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還是不說?這是一個難題。
說“小”的,還是說“大”的或者全說光?這同樣也是一個難題。
中紀委印發(fā)“反腐規(guī)定”、出臺“八項禁令”,要求有“以交易形式收受財物”行為的國家工作人員中的共產(chǎn)黨員,在6月29日前主動說清問題,這樣可考慮從寬處理。于是,“難題”就擺進某些相關(guān)者心里了。如今“30天反腐大限”到期,情況如何?本來數(shù)字最能說明問題,遺憾的是,明確的數(shù)字還不多,河南有979人主動說了,而山西“目前沒人主動說明問題”,河北、安徽、山東等地均表示,“官員交代情況屬機密”,拒絕透露。(7月3日《法制晚報》)
有問題者的第一選擇究竟會是什么?有句順口溜在社會上早就流行了:“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边@大抵就是“撐死膽大的,嚇死膽小的”之意。不知那些“已說”者是不是將“說小的”當成“第一選擇”,而一些地方迄今無一人主動出來“說”,可見“不說”確實已成了一些人的“第一選擇”。
如果最終全中國“說”的人不多,甚至少到“拍蒼蠅”的地步,那么,究竟是官場廉潔得讓人欣喜,還是貪官隱蔽得讓人痛恨,就要作一個基本的判斷了。公眾當然不愿意看到各地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見到老虎就燒香,見到兔子就開槍”,紀檢監(jiān)察部門也早已表示“發(fā)現(xiàn)一個、查處一個”,可真正的問題恰恰就在這里:怎么才能做到“發(fā)現(xiàn)一個?”
“不說”與“不能發(fā)現(xiàn)”,是貪官與紀檢部門究竟誰會“苦哈哈”之區(qū)別。沒有了對象,那么反腐敗的拳頭就會打在空氣上。我們知道,拳擊比賽中有“組合拳”,治療艾滋病有“雞尾酒療法”,有人擔心反腐敗時“組合拳受不了,雞尾酒治不好”,我看這個倒不必過慮,要緊的是“組合拳”要有對象,使用“雞尾酒療法”來“治病救人”也得有“患者”。
如果有人只說“小”的而隱瞞大的,那怎么辦?那個有名的省部級女貪官韓桂芝,在位時曾發(fā)明了“四個一”行賄技巧,就圍繞著“小”字來苦心經(jīng)營,很有點“創(chuàng)新”味道:用一次次“小恩小惠”去感化、用一場場“毛毛細雨”去滋潤、用一點點“雞毛蒜皮”去靠近、用一個個“小禮小物”去俘虜……這些“小小的”發(fā)展到后頭就變成“大大的”了。
中紀委這次要求“主動交代”,會不會變成“雷聲”?自然界有閃電和雷聲,雷聲是閃電之后的事,通常所說的“雷擊”其實是“電擊”,所以雷聲只是聽起來可怕,閃電才是真正的危險;對于貪官們來說,當然很“懂”這個常識,如果“閃電”已過而只有“雷聲陣陣”的話,他就知道沒事了、安全了、放心了。
腐敗本可預防,但如果任權(quán)力膨脹,那怎么才能“免疫”?貪官“集錢”“集財”的前提,就是“集權(quán)”,權(quán)力統(tǒng)統(tǒng)抓在自己手上,弄得大了,腐敗就容易了。所以必須有“閃電”來對付絕對權(quán)力。葉利欽對集權(quán)有個形象的說法:“你可以用刺刀架成一個王位,但你不可能在上面坐得太久?!蔽覀円部梢赃@么說:“你可以用腐敗架成一個權(quán)位,但你不可能在上面坐得太久。”這意味著“腐敗”與“刺刀”一樣危險,甚至更危險;意味著預防腐敗與反腐敗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對付那些“不說的”不是沒辦法,重要的是依靠群眾的舉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腐敗”與“反腐敗”之間、貪腐者與舉報者之間,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所以舉報的“危險系數(shù)”是很大的。
基于以上的認識,那么,肩負反腐重任的人,應該明白自己的“第一選擇”是什么。■
圖:馬方路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