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品》是一本新潮的標新立異的有別于傳統(tǒng)路數(shù)的書評集,透著一種踔厲風(fēng)發(fā)的反潮流和目無余子的氣概。在《讀品》的編選者看來,能夠入眼的不過“周作人、梁遇春、沈從文、黃裳甚至魯迅”,至多算上“包天笑、范煙橋乃至鄭逸梅”等,真是一番橫空出世舍我其誰的英風(fēng)豪氣。
《讀品》涉及的圖書大都是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圖書,如米蘭·昆德拉的《帷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本雅明的《攝影小史》,羅森鮑姆的《歲月與海浪: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人物群像》,彼德沃森的《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佐藤慎一的《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加爾布雷思的《加爾布雷斯文集》,洛維特的《從黑格爾到尼采:19世紀思維中的革命性決裂》,伊格爾斯的《德國的歷史觀》,齊澤克的《幻想的瘟疫》,孔飛力的《叫魂》,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jīng)典》,哈羅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蘇珊·桑塔格的《關(guān)于他人的痛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作者的名字,這些圖書,也許已經(jīng)很難進入一些所謂徒有虛名的書評家的閱讀范圍了,他們也很難進入這些寫作者所構(gòu)建的文本世界了,但是在這些年輕氣盛的后生小子看來,這些書讀起來才有意味,這些書才不枉擔(dān)書的本意,這些書才叫做思想的傳播,智慧的交鋒,愚昧的啟蒙。他們才不管你是否指摘崇洋媚外或者食洋不化。在他們眼中,那些大量摘引本土的許多人耳熟能詳?shù)奈淖?,那些津津樂道一些過氣文人的無聊瑣事繁文縟節(jié),那些不厭其煩深文周納一些信息極端不對稱的途說道聽,在這些新銳的書評者看來,不過是一種孤芳自賞的文字游戲而已。
《讀品》除了大量涉及關(guān)于引進版權(quán)圖書的評說議論之外,似乎為了某種平衡,還是兼顧到一些本土的圖書,或者稱之為華人的圖書。如田曉菲的《秋水堂論〈金瓶梅〉》、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胡蘭成的《今生今世》、白謙慎的《傅山的世界》、黃一農(nóng)的《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吳宓的《吳宓日記》、何兆武的《上學(xué)記》、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醫(y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登琨艷的《失憶的城市》、甚至還有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等。但是談?wù)摫就恋膱D書,似乎總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俯視,漫不經(jīng)心的隨意和隔靴搔癢的不得要領(lǐng)。也許外國的書看多了,本土的書讀起來可能已經(jīng)有點隔膜了?已經(jīng)有點水土不服了?
《讀品》據(jù)說是“毒品”的諧音,是自認為酷愛閱讀的人集合起來的一種宣示,一種標本。但就從目前的選本來看,批判的火力雖然猛烈,但還是有不少值得圈點之處。有些文章費了不少口舌,但還是讓人不知所云,不得要領(lǐng);有些文章,寫得很好,但是似乎與書評或者書話無關(guān),或者說過于另類,如評價胡蘭成《今生今世》的《梧桐樹下拾翠羽》,應(yīng)該算是一篇美文了,但歸于書評或者書話,都很勉強?!蹲x品》的編寫者對有的圖書選入兩篇,也許是過于垂青和偏愛?對有的作者選入三篇或者兩篇文章,如章可、李業(yè)業(yè)、楊不風(fēng)等,這當然也是一種編選風(fēng)格吧?
《讀品》貴在清新、犀利、立場透徹、旗幟鮮明,較少商業(yè)氣息,較少囿于人情或者顧慮重重的欲言又止,更不是不負責(zé)任的放言高論。一位書店老板期望“讀品”能夠在這樣的亂世“建立標準,樹立權(quán)威,確立傳統(tǒng)”,這樣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也有點強人所難了。客觀的講,《讀品》應(yīng)該算是給所謂的“書評江湖”帶來了一陣清風(fēng),假如說有所謂的“書評江湖”的話,至少是些許漣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