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到了文字和圖像泛濫成災(zāi)的年代。不管你愿不愿意,每天都得面對各種各樣的圖像和文字資訊的“狂轟濫炸”。即使你小心翼翼地根據(jù)需要去審視和篩選它們,也得耗掉你大量時間和寶貴的視力,除非你宣稱脫離“現(xiàn)代文明社會”。比起所有能復(fù)制的東西,人的眼睛和生命以暫且不能復(fù)制為理由,在今天顯得尤為珍貴。所以,當我看到汪凌畫中《新青年》們第一眼時,就被那清澈明亮的眼睛打動,羨慕中伴著酸酸的嫉妒。《新青年》們的“凝視”連同彈性肌膚,粗大毛孔、粉刺黑頭、晶瑩如寶石般堅實的牙齒以及強有力的呼吸,都對我構(gòu)成種力量,一種新生代活躍而新鮮的生命景觀。
眼睛,是我們熟知的“心靈之窗”。如果不經(jīng)過特殊訓練,它很難掩飾人的心靈活動。在唐代房玄齡等人的《晉書·王衍傳》中記載,東晉時的名畫家顧愷之善畫人像,但所畫人像連幾年都不點眼睛。別人問他原因,他指著眼睛回答道:“四體妍媸,本無關(guān)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四肢的美丑,無關(guān)緊要,人像要傳神,關(guān)鍵就在這眼睛!)
黑格爾也認為,眼睛是“使精神顯形的靈魂司令部”,“如果我們問自己在所有這些器官中,作為靈魂的靈魂會在哪個當中全面地顯現(xiàn),我們立即會想到的是眼睛,因為正是在眼睛中靈魂全神貫注;它不只通過眼睛去看,而且反過來也通過眼睛顯示自己”。(《美學》第三卷第一部分)
汪凌的作品,不論人物還是動物,吸引我們的是他(它)們的眼神,各種眼神反映出共同的“凝視與觀看”主題。他(它)們仿佛正在觀察和了解畫外的世界,而畫外觀者則通過他(它)們的眼神和表情,判斷、觀察和了解其性格和內(nèi)心。對觀者來說,這些形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它)們具有的感情我們都有,陌生的是,還從未這樣被迫近距離地去觀察,從放大的面孔上,注視如此多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真實得有點讓人難以忍受??淳昧诉€會發(fā)生迷惑,里看外,外看里,到底看到些什么?你看我,我看你,不知究竟誰在看誰?而且同是在“看”,作者引導的“看”和觀者自己的“看”,并非回事,有時候甚至完全錯位,說不準該看到的沒看到,不該看到的又看到了?抑或又在看又沒在看?
作者捕捉“觀看”為創(chuàng)作主題,我認為很智慧。因為“觀看”是件看上去相當簡單,其實卻相當復(fù)雜,很多時候看似屬于群體意向,其實更多時候又純屬個人內(nèi)心的事。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它根本無法言說。
人不能沒有眼睛,眼睛是判斷、辨別事物真相和全貌的最重要器官,因此古人用“盲人摸象”的寓言,來說明“觀看”的重要性。正是眼睛的“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定點??墒?,光有雙健全的眼睛就夠了嗎?就可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真相了?非也!我們看到些什么,取決我們知道些什么,就是說我們眼睛背后還有另外一雙眼睛,它影響我們觀看的方式。你看到什么取決你的觀看方式。而上述觀看方式的多樣、重疊、錯位和虛虛實實,其實都反映出人的觀看方式大都從自我情境出發(fā),受各自眼睛后面的知識、文化、信仰、教育的影響、建構(gòu)而形成。我們的眼睛并不是簡單的去注視一件東西,而是總在審度物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的視線在忙碌和移動中,不斷地構(gòu)造和理解著周圍的世界。
然而,約翰·伯格告訴我們:“我們見到的與我們知道的,二者的關(guān)系從未被澄清?!?約翰·伯格 《觀看之道》)這就又增加了對“觀看方式”理解的復(fù)雜性。確實,尤其在今時代,這個問題更顯嚴重。在五顏六色,燈紅酒綠,巨大廣告,漫天資訊將我們淹沒的海洋里,你既不能知道海有多大,也不能看到海有多大,你只能匆匆瞥,看到些“碎片”而已。所知道所接受的充其量只是微小一隅,滄海粟。又何嘗不是“盲人摸象”?
