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套的玉扳指在拍賣場上出現(xiàn)得并不多。一套剛剛以4736萬港元在香港春拍中成交的玉扳指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鑒于這套扳指的重要性,加之目前人們對扳指這類物品尤其是宮廷御用扳指的了解甚少,故在這里對扳指的相關(guān)知識做一簡要介紹,以冀對認(rèn)識這套乾隆御用玉扳指能夠有所幫助。
什么是扳指?
扳指在古代叫諜(音射),是射箭時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護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傷的專用器物。漢代許真《說文解字》對(韋枼)的解釋是:“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芄蘭”篇中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韋枼)”之句,說明商周時期一個能射箭、會駕車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韋枼),可見(韋枼)在那時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器物。當(dāng)時普通人所用的黼15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極少數(shù)軍事統(tǒng)帥使用的代表其權(quán)力和地位的玉(韋枼)在考古中才偶有發(fā)現(xiàn)。
考古發(fā)現(xiàn)的蒜(韋枼)可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韋枼)最早。這件玉(韋枼)呈深綠色,略帶褐斑,其形狀若柱中空,可套八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齊,正面雕獸面紋,獸目下有兩個可穿捆繩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條凹槽,可納八弓弦,其上可見弦索磨痕,是件實用之物。另外,在可南三門峽發(fā)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兩枚玉(韋枼),形制和婦好墓的玉(韋枼)基本相同。
后來,(韋枼)的功能漸漸出現(xiàn)分化,有了實用功能和裝飾功能的不同,且長期以來一直兩者并存。但隨著弓箭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小,諜的實用功能變得越來越弱,裝飾功能逐漸增強。這種趨勢在清代滿族貴族階層中尤為明顯。
滿族是依靠騎射征服天下奪取政權(quán)的,因此,清朝政府對這一立國之本極為重視。滿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鍛煉拉弓。先由“個勁兒”(大約十千克拉力)開始,循序漸進為“二十個勁兒”,甚至“三十個勁兒”。拉弓時都要佩戴(韋枼)以保護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對此物甚為重視,幾乎人人都有,漸而成為傳統(tǒng)。由于是實用,(韋枼)都選韌澀材質(zhì)制作,大小因人而異,以便套。同時,(韋枼)也逐漸被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詞所取代。
隨著清朝政權(quán)的鞏固,征戰(zhàn)的減少,八旗子弟對騎射的嫻熟掌握日趨喪失,但佩戴扳指的傳統(tǒng)卻直保留下來。扳指逐漸成為一種極為時髦的佩飾品,上自皇帝與王公大臣,下至滿漢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賈,雖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質(zhì)地亦由原來的皮革、犀角、駝骨等擴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貴材料,價格也扶搖直上。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三回中,文七爺?shù)膫€翡翠扳指價格竟高達九百兩銀子,真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
乾隆與扳指
乾隆皇帝是一位修養(yǎng)非常全面的君主,文能琴棋書畫,武可騎馬射箭,可謂樣樣精熟。在平時的騎射活動中,乾隆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基本上都是用角類或牙類材料制作,這可以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閱圖》和《威弧射鹿圖》等繪畫作品中得到證明。但是,對于用來陳設(shè)和鑒賞的以珍貴材質(zhì)尤其是玉制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投入了很高的熱情,使扳指這種原本是實用為主的日用物品走上了具有很高藝術(shù)趣味的大雅之堂,乾隆的精致真是無處不在。我們可以從他的《御制詩文集》中了解到有關(guān)這方面的情況,解讀乾隆皇帝與扳指的歷史機緣。
