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在公元前6世紀初發(fā)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帶。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以無常和緣起思想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chuàng)世說,以眾生平等的思想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拓展,隋唐達于鼎盛,宋元后逐漸世俗化。由于傳人的時間、途徑、地區(qū)和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云南地區(qū)上座部佛教。
佛像是佛教的主要藝術造型。始自印度貴霜時代的犍陀羅,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斷完善,并傳向東南亞各國和中國,再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最后傳至日本。氣勢雄渾、面目傳神的造像,極具藝術之美;每一尊塑像往往隱藏一個典故,一定的哲理,體現(xiàn)著供奉者虔敬之心。
漢傳佛教造像
潮州窯青白釉周明造佛像(圖1)國家一級文物,北宋佛像身著袈裟,威嚴端莊,珈跌坐,右手作拔濟眾生印(后配),佛像頭戴發(fā)髻冠,冠前裝飾一粒白色明珠,眉目修長,眉宇間一粒微微凸起的“白毫像”,雙目下視,兩耳垂肩,發(fā)冠、眉、眼、須繪褐彩,須彌座束腰周圍刻銘:“潮州水東中窯甲女弟子陳十五娘同男劉育發(fā)心塑造釋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養(yǎng),奉為劉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寧二年己酉歲正月十八日題。匠人周明?!痹摲鹣駷?922年在潮州城西南五里羊皮崗地下小室中出土,同時出土的共四尊佛像和蓮瓣香爐。這是一件民間供養(yǎng)的佛像,為潮州窯產品。
據(jù)傳佛陀在世時優(yōu)填王刻楫檀佛像為造像之始。十六國后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銘款造像,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金銅佛像。至南北朝時期,金銅佛像流行起來。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圖2)通高40.5厘米,表面鎏金,鑄于清代。釋迦牟尼佛頭綰螺發(fā),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安詳,結跏趺坐在蓮臺上。釋迦牟尼佛上身袒露,環(huán)披帛帶,左手置于腹前,右掌按在腿上。
白玉佛像(圖3) 清乾隆白玉佛,玉質瑩潤。佛螺發(fā),頭頂有圓飾。珈趺坐于蓮臺上,似閉目靜思,神態(tài)安詳。兩手相搭,右手持念珠。身著長寬衣,肩披巾,衣紋瀟灑飄逸。
青玉羅漢像(圖4) 清中期這尊青玉羅漢像,玉質瑩潤。羅漢前額凸起,長眉,眼瞇成縫,兩耳長垂,似一慈祥老人模樣。腳踏方頭鞋,身著僧衣,腰系繩帶,左手執(zhí)一磬形吊飾,抬手于胸前,右手持萬年青一束于肩上,面目祥和,臉帶微笑姍姍走來。
德化窯如來佛像(圖5) 清代德化窯位于福建德化市,宋代已開始生產白瓷。明代所燒造的白瓷佛像久負盛名。
佛像盛行造就了代又一代的佛像工藝大師,流傳至今有款的大師作品彌足珍貴。
德化窯白釉背書羅漢像(圖6)明,國家級文物,高23厘米,羅漢光頭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腳踏浪花,袈裟隨風飄動,右肩負經書,右手握系書繩,十分灑脫得意。這件德化窯白釉羅漢,制作精美,胎體堅硬,釉色乳白細膩,瑩潤如玉。佛像背后正中鈐陽文篆書“張壽山”葫蘆形戳記。張壽山是明代制作德化佛像的名家,與德化制瓷名家何朝宗是同時代人,作品傳世不多,此像應是張壽山的代表之作。
