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庚
華東師范大學
東方房地產學院教授
“以地生財”成了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要財源。從理論上說,土地本身就存在內在價值,土地出讓只是把土地資產價值顯化,從土地資產變現(xiàn)為貨幣資產,只有交易中的增值部分才構成財政收入,現(xiàn)在把土地出讓收益全部作為財政收入是一大誤區(qū)。
今年3月20日國土資源部發(fā)布的情況通報稱,2006年全國查處結案土地違法案件90340件,處理相關責任人3593名,同時,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土地違法行為近3.5萬件,挽回經濟損失達16.4億元。涉及土地面積近10萬公頃,其中耕地4.3萬公頃。無論從案件數(shù)量及其涉及的土地面積,都達到十分驚人的程度。
土地出讓何以成商業(yè)賄賂的“溫床”?
首先,經濟轉軌時期的空隙為商業(yè)賄賂提供了可能。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土地實行無償、無期限、無流通的“三無”制度,土地價值無從顯現(xiàn),根本不可能利用土地牟取私利。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深入推進土地市場化改革,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實行有償、有期限、投入市場交易的制度,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發(fā)揮土地資產價值的作用。在體制轉軌過程中,面臨這一深刻的變化,制度、機制、法律法規(guī)建設嚴重滯后,跟不上實際需要,造成許多空隙。例如土地供應沒有規(guī)劃或規(guī)劃形同虛設,地方政府領導人任意批地,為權錢交易提供了可乘之隙。土地出讓采用協(xié)議批租方式為主,國有土地資產所有權代表落到地方政府主管土地部門的領導人手中,在土地使用權價格形成機制扭曲的情況下,為以權謀私提供了尋租契機。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在無法可依的情況下,失去制約,某些地方政府官員胡作非為,從中牟取不義之財。
土地市場發(fā)育不全的制度性缺陷是第二誘因。目前存在的土地市場秩序混亂和交易中的商業(yè)賄賂,并非過度市場化之過,而恰恰是土地市場發(fā)育不足、市場體系不完備的結果。集中表現(xiàn)在三個問題上:其一,是土地市場交易主體錯位。按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商品交易中的買賣雙方必須是經濟性的市場主體,享有獨立地位,平等競爭,政府處于監(jiān)管的地位,充當“裁判員”。而現(xiàn)在的土地市場交易主體,賣方是作為行政權力機構的地方政府,由其主管的行政領導人一支筆審批,行政權力轉化為經濟權力,為權錢交易留下了禍根;作為開發(fā)商的買方為獲得廉價土地使用權,則千方百計向掌權人行賄。這種土地市場交易主體的錯位,必然為商業(yè)賄賂提供溫床。已經揭露出來的許多案例都證明了這一點。其二,是土地使用權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土地使用權價格由公開招標拍賣等競爭性的市場機制形成。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價格采取協(xié)議批租方式形成,主要取決于掌握土地出讓大權的地方政府領導人,只要通過各種關系買通了主管領導人,便可以獲得廉價土地,從中漁利。最近,上海市揪出的兩個土地蛀蟲,一位就是市房地局主管土地的副局長,另一位是多年擔任土地管理處的處長,其他地區(qū)類似情況也不少,可見其中的貓膩。其三,是土地市場體系殘缺不全。在土地一級市場即所有權交易市場中,農村集體土地轉換成國有建設用地過程中,在征用的名義下,存在著嚴重的不等價交換、侵犯農民利益的問題,其出發(fā)點主要考慮的是國家建設需要,而作為土地所有者的集體農民則被置于強制受損的地位,土地增值的收益絕大部分歸地方政府所有,其中一部分為貪官中飽私囊。土地二、三級市場至今未明確其公開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而實際上各種形式的炒地皮、轉手倒賣的現(xiàn)象到處都有。民間早有傳聞:“土地投機造就了一批暴發(fā)戶,養(yǎng)肥了一群貪官”?,F(xiàn)今揭露出來的一些貪官污吏,很多都與暗中審批土地有關。客觀地說土地市場的發(fā)育和市場體系建設有一個過程,而從主觀上看,當政者對土地市場規(guī)律認識不足,改革和建設不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以致留下了隱患。
此外,公權力失去制約,監(jiān)督不力,也導致土地出讓中滋生了商業(yè)賄賂現(xiàn)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土地等“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這種行使所有權的職能是公權力,必須對土地的終極所有者國家和全體人民負責,這就有一個制約和監(jiān)督的問題,包括內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目前的問題是,在政府內部監(jiān)督的問題上,缺乏強有力的監(jiān)督辦法和措施。地方政府領導人為了追求政績,偏重經濟發(fā)展和GDP增長,往往亂批土地、亂設開發(fā)區(qū),把公權力蛻變?yōu)閭€人晉升的私權力,由此也為自身撈取好處費而尋租。而外部監(jiān)督,不但法律不健全,而且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的問題也非常突出。在土地出讓中權錢交易的隱蔽性很強,暗箱操作,不易察覺,不少案例只能判收入來源不明罪。違法成本低,查出率小,使那些貪官一次又一次地再犯。從為地方“以地生財”,到為個人“以地貪財”,也是土地問題上公權力失去監(jiān)督制約的必然結果。
綜合治理土地出讓中商業(yè)賄賂的著力點
針對上述土地出讓中商業(yè)賄賂形成的復雜因素,筆者認為必須實施綜合治理,重在治本,著重要抓好以下幾條:
