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去天津大理道看望李霽野先生(1904-1997),在閑聊當中又自然談起魯迅來。我說,魯迅去世后,他的親友、學生們都寫了不少回憶文章,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深度的佳作,但卻少了一本由最接近的人寫的魯迅談話錄。這種談話錄把魯迅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包括飲食起居、喜怒哀樂,甚至一些生活瑣事如實記錄下來,這對深入認知和研究魯迅的思想、性格與為人都大有用處。李先生對此也有同感,他說,其實許廣平最有條件做這件事,但不知為什么沒有做,是很可惜的。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魯迅那里得不到的,在胡適那里卻得到了,這就是臺灣學人胡頌平先生編寫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作者以樸實可信的文筆,把一個現(xiàn)代圣人的形象活靈靈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讀來親切感人得很?!逗m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臺灣出版,大陸版則是1993年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次印刷五千本。但很遺憾,這樣一本好書卻很長時間沒有再版,一直等到2006年10月,才由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而且近年來一些文摘報刊,如《作家文摘》、《讀書文摘》也在紛紛轉(zhuǎn)載這本好書的篇章,可見胡適在我國讀書界經(jīng)久不衰的地位。
胡頌平曾是胡適任中國公學校長時期的學生,對胡適的思想、學問和人品一向非常敬仰。1958年4月,胡適從美返臺就任中央研究院長,充當胡適秘書和助手的,正是這位已有五十多歲的老學生胡頌平。這真是一次“天賜良緣”,正是有了這次師生契合的機會,才有了胡頌平后來的兩部傳世之作,一部是研究胡適不可不讀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另一部就是《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了。當時“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設(shè)在南港,胡頌平家住臺北。他每天下班回家就想胡適白天講的那些話,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也很重要,如任其隨同時光消失,實在可惜。這時他想起馬相伯先生(1840-1939,中國教育家)九十九歲生日時,胡適對新聞記者講的一番話。胡適說:“馬相伯是我們的‘國之瑰寶’,他的一言一行,應該有一個人在他身旁隨時隨地把它們記下來?!焙炂綇暮m這段話豁然有悟,于是下決心從1958年12月恢復中斷了二十年的日記,開始逐日記錄胡適先生的日常言行,從1958年12月5日起,一直記到1962年2月24日胡適逝世那一天。
胡適是現(xiàn)代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尤其是他的道德品性更受到海內(nèi)外人士的衷心贊揚,被尊稱為“圣人”和“人倫楷?!?。徐志摩在給梁實秋的一封信中就有“胡圣潘仙”一語(潘光旦只有一條腿,可躋身八仙)。蘇雪林則說:“胡先生的溫良恭儉讓及其休休有容的氣度,尼山(即孔子)之后一人而已?!蔽易x《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就覺得這本書如同記錄孔子言任的《論語》一樣,記述的是二十世紀一位新孔子的珍言和德行。因此,我是把《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以下簡稱《談話錄》)當作一部新《論語》來看的,而且也像司馬遷到魯?shù)卣把隹鬃舆z跡后發(fā)出的感慨那樣,也對這位新孔子油然產(chǎn)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感覺。
