,就要把位子讓出來,給想干者和能干者居之。
“治庸”不能只下毛毛雨,而應當來一場疾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