周尚均,名彬,清初福建漳浦人,主要活動年代為康熙年間,與同年代的楊玉璇可稱為雙峰并峻的印鈕雕刻大師,也是壽山圓雕大師。相傳周尚均在康熙朝被招為御工,為皇室內廷留下許多壽山石雕的優(yōu)秀作品,對印鈕藝術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芙蓉石雙手捧桃羅漢坐像(圖7) 清晚期,羅漢面額飽滿,兩眼微閉,鼻寬且豐,兩唇微翁,雙手捧桃,坐勢自然舒展,神態(tài)悠然自得,表情生動;寬衣襟刻云紋,線條精細、用刀流暢,富有動感,是一尊圓雕的杰作。羅漢配壽山石長方形鏤雕石座,座面刻云紋,座背面篆書銘“第一尊”三字,楷書款:“尚均”。
如意及寶罐
如意是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也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癢癢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權杖的作用。
青玉雕山水人物如意(圖8)清乾隆,如意用新疆和田青玉整料雕琢而成。玉質瑩潤,如意曲柄、鼓背,云頭形如意首雕飾山水文物圖,柄尾作掏作活環(huán),環(huán)系絲穗。
黃楊木雕“九如”如意(圖9)清初,如意呈茶黃色,如意柄形如枯桿一支,枝上結靈芝和細藤,叢生九只靈芝,構成如意之狀,如意頭為靈芝狀,藤自柄下纏繞而上,直達如意上端。如意及繞干的細藤,皆用鏤空雕手法雕出,表現(xiàn)較高的雕刻技巧。
琺瑯彩花卉銅雕萬壽鍍金如意(圖10) 清中期銅胎鍍金如意,云頭式首呈彎曲回頭之狀,柄曲,鼓背,柄端弧圓形,柄、背、端均作成臺階。如意以掐絲勾勒圖紋,并填紅、黃、藍、紫等琺瑯釉燒制成,如意面作回紋、夔紋、團壽、蝙蝠、卍字、寶相花等裝飾圖紋。如意背面鍍金雕五蝠、壽山、福海、團壽、卍字等紋,寓意“五福臨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福萬壽”。如意所配的紅木座,隨如意形制作,工藝精致,線條簡潔流暢。
黑漆嵌螺鈿花卉紋如意(圖11) 清中期木胎,黑漆,云頭式首呈彎曲回頭之狀,柄曲,鼓背,柄端弧圓形,如意首面、柄面、柄端面的正背兩面均以纖細的銀絲隨如意形作回紋邊框嵌飾,邊框內用嵌螺鈿的工藝手法作花卉圖紋裝飾,纖細的銀絲如行云流水,工藝精致,螺鈿鋪嵌的寶相花、勾蓮紋色彩絢麗多變。
八寶為佛前供器,作祭祀或陳設之用,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組成。輪代表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螺代表菩薩果妙音吉;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蓋代表遍覆三干凈一切樂;花代表出五濁世無所染;罐代表福智圓滿;魚代表堅固活潑能解壞劫;腸代表回環(huán)貫徹,一切通明。
粉彩蓮花座寶罐(圖12) 清乾隆,高35厘米。寶罐為扁形,外圓環(huán),下有蓮花形插托,托下為變形魚紋支柱,覆碗形底座上繪變形覆蓮瓣紋。此器釉色鮮艷柔美,說明乾隆時期燒瓷技術已達到運用自如的高超水平。
藏傳佛教造像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通過迎娶中尼兩國公主引入佛教,唐朝的文成公主不僅帶來了唐朝的先進的文化、工藝技術,同時還帶來尊釋迦牟尼像。此前尼泊爾赤尊公主帶去尊不動佛像。為供奉這兩尊佛像,松贊干布特在拉薩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標志著佛教從此傳入雪域高原。公元10世紀后半期西藏地區(qū)大量傳譯密教經典和法門,以密教傳承為主形成各教派,藏傳佛教正式形成。13世紀中開始流傳于蒙古地區(qū)。
度母是“圣救度佛母”的簡稱,漢地古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在藏密中度母共有21種,據(jù)說都是觀音菩薩的眼睛變化來的。度母繼承觀音菩薩慈悲的性格,兼有母性柔美溫厚的天性,有眾神之母的美譽。喇嘛廟里最常見的是綠度母和白度母。
銅鎏金白度母像(圖13) 清,白度母因白色身而得名,由于面上、手上、足上有眼也稱為七眼佛母。白度母象征純潔無瑕,也是長壽之神,被認為是文成公主的化身。
