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出生那一年”為主題作跨學科的主題式研究,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他出生那年國際或國內發(fā)生的重大事情進行搜索、歸類、選擇,再作重點研究;同時還要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時的家庭背景、趣事等。這一主題可以用在各個年級的教學中,深度和廣度取決于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學生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比如網絡、圖書、采訪)來獲取所需的資料,而“成品”是一份信息量很大的研究報告,包括圖片、照片、Excel、表格、圖表、文字敘述及一個PowerPoint演示。
“我出生那一年”的研究性學習項目可以涉及許多學科:語文、數學、科學、歷史、地理等,要由幾個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完成。
這個跨學科的綜合項目開始前,各門課程的教師應在一起討論,決定學生在各課程上重點要完成的課題,確保學生研究的領域與所進行的教學有密切的關系,適應教學大綱,然后一起制定完成“研究指導”和“可量化評估標準”。對教師來說,這是個團隊合作的機會或挑戰(zhàn)。
英語老師負責先給學生們解釋這個項目的要求、步驟、方法等。先發(fā)“采訪提綱”給學生用來記錄他們采訪父母的內容,然后用一至兩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在教室或圖書館上網查詢資料。學生應備有“研究指導”,教師可以幫助指導查詢、保存、組織、篩選有關信息。
數學老師可以讓學生對比我出生那年所選各種物品的價格和現在的價格,找出差數或百分比差,再指導學生用Excel或Word制成各樣表格,可以教學生用Excel spreadsheet來計算。
地理老師可以介紹網上搜索地圖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地圖里找出我出生時的地點,和現在居住的地點,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中。還可進一步讓學生查詢有關地點經緯度的數據,插入指南針,一并保存。
科學課老師負責指導學生查詢我出生那年國內或國際上重大的科學發(fā)明、發(fā)現、科學研究及會議等。有可能的話教師也可啟發(fā)學生對比在同一領域里十年來科學的發(fā)展,這是激發(fā)學生科學研究興趣的好機會,他們可能會發(fā)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并深入下去。
歷史老師可啟發(fā)學生研究我出生以來歷史的變遷,重大的國內,國際歷史事件。可以作縱向的研究分析,也可作橫向(國與國之間)的比較研究。
最后,英語老師應負責幫助指導學生把所有的信息歸類、組織,完成整個研究報告(英語能力的運用體現在研究報告的各個方面,比如語言的組織,寫作等)。
對于小學生來講,在信息技術方面需要的幫助會多些,在電腦上操作時最好有信息技術課老師一起輔導幫助,并督促幫助學生完成列出所有引用資料資源的“參考文獻”。
王文,美國休斯頓大學教育信息技術碩士。赴美前任教中學英語多年,赴美后經過學習考試成為美國執(zhí)照教師,擁有包括天才教育、特殊教育、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電腦技術應用在內的四個教師執(zhí)照,在美國小學及高中任教近十年,目前在美國得州一高中執(zhí)教。
王文老師通過自己的博客“零距離美國課堂(http://usteacher.blog.sohu.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