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這是一件質(zhì)地極為溫潤,做工相當(dāng)精致的作品,乾隆帝非常喜愛,于是為之寫下了《詠玉(韋枼)》的詩作。詩中乾隆帝將實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與玉扳指做了比較,認(rèn)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傳古”,而玉扳指則是“恰似瓊琚”、“德美信堪師”,高度評價了這陣玉扳指對人的思想所產(chǎn)生的啟迪和警示。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詠扳指詩,后被收錄于他的《御制詩二集》卷三十二中??赡苁沁@件扳指給乾隆的印象太深刻了,幾個月以后,乾隆帝的詩作中再一次出現(xiàn)了這件扳指的身影,這一次,乾隆對玉扳指之蘊意的發(fā)揮更進了步?!碍h(huán)中內(nèi)外光明瑩,一氣渾融萬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載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這成為日后乾隆帝認(rèn)識評價其他扳指的基調(diào)。從此以後,扳指進入了乾隆帝宏闊的視野之中,直到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的四十五年間,乾隆皇帝為諸多玉扳指寫過不下五十首詩作,顯示出他對這種微小物件持續(xù)而長久的關(guān)注。
關(guān)于比套御用扳指
這套盒裝乾隆御用玉扳指共計七枚,制作、包裝非常考究,顯示出乾隆時期宮廷御用器物的基本風(fēng)格和特點。七枚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漢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樣式基本一樣。其中碧玉、漢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詩,做法與前面檔案中所提到的“刻御制詩回紋邊漢玉扳指”相同,都是常用的回紋邊或萬字紋邊。兩件碧玉扳指上所刻御制詩同為收錄于《高宗御制詩五集》卷四十中的《詠綠玉(韋枼)》詩;漢玉扳指上所刻為收錄于《高宗御制詩四集》卷十五中的《古玉(韋枼)》詩;青玉扳指上所刻為收錄于《高宗御制詩五集》卷九中的《信天主人自箴》詩。兩件白玉扳指中一件為陰刻勾云紋飾,另一件則為刻御制詩畫意扳指。一老翁頭戴斗笠,身著蓑衣,坐于江邊山巖之上,注視著水中的釣竿。遠(yuǎn)處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為用紅色沁色表現(xiàn)的山巖,山中一條小路彎彎而上,山巖中古松森森,別有情趣。畫面空余處刻收錄于《高宗御制詩三集》卷六十二中的《題寒江獨釣玉(韋枼)》詩,這是乾隆帝專門為此件畫意扳指所寫的詩作,因此畫面和御題詩之間非常契合。而赤皮青玉扳指則在紅色玉皮上陰刻勾云紋地,上面四個開光中陽刻“八徵耄念”四字。這件扳指在清宮檔案中是有明確制作記錄的?!扒∥迨哪晔露?,接得員外郎福慶押帖,內(nèi)開:十二月十七日太監(jiān)鄂魯里交舊玉螭虎寶 方、日玉鉆心一件,隨做樣赤玉得鹿扳指一件。傳旨:交啟祥宮將寶一方,鉆心一件,照樣做扳指,尺寸畫樣呈覽,欽此。隨在玉寶上畫做扳指一件,玉鉆心上畫做扳指兩件,交鄂魯里呈覽。奉旨:寶不必做扳指,交懋勤殿。鉆心準(zhǔn)照樣做扳指兩,牛,欽此。于十八日將玉鉆心鍘得扳指坯二件,內(nèi)一件畫得陽文‘八徽耄念’字,花紋陰紋,深做,上下邊線陽紋,做粉道樣并紙樣—張,交鄂魯里呈覽。奉旨:照樣準(zhǔn)做。于五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玉扳指一件,呈進,上留用?!睓n案中記載所制作的扳指在顏色、銘文、花紋、邊線等各方面都與這件赤皮青玉扳指十分吻合,應(yīng)該是同—件東西。
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裝也非常值得關(guān)注。外套為剔紅海魚圖圓漆盒,由蓋和底兩部分合成,盒蓋外及底外墻朱漆雕落花流水紋,蓋上三條魚戲于滾滾波濤之中,刻劃生動。盒內(nèi)御制《詠玉(韋枼)》詩,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書“乾隆年制”款。此盒睢工精細(xì)純熟,波紋如絲, 刀剔下,不見敗痕,表現(xiàn)出乾隆時期雕漆工藝的一種嶄新風(fēng)貌。這種風(fēng)格方面是受晚明嘉靖、萬歷雕漆風(fēng)格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乾隆時期造辦處“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參與雕漆制作,從而把南方刻竹那種奇峭清新、精致細(xì)密的風(fēng)格帶到雕漆中來有關(guān)。此盒雕刻之精幾乎無懈可擊,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時期的“剔紅海獸圓漆盒”和“剔紅海水游魚嵌碧玉磬式兩撞盒”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內(nèi)置極薄而光素的紫檀內(nèi)膽。內(nèi)膽蓋的上下兩面分別刻楷書填金乾隆御制《詠玉(韋枼)》和《紫玉(韋枼)》詩。內(nèi)膽的下半部分與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內(nèi)里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與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疊壓,當(dāng)把內(nèi)膽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時,二者嚴(yán)絲臺縫。其底外面刻楷書填金乾隆御制《和闐玉(韋枼)》詩,內(nèi)裹平置七個在檔案中也叫“臍”的紫檀小圓柱,以固定扳指之用。為避免扳指之間的碰撞摩擦,每個扳指外還配有黃緞圍套。這種在漆扳指盒內(nèi)配膽安臍的做法在清宮檔案中也有記載,如“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郎中五德、員外郎大達色、催長舒興來說:太監(jiān)厄魯里交金漆盒—件,內(nèi)盛白玉扳指—件。傳旨:配檀香墊,安臍。欽此。于八月二十一日將金漆盒—件,內(nèi)盛玉器,配得墊板。呈進,交圓照園訖。”只不過此套御用扳指的內(nèi)膽更為精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