胡適是個有很高德性的人,特別是在做人這個人生根本問題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胡適去世后,他的朋友和學生在緬懷他的文章中對他的為人之德無不贊頌備至,有些無私助人、不求聞報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林語堂在一篇回憶文章(《我最難忘的人物——胡適博士》)中就講到他親身體驗的一件事:1920年林語堂獲得官費到美國哈佛大學作研究生,不料到了美國,官費卻遲遲未能匯來,使他頓時陷入困境。他便立即打電報向國內(nèi)告急,結(jié)果很快收到兩千美元,使林語堂得以順利完成學業(yè)。林語堂回北平后就向北大校長蔣夢麟先生面謝匯款事。蔣先生詫異地問:“什么兩千塊錢?”原來解救他擺脫困難的是胡適(當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那筆在當時近乎天文數(shù)字的錢是胡適從自己腰包里掏出來的,而且從不向人提及。
或許有人要問:胡適為什么待人這么好,他究竟圖的什么?是什么思想促成他這么做的?有一次胡適與胡頌平的對話可以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胡頌平對胡適說:“我讀《論語》,在先生身上得到了印證。”胡適先是“哦”了一聲,然后平平淡淡地說:“大概是多讀《論語》的緣故吧?!边^去有些保守派學者往往攻擊胡適“數(shù)典忘祖”,背叛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真是天大的誤解和冤枉。胡適雖然是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的掛帥人物,但他從來沒有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全盤否定過。他整理國故,其實是一種去偽存真、淘汰糟粕的工作,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一點也沒有舍棄過,拋棄的只是那些妨礙中國進步的東西。他所說的“全盤西化”,實質(zhì)上是“充分西化”之意,這一點他曾詳細解釋過。在如何做人這樣一件大事上,他終身奉行的也一直是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其核心內(nèi)容就是孔子提出的人生最高理想——“仁”?!叭省钡挠^念包涵很廣,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胡適的人格魅力主要來源于此(當然也不排除西方人文主義對他的影響)。
孔子的“仁”,是一種很高境界的愛,它主要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是要幫助所有的人成為有德、有智、有才的人。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胡適也是這樣做的。他不僅慷慨解囊從經(jīng)濟上幫助別人,更多的是隨時隨地從思想教育上幫助人,他希望所有的人(尤其是青年)都能成為有思想、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來共同建設(shè)一個科學、民主、富強的國家。在《談話錄》里,這方面的內(nèi)容頗多,如1961年4月21、26兩日所記的一件事就很能說明問題。21日這一天胡適在報上看到一家戲院正在上演一部電影《雄才怪杰》,他就向胡頌平推薦說,這部電影很值得讓孩子們看一看。胡適接著介紹了這部電影是講在美國發(fā)生的一件轟動全世界的案子。三十五年前,美國田納西州還認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不符《圣經(jīng)》教義,不許學校教生物進化論。當時有個中學教員叫史東生的,認為這種做法是反科學的,他決定以身試法,以引起全世界的關(guān)注,故意在中學里講人是由人猿演進來的,又授意學生的家長來檢舉他,這樣他就可以走上審判臺來揭露那些保守勢力的錯誤了。這件案子在當時影響很大,很快引起世界各地公眾的義憤。4月26日,胡適又問胡頌平:“你的孩子都看過《雄才怪杰》的電影嗎?”胡適還告訴頌平,這個故事中有位新聞記者叫曼鏗(H.L.Mencke),真是個了不起的人,說他在美國讀書時,曼鏗正在辦《太陽報》,后來又辦了一種叫《水星》的雜志,對美國的種種現(xiàn)象進行批判,報紙一出來很快就賣光了。史東生被控的案子發(fā)生后,《太陽報》全力支持他的一切費用,即使將來敗訴后被罰款的話,也由《太陽報》來負擔,胡適強調(diào)說:“曼鏗是這件案子中一個重要人物,不知道你們的孩子注意到?jīng)]有?”胡適為什么這樣不厭其煩地向人推薦這部電影呢?這是因為:一、胡適一貫重視西方進步文明,并不遺余力地進行宣傳;二、胡適一貫堅持對舊觀念和保守勢力的批判,他不僅自己做,也鼓勵別人這樣做;三、胡適熱情贊揚曼鏗見義勇為的斗爭精神,他希望人們及他們的下一代也能發(fā)揚這種支持正義、勇于斗爭的精神。