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觀看”的問題已不是個小問題,甚至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成了 個時代問題。在充斥廣告、電視、網(wǎng)絡(luò)、游戲和存在個實實在在的虛擬空間的電子科技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會發(fā)生怎樣的影響(已經(jīng)有影響)?觀看方式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轉(zhuǎn)變(已經(jīng)在轉(zhuǎn)變)?新的影響和控制手段又在哪里?這些問題,都因科技改變時代的大潮來得太迅猛,還來不及細細觀察和考量,正在被我們使用的科學技術(shù)、媒介工具都太新,一時還無法檢測出它們的長久利弊,這些都需要時間去熟悉、消化、研究和積淀,才能建立起新的參照系。
作者敏感到問題的復(fù)雜和重要,為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思考和重視,她選擇了“觀看”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點,將它用視覺形象的手法放大,并作“陌生化”藝術(shù)處理,直觀、形象地提出這一問題。
在《新青年》系列中,她截取普通青年形象,表達一種我們習慣之外的另類真實和生活原貌,借以糾正廣告、電視對我們的不良影響。這些不加修飾的真實形象,平時并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與廣告、電影、電視上經(jīng)過包裝和粉飾的形象截然不同,顯得更真實、自我、趨向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生活帶來新鮮和刺激。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我們所置身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這類成長中的、對未知更敏感的、鮮活生猛的社會原生力量,映襯出現(xiàn)代社會盛行的美容潮及各種高科技、新媒介帶來的無所不能的修飾復(fù)制技術(shù)的虛假。在帶給觀者一種陌生的熟悉感的過程中,作者欲喚起還原真實生活的認知。另外,將這些青春面孔和細節(jié)放大,在視覺上和心理上有著多重意義。首先讓人產(chǎn)生一種不習慣的“刺目感”,猶如我們在廣角鏡里看到的形象,而后生發(fā)“變形”的質(zhì)疑,隨著和畫中人物的對峙和逼近,你會感到被一種窒息感包圍,視力感到壓迫和暈眩。這可能正是作者要達到的效果,即人的“異化”隱喻。
選擇使用最傳統(tǒng)的畫筆和寫實技術(shù)去表現(xiàn)這一意圖,對作者而言,既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態(tài)度。如她所說:“選擇作品表達方式的過程是幫助了解自身的內(nèi)省過程,而耗時費力的制作過程,是反思時代、傾聽自然、貼近生活本質(zhì)的方式,也是澄清情感,逼近心靈的技術(shù)手段。”這仿佛成為她的種修煉手段。
她將在《新青年》中未表達完全的“代際更迭”日漸加速的想法,在《網(wǎng)絡(luò)新青年》系列中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她敏感察覺到,由于電子時代的飛快發(fā)展,導致“代際”劃分的周期越來越短,越來越快。她與年齡上并非有太大懸殊的“新人類”之間的隔閡情緒,使她反思自己感到“老化”的問題。“代際”快到已經(jīng)可以十年、五年(或更少)一個周期來劃分,對此威脅,她只好用“騎墻者”來形容自己,哀嘆自己已找不到落腳之地。對新一代不理解、觀望同時又欣羨、嫉妒的矛盾情感,使她把“新新人類”看成網(wǎng)絡(luò)虛擬世界不太真實的類人物,并賦予他們虛擬人物才有的品質(zhì)。
另類的危險也確實存在。以往時代還沒有這樣種經(jīng)驗,被人類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擬人物”,今日的科技手段已能賦予如同真人般地“存在”,他們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成為了另一個世界真正“活生命體”。這一概念,已經(jīng)混淆了物質(zhì)實體與人類意識的界限。比真人還要“真實”和“熟悉”的虛擬人物,對當代城市青少年來說,正在變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有取代現(xiàn)實生活的可能??膳碌氖?,這些被創(chuàng)造出的“虛擬人物”已有被真人模仿的發(fā)展趨勢。網(wǎng)絡(luò)、虛擬世界、虛擬人物,打破了我們對“什么是實體”的傳統(tǒng)認知,也打破了我們對“他者”的定義和社會人際關(guān)系有機性的認同。它們將會帶給人類什么樣的影響?尚未可知。
我比較喜歡《動物》系列中那些“動物即人”的隱喻手法,對當代社會進行了頗具幽默的比對和反諷。在對動物及主人做了有距離的仔細觀察后,以冷靜犀利的筆調(diào),捕捉住動物那一瞥真實而富象征性的眼神,讓人禁不住聯(lián)想起人類的各種眼神和行為:冷酷的、自負的、哀憐的、瘋狂的、恐懼的、困恐懼變得富有攻擊性的……整整個“欲望都市”的寫照,表達了作者對由身份、地位、階層構(gòu)成的當代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主義初級發(fā)展階段的看法。在技法上,一改以往超極寫實主義的手法,大膽運用抽象、具象一體,工、寫結(jié)合,精粗得當?shù)男率址?,引出一種灑脫的中國畫筆墨意趣。
廣告,是我們生活中看到最多的影像,還從來沒有個時代有如此眾多的廣告充斥在人們的生活里。我們都有在現(xiàn)代城市巨型廣告牌林立的街道上穿行的視覺經(jīng)驗,也都有將時間不得不耗在電視連續(xù)不斷的廣告影像中的視覺體會,由于它們太多,無處不在,我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早被刺激得視覺疲勞和大腦麻痹。但腦海中殘留的廣告詞的只言片語、形像畫面的支離破碎,對我們的視覺、心理和思維會否產(chǎn)生看不見的慢性傷害?《玻璃之光》是件用綜合材料制成的作品,將大眾熟悉的廣告上的“俊男靚女”形象,撕碎成殘片,嵌進玻璃當中讓人“陌生”地觀看。針對這當代生活鋪天蓋地、無法躲避的“廣告”對人構(gòu)成強制性的“視覺暴力侵害”現(xiàn)象,作出尖銳嘲諷和批判。如按“圖像有靈”的觀點,這幅作品還可以解讀為完整生命的解體。那些碎片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從人身體上剝離下來的皮膚和器官。破碎和肢解后的“生命”,是否有種罪孽、懲罰或其他的含義?這使得《玻璃之光》更具一層恐怖性質(zhì)。而玻璃表面反射出觀看者的影像,與畫面里的碎片疊合交錯,更多了重意味深長的解讀。
歷史上,新觀看方式的形成與發(fā)展,都與技術(shù)因素引起的深刻變化分不開。當照相機發(fā)明時,它帶來的沖擊力不光是視覺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皺C械眼”以它特有的方式顯示世界。無疑,它創(chuàng)造了新的觀看方式,帶來人類認知上的巨大變革。但同時,也讓人們再也無法回到以前的觀看方式,更遠離了早期人類看世界的整體認知。今日科技迅猛發(fā)展的顛覆性力量還無法預(yù)測,幸而我們保留著最原始、最寶貴的器官——眼睛,用它來“凝視”與“觀看”,以便反思我們的時代,反思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