銅鎏金綠度母像(圖14) 明,高22.5厘米,通高27.5厘米,表面鎏金,鑄于明代。綠度母頭戴五葉寶冠,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祥。綠度母上身袒露,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擱在膝上,半跏跌坐在蓮座上。綠度母耳掛環(huán)飾,頸與胸部掛珠鏈,臂戴釧,手與腳腕戴鐲,頭冠、耳環(huán)、鏈、釧、鐲均嵌綠松石。左臂附花枝,右足踏著蓮花。
綠度母因身體綠色而得名。具有拔濟眾生出種種苦難之功能。藏民認為綠度母是松贊干布尼泊爾妃赤尊公主的化身。
銅鎏金尊勝佛母像(圖15)清,高22厘米,尊勝佛母是佛陀頭頂?shù)纳窀窕F(xiàn),被認為具有防災功能,也是長壽神,與無量壽佛、白度母起成為著名的“三長壽”組合。
銅鎏金宗喀巴像(圖16) 清,高23厘米,宗瞎巴的形象是頭戴桃形尖頂帽,身著藏式袈裟,雙手作轉法輪印,左肩花上有經卷,右肩花上有直立的寶劍。宗喀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15世紀初,宗喀巴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對其他教派進行改革,創(chuàng)立了格魯派,后來成為藏蒙地區(qū)的執(zhí)政教派。因該派喇嘛戴黃帽,故俗稱“黃教”。
貝葉經
貝葉經(圖17) 清,貝葉經是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饒宗頤先生鑒定此貝葉經為流行于東南亞國家的佛經,所使用的文字屬于巴利文系統(tǒng),時代相當于我國明代以前。
佛教書畫
佛教繪畫分為供奉畫、寺院殿堂莊嚴畫、供欣賞之寫意畫。中國佛教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長足發(fā)展,至隋唐時期達到頂峰。禪宗的盛行,形成了中國畫超然灑脫、高遠淡泊的畫風。
隋唐以來,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在逃禪的同時,以筆墨為佛事,以書畫參禪,留下了可圈可點的藝術佳作,他們的藝術活動成為中國禪學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些凝聚著書畫家生命意志的作品,無疑成為我們了解禪宗與藝術關系的最重要載體。
明 函罡 行書軸(圖18) 紙本136×67cm(二級文物),函是(1608—1685),字麗中,別號天然。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番禺人。明祟禎舉人,辭官不就,赴廬山出家,為禪宗曹洞宗三十四代傳人。函是博通佛學,引儒八禪,經史詩文書畫俱精。其書法結體緊密,跌宕多姿,蕭然率真而又有古樸之風。明亡后一些民族志士托而逃禪,多出其門。
清羅聘羅漢圖冊(圖19) 絹本30×20.5cm(三級文物),羅聘(1733—1799),號兩峰,又號衣云等。祖籍安徽歙縣,后為江蘇甘泉(今揚州)人。為金農八室弟子,未作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chuàng),超逸不群,別具格。
清蘇長春光孝寺十八羅漢圖軸(圖20) 紙本121×59cm(二級文物),蘇長春(1814—約1849),字仁山,別署教圃,又號菩提再生身尊者鮒潺,廣東順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寫花卉,用筆構圖,自成一家,古樸高逸,有金石味。
現(xiàn)代 張大千臨敦煌佛像圖軸(圖21)絹本215.4×6 3.7cm。張大千喜佛學,1940年后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臨摹敦煌壁畫,此為其一。
佛教自入國門以來,其“去惡從善、修行成佛、眾生平等、因果報應”等學說思想,便如涓涓細流滲透于我國哲學、文學、建筑、音樂等領域,對國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響尤甚。佛像、佛殿、佛教繪畫等佛教藝術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教文物為博大精深的佛學文化的載體。面對法相靜穆、工藝精湛的佛教文物,我們能感受菩提慧風,體味明鏡禪韻,也許,我們也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