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時下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本期《書屋》就此發(fā)表三篇文章,其中的沉痛之言、切諫之聲,意在喚起人們療救的愿望。
世紀之交,中國經濟持續(xù)增長,國力有所增強。在此背景下,適當地實行大學擴招不失為利國利民之舉。遺憾的是,因為一轟而上,大學擴招竟演變成了一場隱患重重的高?!按筌S進”。為了容納洶涌的人頭,各大學只得拼命增加硬件設施,除了向銀行舉債,另一辦法便是維持高昂的學費。學費居高不下,讓眾多的中國家庭不堪重負。
如果說大學的硬件設施尚能在短期內有所改觀的話,那么軟件設施的完善就要復雜得多。如今的大學教授們忙得不亦樂乎,最忙的事情就是爭取科研課題,“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各種各樣的考核、定級、評獎都離不開課題,教授們手頭沒有課題,就如同官員沒有實權、商人沒有流動資金一樣打不開局面。這些個課題每日糾纏著教授們的靈魂,占去了他們的心力,自然使之無暇顧及教學質量,大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便難以避免了。
我總有一種感覺,即從事科研是文化人和科技工作者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雖是后天習得的,但一經習得便不容易丟棄。即使沒有任何政府資助,那些教授先生們也總會琢磨一些問題,存心有所創(chuàng)獲的。如果此種想法不謬,那么政府資助的目的當是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促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早日問世,造福于社會。道理本是這樣,誰承想政府資助的課題、項目卻變成了指揮棒,以及一種苛刻的評價機制和令人垂涎的獲利方式。如此一來,便造成大大小小的教授們爭搶課題的局面,特別是那些學閥式的人物尤為積極,他們盡可能地將資源劃歸到自己的利益共同體,致使一些潔身自好、確有學術水平的教授不一定得到選題。選題與承擔者能力的不對稱,是導致抄襲、造假以及剝削研究生勞動等諸多惡劣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
為什么現在的許多教授對官學交易、錢學交易的現象見怪不怪,又為什么對低價值乃至負價值的東西熟視無睹?一言以蔽之,學術腐敗已嚴重損害到大學教授們的主體性。
政府使用的資金是納稅人的血汗錢,理想的狀態(tài)是一分一厘也要有相應的回報。如何避免政府熱衷于為大學教授們找事做,以及大學教授們挖空心思從政府那里撈錢,成了解決中國大學問題的癥結之所在。
大學是國家精神之代表,也是民族希望之所在,它理應有不為浮云所惑,不與流俗相競的精神氣質。從大學校門走出的,應當是純凈優(yōu)雅、追求真理的社會精英,而不是過早沾染世俗風塵的名利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