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的一天,我到省會合肥九硯樓拜訪我的老師王少石,樓內(nèi)陳列的一塊名為“桃園”的靈璧石,勾起了當(dāng)年我們在磬石山訪石之樂的往事。
磬石山地處安徽省靈璧縣,該山向陽之處有宋代摩崖石佛造像108尊。而背陰的那面則有一個巨大的宋坑。據(jù)考證:所謂宋坑是宋代“花石綱”采石后留下的遺坑。磬石山以她的天賦麗質(zhì),早在三千年前已為智慧的祖先解石扣響,制磬演奏,享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渡袝び碡暋酚涊d:“泗濱浮磬”就是這個地方。唐宋以來,備受追尋古風(fēng)的文人所尊崇。
記得那是1995年三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隨淮濱公等陪少石老師,從靈璧縣驅(qū)車百里來到磬石山。王老師爬山疏澗,刻意搜求,其興致不可言狀。我們游至傍晚時分,在磬石山腳下看到一塊靈璧石:高15.5cm,長40cm,厚20cm,石中有峰巒洞壑,扣之聲音清越。初看像一尊現(xiàn)代雕塑,形象簡妙,有那種增之則多,去之則少的感覺。再看又似陳老蓮畫中之美石,且四面可觀。據(jù)宋代的杜綰《云林石譜》記載:“凡數(shù)百之中無一二有得四面者”。然而,王老師所得的靈璧石,正四面可觀。王老師撫抱摩挲,愛不釋手,欷虛良久,說:“幸甚!幸甚!吾與此石大有緣也?!毙老仓?,抱石而歸。當(dāng)時尋石的快樂,我也是喜不自勝,如今,不覺十二個年頭過去了。
靈璧石,常小中見大,平中見奇,置于文房,片石而有情致。今天我們再賞王老師的“桃園”石,只見它黛色瑩瑩,凝潤如膏,光可人。石表凹凸有致,深凹處,大樸內(nèi)藏,暗香浮動。石脈一道,其色紅白相間,若桃林依依,桃花灼灼,大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之感。懸?guī)r壁立,一洞朗天,儼然峰回路轉(zhuǎn),不辨仙源何處尋,我頓時想到了那名聞天下的桃源古洞。難怪王老師把它命名為“桃園”?!疤覉@”即“桃源”,是桃花源的省稱。典出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且,該靈璧石不僅有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之妙趣,它那有神有韻,內(nèi)美外秀的鮮明特點更說明他是罕見之物。
王老師是當(dāng)代書畫篆刻名家,又于石之臺面親鐫“桃園”二字,額其室名:桃園石屋。王老師篆刻佳絕,為此石平添翰墨雋永之芳馨,給觀賞者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
今天,我品味把玩此石,在延賞神俯仰其間中,有一種一脈清芬,沁人心脾的感覺撲面而來。我以為:“桃園”石雖小,其境大,其韻美,其情真,其意深,天工獨運,堪稱靈璧石供神來之獨品,真可謂世間之珍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