1、明晰土地所有權和管理權的權責利,構建土地市場經營性主體。鑒于制度性缺陷為土地問題上商業(yè)賄賂的存在提供空隙,因此堵塞漏洞必須加強土地管理制度建設,著力解決三方面問題:
一是明晰國有土地所有權和管理權的權責。城市土地是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共有,委托給國務院行使所有權,同時也就享有管理權。從嚴格意義上說,各級政府只是受托者,必須對全民所有者負責。國土資源規(guī)劃、城市規(guī)劃和土地利用規(guī)劃,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出決定,在這個前提下,交由政府部門實施具體管理,包括土地管理的合理配置、土地供應計劃、土地使用權轉讓、土地用途管制等。在這里必須明確國家與政府的關系是委托管理關系,政府領導人的權限被嚴格限制在具體管理的范圍內,不能任意支配國有土地資產。如果把公產當作領導人的私產來管理,勢必危害產權人的利益,為貪官所乘。
二是營造土地市場的經濟性主體。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是一種市場交易行為,買賣雙方都必須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平等競爭的主體。而政府是行政權力機構,不能成為土地經營主體,政府領導人是公務員,行使行政職能,更不能成為市場主體,一旦成為主體就必然會產生權錢交易。因此,在土地出讓市場中,應營造一個經濟性的經營主體,這就要由政府委托構建土地經營公司,由其具體操作土地市場交易活動,主持招標拍賣土地。實施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是有效防止政府領導人權錢交易的重要途徑。
三是合理分配和使用國有土地資產收益。土地出讓的收益十分巨大誘人,“以地生財”成了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要財源。從理論上說,土地本身就存在內在價值,土地出讓只是把土地資產價值顯化,從土地資產變現(xiàn)為貨幣資產,只有交易中的增值部分才構成財政收入,現(xiàn)在把土地出讓收益全部作為財政收入是一大誤區(qū)。而且城市土地是國家所有的,土地增值收益應歸國家所有,決不能變成地方政府所有,否則就侵犯了國家的土地所有權。所以,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必須是國家得大頭,地方得小頭,三七開。至于土地資產的原值,從核算的角度講,不是分配問題,而實質是保值。這筆巨大收入的使用,不僅要考慮到當代人的福祉,而且要顧及子孫后代人的永續(xù)需求。為此,主要應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少部分用于居民社會保障。這樣就可以堵住借土地收益分配和使用“以地貪財”的漏洞。
2、健全土地市場運行機制,加快建立土地市場體系。充分發(fā)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土地市場運行機制,是制止商業(yè)賄賂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完善土地使用權價格形成機制,保持合理的地價。城市地價由市場形成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規(guī)律,城市地價可劃分為基準地價、評估價和市場價三種形式,基準地價是基礎,評估價客觀、公平、公正,可作為價格談判依據(jù),市場價則是現(xiàn)實的土地使用權成交價格,防止地價暴漲暴跌,堵塞土地投機的渠道。其次,是規(guī)范競爭機制,完善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制度。土地使用權出讓采用招標拍賣方式,有利于公平競爭和充分展開競爭,形成合理的土地價格,目前已廣泛使用。進一步完善,要優(yōu)化評標的標準,提高招標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制止其中可能出現(xiàn)的舞弊現(xiàn)象。再次,是健全供求機制,實現(xiàn)土地供求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按照“嚴控總管、盤治存量、節(jié)約集約高效利用”的原則,充分利用供求機制,調節(jié)土地供應總量,調節(jié)土地供應結構,有利于抑制土地投機,促使地價和房價的穩(wěn)定。
加快建立土地市場體系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在土地一級市場中,要盡快解決土地有償使用和無償使用并存的“雙軌制”問題,把原先行政劃撥的經營性土地通過租賃制形式納入有償使用軌道。同時,要使隱性的土地二、三級市場公開化,允許其存在,并制定相關政策予以規(guī)范。
3、完善土地法律法規(guī),加強監(jiān)督管理。土地問題上商業(yè)賄賂猖獗同疏于管理有密切關系,加強監(jiān)督管理是事前預防、事后打擊商業(yè)賄賂的有效途徑。
首先要加強法制建設,強化依法管理。我國的土地法規(guī)缺門很多,且比較原則,可操作性欠缺。要借鑒國外的經驗逐步完善。完備的土地法律體系應包括:規(guī)范土地管理的法律。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制定國土資源保護法、耕地保護法、土地資產法、土地市場交易法等,為依法管理提供法律依據(jù)。
其次,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嚴懲違法亂紀、商業(yè)賄賂行為。特別是對于地方政府及其領導人違反土地法規(guī),要敢于重拳出擊。
再次,要實施領導監(jiān)管與群眾監(jiān)督相結合的制度。國土資源部在各地派駐土地督察員是必要的,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群眾監(jiān)督的作用,重視群眾來信來訪,鼓勵檢舉揭發(fā)土地犯罪活動,保護他們的合法權利。鑒于土地問題上的違法犯罪活動較為普遍,建議集中一個時段清理整頓,嚴打商業(yè)賄賂?!?/p>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