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才
浙江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筆者采訪了杭州、溫州等地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討論,總體感覺,人大代表比較“客氣”,“客氣代表”不在少數。如代表發(fā)言一般以“尊敬的各位領導”起步;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發(fā)言往往側重對政府工作報告及上年度政府工作的肯定和贊揚;監(jiān)督政府工作、指出政府上年度工作的不足之處、探討改進政府的工作,往往比較“言簡意賅”,惜字如金,即使說了,用詞往往也比較“委婉”,如“最后我有一點小小的建議供領導參考”。
據了解,一個省開一次“兩會”,花費不少。我們是否可以說,人大代表太“客氣”了,那就是對納稅人不太“客氣”了。
本應理直氣壯卻過于“客氣”,是人大代表履職弱化的體現,是代表不作為的典型體現。當前,一些基層人大代表執(zhí)行職務的客觀效果與代表法定的職責要求相差甚遠,明顯表現出代表政治行為能力的弱化。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認識模糊,不愿履職。一是對人大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人大雖然是權力機關,但在“權大于法”的現實生活中,僅僅是一個“橡皮圖章”和“表決機器”,無足輕重。二是對人大代表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人大代表只是一種榮譽,是戲臺上的“官”,“代表代表,散會就了”,即使在開會期間,也只是舉舉手,劃劃圈,當當配角,走走過場。由于在思想上存在著這些錯誤認識,在心理上對履行代表職務產生消極情緒,便不愿主動履行代表職責,甚至對代表的政治行為出現麻木、冷漠的現象。
知政渠道不暢,不善履職。代表知情知政是履行代表職務的必要條件。我在平時與代表的接觸中,發(fā)現部分代表特別是基層的代表普遍感到缺乏知政條件,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來參政議政,不知道如何履行代表職務。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行業(yè)、職業(yè)等因素的限制,沒有獲得知政知情的機會,特別是農民代表,常年單家獨戶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當地黨委政府的大政方針和施政方略以及工作動態(tài),知之甚少。二是“一府兩院”定期向代表通報政情院情制度不健全,對代表走訪聯系少、情況通報少、組織學習少,再加上宣傳工作的滯后,代表知政的渠道不暢,很難獲得政情民情方面的信息資源,難以有效參政議政。
自身素質偏低,不能履職;在推選代表時,由于過多地強調代表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只注重代表的結構比例要求,難以兼顧代表真正意義上的先進性,很難確保代表的整體素質水平;特別是在邊遠落后地區(qū),一些基層代表的文化素質明顯偏低,缺乏參政議政能力,不能及時地準確地集中和反映群眾的建議和要求,既不能建言,也不能代言。
自卑心理嚴重,不敢履職。雖然在法律上人大代表的地位是一律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由于“官本位”意識的影響,眾多以普通百姓身份當選的代表與“官員”代表在一起開會或活動時,一切看“官員”代表行事,隨聲附和,不敢理直氣壯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業(yè)務工作繁忙,無暇履職。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采用兼職代表制度,幾乎所有的代表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大都是工作業(yè)務骨干,甚至不少的還是單位和部門的主要領導,整天忙于本職工作;代表對他來說,更多的是榮譽,而不是責任;對參加代表活動、行使代表職權,主觀上無熱情,客觀上無精力,特別是當代表活動與本職工作發(fā)生矛盾時,更多的是代表工作服從于本職工作。再加上部門的業(yè)務工作是緊密型,是硬任務,有硬指標,做得好壞,有機制約束,而代表活動是松散型,是軟任務,參加與否,沒有處置措施,更使得有的代表意識不強的代表只顧忙于業(yè)務工作,無暇參加代表活動。比如:開展代表活動時,有的教師代表正在給學生上課,不能離開;有的領導代表正組織重要的會議作重要講話或許出差在外,身不由己。
另外,有的地方官員對代表采取實用主義態(tài)度,會議選舉期間,對代表比較重視,會后就不當一回事,對代表的工作不是很支持。由于代表執(zhí)行職務的一些必要保障條件不是很完善,不同程度地挫傷了代表工作的積極性。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部份,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細胞。代表履職能力的弱化,勢必導致權力機關作用的弱化。所以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編輯:寒風
hf7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