孔子講“仁”的含意除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外,還講到“仁”的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流傳至今,已成了家喻戶曉的老生常談,但真正做起來可不那么容易。胡適對人的體貼入微隨時可見。1961年2月25日晚7點半,胡適心臟病復發(fā),脈搏每分鐘一百四十跳,呼吸困難,冷汗如雨,馬上送醫(yī)院急救。2月26日記:清晨四時以后脈搏降到八十八跳,漸漸恢復正常。八點半,頌平進入病房,先生若無其事地躺在床上,笑著說:“昨夜可能要出大亂子,把你們嚇壞了嗎?驚動了大家,我心里不安?!表炂竭B忙請他不要說話。他又說:“我對心臟是有經(jīng)驗的,我自己會知道,你們不要怕?!焙m就是這樣的人,自己病得那么厲害,卻不忘安慰別人。因為他待人一向溫和有禮,自然也會得到別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回報。1961年12月24日所記胡適在醫(yī)院里過圣誕節(jié)的情況讓人備感人間溫暖:今天陰歷11月17日,是先生的陰歷生日,又是圣誕節(jié),先生穿上前些時錢詩亮等十二人合送的織綿晨衣,坐在床上看報。胡頌平到了房間,就向先生祝賀。先生拱起雙手回拜,慈祥而又愉快。這時房內(nèi)圣誕樹上的彩色小電燈明亮閃爍,映著各種裝飾品,特別熱鬧。先生說:“這大概因為我是個heathen(即不信教者)的緣故,曾護士長們幾個人把它裝得特別漂亮。”我每次讀到這里,內(nèi)心就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有著偉大靈魂,為中國的進步和人類幸福而殫精竭慮的好人,離開這個世界實在是太早,太早。
在中國,胡適享有的崇高聲譽很少有人可與他相比,但是,從各種不同動機出發(fā)的批評與攻擊也從未停止過,“譽滿天下,謗亦隨之”,正是他一生的寫照。在對待各種批評的態(tài)度上,胡適也為我們樹立了典范。除了為辯明真理必須予以反批評外,對某些有欠公允的指責和謾罵,他往往一笑置之,不予計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就是他的座右銘。胡適曾挨過魯迅不少罵,但他卻一次沒有反擊過。魯迅逝世后,蘇雪林憤然講了一些過頭話,胡適立即寫信加以勸阻。他在信中說:“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愛,方是持平?!彼J為魯迅的長處與成就還是應該肯定的,并明確為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所謂抄襲說辯誣?!墩勗掍洝?959年3月22日記:今天夜里,先生對王志雄(胡適另一助手)說:“有些人真聰明,可惜把聰明用得不得當,他們能夠記得二三十年前朋友談天的一句話,或是某人罵某人的一句話。我總覺得他們的聰明太無聊了。人家罵我的話,我統(tǒng)統(tǒng)都記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記得更快更好!”1961年9月5日又記:毛子水、吳大猷來。先生想讓吳大猷當研究院院長,吳大猷說,我不行,我會被人罵的。先生說:“我已被人罵了四十多年。我覺得應該做的,只要百分之六十對國家有利,百分之四十被罵,我還是不怕罵的?!?br/> 胡適是個讀書種子,也是位大學問家,雖然他關(guān)心政治和天下大事,但他的人生趣味主要還是來自讀書和學術(shù)。因此,在《談話錄》中自然少不了有關(guān)讀書、寫作、治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胡適酷愛讀書,即使去住院也不忘記帶書。1959年4月9日,胡適因背部肉瘤手術(shù)后出去演說,無意中揮動手臂,致使剛拆線的傷口迸裂出血,于是又住進醫(yī)院,隨身又帶去了一本英文書。4月14日記他開始讀《基度山恩仇記》后說的一句話:“我覺得閑著可惜,所以有空就看書”,并講他在美國時,就是在坐地下電車或上廁所時把一部袖珍本莎士比亞戲劇集讀完的。接著又講起歐陽修的“三上”:馬上、枕上、廁上,說歐陽修的文章多在“三上”構(gòu)思的。4月16日,有位來醫(yī)院看胡適的朋友勸他要節(jié)勞,少看書,認為他的睡眠時間太少。胡適卻說:“晚上可愛。那是我最好的時間。我可以任意的東摸摸,西摸摸,做我自己要做的事情?!焙m曾給一位青年朋友寫過一首互勉詩,很有意思。詩曰:“不做無益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痹鯓硬潘闶恰耙蝗债斎铡??原來他是連晚上睡覺的時間也要用來讀書和做事的。