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雨
心理學應該算是當下最流行的一門學科,任何事情離開了心理學就做不好。
廣告人要了解顧客心理,就要在措辭和色彩上大做文章;推銷員要推銷產品,就要揣摩購買人的心理,讓他們痛痛快快掏銀子;做新聞的要明白,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可上頭版頭條;寫小說的呢,當然更需要懂心理。寫人的故事,要讓讀者警覺到人的動物性,而寫動物時,又要讓讀者感動于它們有意無意的人性。
前幾天看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電視節(jié)目,一個心理醫(yī)生在做狗的心理治療。這只狗不久前和主人在公園玩飛盤,在飛身奪盤的時候,不小心被另一只狗的前爪抓瞎了一只眼睛。此后,無論主人夫婦和孩子們如何呵護它,它總是反感地遠遠躲開。
主人家的成員見原本快樂的狗,竟然變成如此反常乖戾,就更同情它的遭遇,想盡各種方式來表達愛意和同情。結果,狗非但不領情,反而更加厭惡他們,逃避,甚至狂吠。
狗的心理醫(yī)生到家里觀察,與主人交談,也與那只瞎了一只眼睛的狗接觸,隨后他教了主人新的親近狗的方式。
一段時間之后,這只狗果然如先前那般快樂、隨和起來。主人好奇,便向心理醫(yī)生問起事情的原委。
心理醫(yī)生說,我發(fā)現(xiàn)你們家的人,親近狗的時候都滿懷悲憐和歉意,但是,狗卻更愿意和家里的貓在一起。因為那只貓不知道狗的遭遇,對它也沒有特別關照……狗也和人一樣,它不希望人們總在提醒它曾經不幸的遭遇,它的殘缺和殘廢。大家都要學會忘卻痛苦。
(林寶賢摘自《僑報》2007年6月1日)