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各地“兩會”期間,相對于溫婉宏大的報告敘事,更令老百姓新鮮和感動的是代表和委員們敢于、精于“拍板挑刺”。邏輯上說,“挑刺”是一件好事,起碼彰顯著我們人大代表的獨立思考和民聲代言意識,但在各地兩會風起云涌的“挑刺花絮”里,當“挑刺”這種職責常態(tài)被用來應景般販賣,怕是難逃作秀的嫌疑,搞不好成了自己弄的一個冷笑話而已。
在漸成風氣的“人大代表挑刺”這個光彩奪目的命題上,有三重話語需要我們厘清:一是如果說政協委員們“民主監(jiān)督”的身份歸置更適合“挑刺”的話,人大代表的職責所在怕更應著眼于“建陶”、而不能一味熱衷“解構”。氣勢洶洶的詰問雖有力但未必有現實意義,所以說,人大代表的質疑應該是一種理性的質疑、建設性的質疑,而不是問到人家臉紅就取得了最終勝利。人民,是冀望代表們代表自己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的,就算是代表人民來開“辯論會”也得以“民生疾苦”為價值旨歸。二是人大代表“挑刺”的對象到底是報告中的字眼還是職能部門的實際工作?這個問題很復雜,玩文字游戲或邏輯游戲是省時省力,又似乎還很得人氣,但若真正要對職能部門的工作“挑刺”,沒有調查沒有分析沒有腳踏實地的辛苦哪還有發(fā)言的底氣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各行各業(yè)代表的“挑刺”日益趨同日益宏觀日益抽象,這應該不是一個好現象。第三,“挑刺”之后或之前,我們的代表還提交了多少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議案?或者在議案遞交后,有沒有以“挑刺”的精神來關注其落實的情況?
“挑刺”也是一種監(jiān)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話語表達,應該說,它也是中國民主建設進程中一枚可喜的音符。但,人大代表的“挑刺”應該是一門“技術”——是建立在民主、科學、實踐、審辨基礎上的“技術活”——而不是游歷在公眾視野的粉飾或裁量后的政治行為藝術。
編輯:黃興旺
hxw1005@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