胡適寫的文章觀點明確,直白如話,既好看,又好懂。谷林先生在《答客問》里談到他喜歡哪些作家和作品時,除提到周作人與魯迅外,還提及胡適,他說:“再有一個胡適,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學甚至禪學,到了他的筆下,就生動、親切了,簡直獨一無二,難以企及?!睂攘治踢@一看法我完全贊同。在《談話錄》中,胡適談到寫詩做文大概有八九次之多。1959年5月16日記臺大僑生六人來見先生。他們組織了一個海洋詩社,還帶來了《海洋詩刊》。先生對他們說:“你們學做詩,要分兩部來說,一部是‘我’,一部是‘人’。你們做的詩如果不預備給別人看的,你做好了就燒了,那就隨便怎么做都可以;如果要給別人看,那么一定要叫別人看得懂才對……我的主張,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寫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美。如果不明白清楚,就沒有力量,也就沒有‘美’了。”1960年4月21日又對頌平講了他自己做文章的切身體會,先生說:“我的文章改了又改,我是要為讀者著想的。我自己懂了,讀者是不是跟我一樣的明白?我要讀者跟我的思想走,所以我寫文章是很吃力的。這是一種訓練,這種訓練是很難的。別人寫文章,只管自己的思想去寫,不為讀者著想,我是處處為讀者著想的?!焙m的這些話把古今文章的成敗得失分析得再透徹不過,有志于寫作的朋友不妨在這些地方多看它幾遍。
胡適在學術(shù)研究上最重視治學方法。從杜威的實證主義與乾嘉學派的考證學出發(fā),他提出的兩句治學格言:“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有很大影響。但到了晚年,他似乎更多地關(guān)注治學的態(tài)度問題,這在《談話錄》里也有多次記錄。1958年12月30日記,上午姚從吾來訪,大概是談院士候選人提名問題,先生在談過這個問題后接著說:“做學問切不可動感情,一動感情,只看見人家的錯,就看不見自己的錯處。”1959年6月13日記,先生看見一位熟人做的研究工作,有點走入迷途而不能自拔,便說:“我也知道入迷的人是不容易勸導出來的?!钡灾赋鲞@篇研究論文里有好幾點都是“很入迷”的說法,不敢不說幾句勸告的話。1961年10月14日記:先生發(fā)現(xiàn)一件錄稿上有一個錯字,因談起朱子《小學》上教人做官的方法是“勤謹和緩”四個字,先生于是將它們借用過來注入了全新的內(nèi)容:勤,就是不偷懶,就是傅孟真所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這樣去找材料,叫做勤。謹,就是不茍且,要非常的謹慎,非常的精密,非常的客觀,叫做謹。和,就是不生氣,要虛心,要平實。緩,就是不要忙,要從從容容的校對,寧可遲幾天辦好,不要匆忙有錯。這可真是化腐朽為神奇,四字做官訣到了胡適手里,卻成了四句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治學要訣。僅從這一點,就不能不佩服他對傳統(tǒng)文化整理改造、推陳出新的功夫。
讀《談話錄》,由于文章的親切和生動,往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胡適似乎有一種魔力,說著說著就把你引入一種爐邊閑話的意境,讓你陶醉其中,樂而忘返。尤其是那些關(guān)于民俗、風物、掌故以及中西文化比較的話題更是引人入勝。胡適交游廣,閱歷深,因此一提起某個歷史人物,就會告訴你一套套鮮為人知的故事來。例如王國維之死,他講的一些情況就很新鮮。他說王國維的自殺與梁啟超有關(guān)。那時正是北伐軍興、節(jié)節(jié)進逼的局勢,梁啟超很害怕,曾計劃出逃。王國維覺得梁啟超可以逃,他有不少門生故舊可以投靠,但他自己沒有這么多的門生,往哪里逃呢?于是決定投湖自殺了。我覺得胡適講的這個情況為研究王國維之死提供了一個新的線索,不知專家們以為然否。對郭沫若的評價,似乎近些年來才逐漸有點共識,其實胡適對他早有定評,而且講了一件郭沫若的故事,真是讓人大開眼界。1960年6月2日記:今天先生說:“郭沫若這個人反復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大概在十八九年之間,我從北平回到上海,徐志摩請我吃飯,還請郭沫若作陪。吃飯的中間,徐志摩說:‘沫若,你的那篇文章(是談古代思想問題,題目忘了),胡先生很賞識。’郭沫若聽到我賞識他的一篇文章,他跑到上座來,抱住我,在我的臉上吻了一下。我恭維了他一句,他就跳起來了?!边@真是一場極具戲劇性的表演,我們看后大概不會只是哧然一笑而已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